【摘 要】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呼喚科學的預設,更渴求精彩的生成。面對課堂上的非預設因子,教師不能一味地捧住教案不放,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視而不見,也不能一味地跟著學生的思路跑,導致教學效益低下,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面對各種非預設信息,教師應以科學的策略巧妙應對,把一個個意外轉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使師生共同享受數(shù)學的樂趣,讓課堂因“差錯”而精彩,這更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
【關 鍵 詞】 預設;教學藝術;課堂
一堂好的數(shù)學課,既要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為達到這樣的課堂教學境界,教師往往煞費苦心,做好種種近乎完美的教學預設,殊不知課堂瞬息萬變,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又豈能死搬教條?做好教學預設是很有必要的,有準備才能打勝仗。然而一名好的數(shù)學教師,絕不是在課堂上簡單機械的再現(xiàn)教案,而是應不停的關注學生的反應,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巧妙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危機,同樣也會讓課堂因差錯而精彩。以下是就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策略一:將錯就錯
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能被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請同學們?nèi)我庹f一個數(shù),老師很快就能判斷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可誰知我話還沒說完,一個學生把手高高的舉了起來,“老師,我知道能被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就是個位上是0、3、6、9的數(shù)都是能被3整除?!笨磥磉@個學生可能是受到了《能被2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的干擾,我只得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將錯就錯追問道:“好,那我寫一個個位是3的數(shù)你看看,13它能被3整除嗎?”這位學生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喃喃地說道:“判斷一個數(shù)能不能被3整除,光看個位還不行?!薄奥斆鳎∨袛嘁粋€數(shù)能不能被3整除,光看個位確實是不行的,接下來我們就探究一下能被3整除的數(shù)還應該具備哪些特征?!?/p>
真實的學習過程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但它卻能客觀地反映出學生一次次認知的飛躍。這種錯誤的理解,看起來好像是隨意而為,可它反映了學生大膽的猜想,如果老師簡單粗暴的否定這一結論,很可能扼殺學生類比推理的思維萌芽。于是我將錯就錯,引導他自己推翻自己的結論,既達到了不攻自破的目的,又在不知不覺中轉入了正題。
策略二:將計就計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極富挑戰(zhàn)性。開放的學習和評價方式使得整個課堂更加難以掌控,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即便是老師的預設再全面、再完美,沒準也會弄出點“亂子”來。這就需要老師在課中進行反思,必要時來個將計就計。
一次我在執(zhí)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新課還沒開始,一個學生不屑一顧地說:“老師,我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只要用底×高就可以了?!痹捯魟偮?,課堂一片嘩然,因為大家全都會做了。我一下慌了神,原先精心設計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一下子全泡湯了。學生都學會了,這課還有講的必要嗎?我很快冷靜下來,“學生知道結論未必知道公式的由來,何不來個將計就計?”接下來我改變了原先的設計,首先肯定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然后接著說:“數(shù)學是一門科學,可不能憑空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要用底×高來計算,數(shù)學家們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了驗證,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數(shù)學家,用手中的學具去證明一下吧!”
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有的獨立操作,有的小組合作,有的相互討論,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課后反思時我不禁感嘆:真實的學習過程莫過于就是如此了。
策略三:適度干預
“樹上有十只鳥,用槍打死了一只,還剩多少只”的經(jīng)典案例也許大家并不陌生,在數(shù)學課上,很多非數(shù)學信息或非本節(jié)課重點的數(shù)學信息一旦處理不好,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民主平等是人格意義上的平等,老師必須充當好“平等首席”的角色,必要時進行果斷的裁決,把那些與我們期望的結果毫不沾邊的信息一腳踢出去,以免混淆是非,本末倒置。
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段。老師拿出兩個體積非常接近的長方體,讓學生來判斷它們的體積的大小,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中產(chǎn)生爭論:“通過觀察無法準確判斷體積的大小,需要找到一種計算體積的方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僅僅圍繞“比較”二字,得出的信息就讓我?guī)缀鯐灹诉^去。他們?yōu)榱吮容^出誰大誰小,有割的、有拼的、有的還采用放在水中浸泡等等。整個課堂熱鬧非凡,然而卻沒有哪位同學能一語中的。我只好終止了他們的想法,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我們探究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去計算它們的體積上。一場紛爭才得以平靜下來,確保了學生接下來擁有足夠的經(jīng)歷和時間去獲取了必須的和有價值的數(shù)學知識。
總之,新課程下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呼喚科學的預設,更渴求精彩的生成。面對課堂上的非預設因子,教師不能一味地捧住教案不放,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視而不見,也不能一味地跟著學生的思路跑,導致教學效益低下,甚至完不成教學任務達不到教學目的。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面對各種非預設信息,教師應以科學的策略巧妙應對,把一個個意外轉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使師生同享受數(shù)學的樂趣,讓課堂因“差錯”而精彩,這更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
【參考文獻】
[1] 周雙蘭. 高效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J]. 中國校外教育(高教版)(下旬),2015(9).
[2] 張寶東,王啟珍,楊著成. 淺議駕馭課堂預設生成的策略[J]. 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5(9).
[3] 茍莉萍. 預設學習,活力課堂[J]. 新課程(小學版),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