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小時候,以兒童為題材的攝影,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作為人們活動和思考的記錄形式,照片總有自身的情感出口,也是照片價值的釋放途徑。兒童攝影不止關(guān)乎兒童,抓住人們心靈的,是藏在童顏背后的沉重故事,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作為新聞攝影記者的白繼開,剛工作時是做美術(shù)老師,工作六年中還兼任學校攝影師,記錄常規(guī)活動。他喜歡拍學生們的生活狀態(tài),童真的好奇與歡樂、恐懼與孤單,都落入白繼開的影像框架,他抓拍了許多富有社會意味的圖像。童年的影像不僅是供人觀看的,更是供人聆聽的,那是少數(shù)幾條能夠到達生命密碼的通道。一個個真實且生動的瞬間,被他和他手中的相機凝固住。
荊棘叢生中道路艱險,這些孩子們雖曾身處困苦或歷經(jīng)紛亂,但在每個未知的一天中仍帶著特有的明朗與憂傷,猶如天籟,在殘酷世界中,純凈而悠揚。
西海固守望
2013年6月25日,寧夏海源縣八斗上套腦村,放學回家的楊秀燕坐在炕上和一只兩個月大的小貓玩。這間和姐姐同住的土窯里有一盞昏暗的電燈,這里同時也是家里的廚房。八斗上套腦村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被稱為“貧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腹地,曾被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列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qū)之一,十年九旱,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自然災(zāi)害頻發(fā)。近幾年來,村里有點積蓄的人家都已搬走,現(xiàn)在村里只剩下六戶人家。楊秀燕的父親將廢棄的荒地開墾耕種,盡可能讓家人過得好一點,如有可能,他們一家人也要離開這里。
愛心手套
2013年11月5日,云南臨滄市滄源縣班洪鄉(xiāng)南板村,孩子們收到志愿者送來的小手套。雖然地處中緬邊界,但山里的冬天依舊寒冷,孩子們也需要各類冬裝。
麻風村秋收
2012年11月20日,云南洱源縣煉鐵鄉(xiāng)山石屏,趙雙瑞在秋收的玉米下自個玩耍。父親趙鳳桃正在幫著那些因麻風病而落下殘疾的老人們收玉米。山石屏是1951年為安置麻風病人而建,因此這里還有個被外界熟知的名字——麻風村。2014年初,山石屏麻風院正式更名山石屏村,對于這里所有的人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大事。這標志著經(jīng)過63載風雨,這個曾經(jīng)讓人聞之色變的地方終于有了一個平和的名字,這是改變歧視的一個重要標志。
緬北童年
2011年9月19日,緬甸臘戍,一位果敢男童用憂郁的目光注視著前方。由于緬甸政府軍與果敢武裝的沖突不斷,大量果敢人背井離鄉(xiāng)另尋生活之所。
爾曲與阿星
2013年10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金成學校,吉木爾曲和曲比阿星,兩個校長特例不收學費的孩子。
吉木爾曲,涼山州布拖縣人。開學時到了學校,得知母親重病,爾曲揣著學費掉頭回家,家里一間土房賣了三千二,六畝貧地只賣了兩千,十多棵大樹賣了一千五,依舊不夠母親生病住院的花銷。曲比阿星,涼山州金陽縣人,八歲時父親因車禍喪生。念完七年級上學期的寒假,阿星的媽媽改嫁。按照彝族的傳統(tǒng),媽媽是不能再管孩子的。舅舅原本打算把她嫁給自己的兒子,但她絕不同意,于是親戚們又打算以很高的價錢將她嫁人。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阿星偷逃到西昌。寒暑假曲比阿星無處可去,只能呆在學校里,值班的老師會帶她一起吃飯。校長為她認了個姐姐,盡可能給她提供一些幫助。她不敢回家,怕沒有機會再逃出來。
明佳卓瑪
2012年7月17日,青海玉樹州曲麻萊縣巴干鄉(xiāng)麻秀村,明佳卓瑪在學校食堂喝著下午加餐的酥油茶。這里海拔4600米,不通電、不通電話,明佳卓瑪和其他四十多個村里的孩子常年生活在這里。除了校長因為是村里人而一干十年外,老師很難堅持在這個偏遠的小學工作兩年以上。
逝去的家園
2008年5月24日傍晚,四川彭州小魚洞村,李悅背著妹妹在地震中成了廢墟的村子前經(jīng)過。她明白這天災(zāi)意味著什么,不到三歲的妹妹還沒有概念。
水災(zāi)中的歡樂
2011年11月6日,泰國曼谷市郊,幾位孩子在漫過街道的洪水中盡情嬉鬧。對于孩子們來說,洪水不過是給大家安放的超大游泳池。
觀日
2016年3月9日,印度尼西亞巴里巴板海灘,幾位少年將膠片貼在太陽鏡前增加減光效果,觀看難得一見的天象——日全食。
馨懿新生
2009年3月29日,四川成都,即將度過四歲生日的宋馨懿與一位志愿者小哥哥一同玩耍,盡快熟悉帶著假肢的生活。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員在被地震摧毀的北川縣城中發(fā)現(xiàn)一對年輕夫婦的遺體,在相擁的手臂下,他們的女兒宋馨懿奇跡生還。震后一年,在熱心人士的資助下,小馨懿在成都開始新的生活。
攝影師白繼開
200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后至《北京晚報》任攝影記者,多家雜志、網(wǎng)站撰稿人。喜歡行走在路上的感覺,喜歡與人交流,了解、感受、記錄遇到的人的故事,時間久了,這些故事也就成了自己的故事。
作為《北京晚報》首席攝影記者,白繼開的工作以專題攝影采訪為主,七分野、三分宅,每年大半時間行走在外,喜歡自駕旅行,記錄見到的人和故事。攝影不是夢想,但的確是愛好,除了工作拍攝和旅行記錄外,還喜歡天文攝影,此愛好二十年依舊保持。
白繼開1975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在地質(zhì)隊里長大,從小徒步戈壁灘,抓蛇養(yǎng)鷹。1994年他開始背包旅行。十年來行走過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區(qū),自駕行走青藏線、滇藏線、新藏線、川藏南、川藏北、丙察察等所有的進藏道路;九至梅里雪山,內(nèi)轉(zhuǎn)、外轉(zhuǎn);四次行走滇緬公路,尋找抗戰(zhàn)運輸大動脈的印記;三次自駕穿越羅布泊;參與過2003年新疆巴楚地震、2008年四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報道。從2009年起,常年做中國貧困地區(qū)現(xiàn)狀的專題報道。
從事攝影工作十六年,攝影除了給白繼開帶來了收入保障,還能讓他利用自己手頭的相機記錄中國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每做一個選題前他都會做相關(guān)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全面地了解與把握即將開始的采訪與拍攝。相機就像筆。字寫得好看與否不在于你用的筆高檔與否,而且就算是字寫得很好看,也未必就能寫好文章。攝影亦如此,照片拍得像明信片,不如有更多自己的思想與表述。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經(jīng)能熟練運用你的工具及其技能。
2008年,北川,那次工作經(jīng)歷足以改變他的生活軌跡。曾經(jīng)喜歡的生活方式逐漸因北京的生存壓力淡忘時,一段十多天的地震災(zāi)區(qū)采訪工作讓他警醒——人生短暫,也許瞬間即逝,乏味的人生太無聊,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行。
2016年10月底,他第十次抵達梅里雪山,十天里同查里通村的村民一起徒步轉(zhuǎn)山撿垃圾,然后前往珠海,參加兩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他的生活順其自然,不必考慮挑戰(zhàn),而旅行已經(jīng)是生活中必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