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國內和國外對于人情以及禮物交換的研究出發(fā),探討禮物或者人情對于社會的意義。在農村的人情消費的研究基礎上,探討中國幾十年來人情消費從情感性到工具性的轉化,以及人情消費對于人的異化作用和對家庭、社會的影響。最后嘗試提出人情消費“新形式”,反思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的關系。
關鍵詞:人情;禮物;異化
一、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視野中的“人情”
在中國,人情有著豐富的內涵,人情既可以說是名詞,譬如隨禮人情、做人情,也可能表達一種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聯系,比如“人情債”,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物質饋贈所產生的聯系。在我們的觀念中,關系、面子、人情往往聯系在一起,同時,人情與傳統社會中的“禮儀”也有深刻的關聯,儒家經典《禮記》有道“大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痹谌粘I钪猩踔猎谟耙曌髌分薪洺R矔霈F“來而不往非禮也”。而在筆者初步的訪談中,受訪者都會用“禮尚往來”來描述人情。
社會學學者主要研究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呢?莫斯和涂爾干認為社會通過某種道德組織起來,而布迪厄認為,社會是通過“象征符號”組織起來。中國學者梁漱溟(2005)認為中國是通過倫理組織起社會來的,他認為中國是“以道德代宗教”,表現為家庭輩分的倫理規(guī)訓起來,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yǎng)理性。這在傳統節(jié)日的禮物饋贈中體現出來,在傳統節(jié)日例如春節(jié)時,人們會按照傳統倫理規(guī)則來進行親戚走訪送禮物,雖然在當今被很多人認為這很“麻煩”并不像朋友間的走訪,但人們還是不敢違背這樣的倫理。
費孝通(1998)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認為“差序格局”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狀態(tài)。他打了譬喻,認為西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像捆在一起的木柴,而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像一個石頭丟在水里產生的波紋,波紋是由強到弱逐漸推出去,每個人就是波紋的中心,離中心越近關系越強。而這種關系主要由“禮治秩序”來維持,對于人的教化通過禮而來。
黃光國(1988)試圖把“面子”“人情”整合在一起,他認為這是理解中國人行為的關鍵。他將關系按親疏遠近分為混合性、情感性和工具性關系。通過“搞關系”“做人情送禮”等,混合性關系容易由工具性關系發(fā)展而來。他尤其關注個體用以影響他人的策略,并發(fā)現“面子功夫”和尋求私人網絡是中國社會中最為基本的權力游戲。對于工具性的請求,資源支配者通常會按照理性的規(guī)則來處理,成本利益的計算以及價高者得;但對于情感性請求,資源支配者往往努力依據他的能力來解決;至于混合性關系,首先要看與其本人關系程度,再計算成本收益,最后再決定是否滿足需求,但通常不能完全按照理性來處理,而是要估計到對方的關系背景以免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需要強調的是,黃光國認為中國人觀念里公與私通常分不清楚,所以常常私用公共資源,并且把公共資源拿來送禮或者做人情。但是黃光國的結論拓展得很大,說得比較模糊,而且更注重于職業(yè)生活。
金耀基(1993)認為,人情與社會結構有著緊密的關聯。他認為人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情已經被嵌入在倫理傳統中,它成為了一種潛意識中被規(guī)訓的行為方式。從交換的視角來看,他認為,社會性交換尤其是物質(禮物交換)要靠人情來維持,人情是媒介。從大量的人類學研究來講,互惠性是社會交換的主要原則,所以人情講求互惠性,“人情債”就是追求互惠性的表現方式。金耀基認為個人在處理社會關系時,并不像由社會文化、社會習俗或規(guī)則規(guī)約得循規(guī)蹈矩一樣,而是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性改變關系,進而改變習俗。例如廣東順德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開始從收隨禮到不收隨禮紅包的現象,起源于當地一位個體戶在請?zhí)蠈懼饚щS禮,后來人們紛紛效仿。
閻云翔的《禮物的流動》(2000)是描寫東北農村禮物交換的的民族志,是迄今為止寫得最全面的中國關于禮物饋贈、人情這方面的研究。他在作品中發(fā)現了與西方人類學研究有區(qū)別的現象,例如,他區(qū)分了儀式性慶典和非儀式性場合的禮物饋贈,也遵循薩林斯等人的理論,按照當地的情況區(qū)分了禮物的表達性饋贈和工具性饋贈,最后用以上的兩維框架論述了下岬村的經驗現象:儀式性表達性、儀式性工具性、非儀式表達性、非儀式工具性。在上世紀60到80年代下岬村禮物減緩的觀察中閻云翔發(fā)現,收禮突出了當時農村社會等級中的個人的權力聲望,而不是傳統人類學意義上認為的送禮。送禮并不期望會有回禮,因為在當時的農村有一套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他還試圖遵循黃光國、金耀基的研究,把對于禮物的分析同中國社會中的關系、人情、面子結合起來。最后他認為禮物的情感是被送禮者賦予上去,區(qū)別于“禮物之靈”的超驗主義,是往往被人類學研究忽略的。
閻云翔的下岬村的民族志對應于西方人類學對禮物交換的研究,為中國的禮物交換研究做出巨大貢獻。潘澤泉(2005)認為閻云翔的研究是“實踐中流動的關系”,這種研究是滲透和嵌入在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認為閻云翔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把禮物饋贈、人情、關系放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來描寫,并進一步總結出關系如何變化與再生產。楊濤和吳國清(2008)在閻云翔的著作中把禮物的作用比作“物的社會生命”,但是這跟莫斯的“禮物之靈”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認為禮物被人為地賦予某種感情,被社會群眾賦予了一種象征符號代表關系遠近、地位等,而且它又處于不斷地流動中,所以他們認為這是物的社會生命。
二、人情隨禮的發(fā)展與異化
在最近20年來,中國的禮物交換中出現了比較特殊的現象,筆者在這里稱作“異化”。人情隨禮是中國儀式性場合禮物饋贈的特殊現象,但是近年來由最初的手工禮物饋贈到商品饋贈,發(fā)展到現在的紅包(現金)饋贈。禮物饋贈由原來意義上的的表達感情、報答、關心和關懷變成流于形式的紅包交換并造成的關系冷淡和經濟壓力,這里叫做異化。
尚會鵬(1996)在豫東西村研究了婚禮中的“隨禮”現象。他通過分析四份禮單發(fā)現,村落社會的隨禮網絡有兩類,一類是親屬朋友關系近的內部的,另一類是非親屬或關系遠的朋友的隨禮網。尚會鵬認為隨禮的習俗表明村民之間的關系還處于不斷交往的表達性功能,但另一方面使村民背負起嚴重的經濟負擔。并且,當地的農村社會隨禮已經頻率越來越高,而且形式越來越以金錢為主而不是手工禮物。
黃玉琴(2002)研究湖北徐家村的農民的“生命儀禮”,即在重大事情上例如結婚等慶典儀式。黃總結了生命儀禮的異化現象:更少的封建迷信因素,流程更加簡單。最重要的是,當地的生命儀式被當做是農民在短期內緩解經濟困難或危機的一種手段。在閻云翔的《禮物》中,他驚訝于一個村民由于一頭牛生了牛犢而舉辦慶典。為了解釋為什么人情被異化,黃玉琴認為現代商品社會的發(fā)展趨勢與村民們生活的方式與共同體相沖突。具體點從功能主義上說就是現在村民們生產工具發(fā)展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的人力來生產,所以不需要這么龐大的社會網絡,但是這樣的交換習俗流傳下來一時難以改變,導致這種習俗失去了其原來的意義。
賀雪峰(2000)認為,現在社會的人情異化現象從表面上看是繁榮的,頻率升高,禮金增多。但是他認為這是“空心化”的,這跟社會的城市化有關,城市的生活方式區(qū)別于農村的生活方式,農村家庭結構改變,農村的熟人社會進而改變。如果人情異化導致交換互惠規(guī)則中止的話可能會破壞農村原本溫情脈脈的社區(qū)。
根據前文的總結與筆者的觀察,認為在農村儀式慶典的理由越來越多,導致頻率不斷升高的現狀下,禮物饋贈的支出越來越龐大,甚至可能超出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在閻云翔的《禮物的流動》中,隨禮的支出占家庭收入被他認為不能理解。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心理上,農村當今過度的人情消費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由于農村的生產方式,使農村的家庭收入具有不確定性和人情的回禮具有延時性,這都增加了人們家庭的經濟負擔,過度的禮物饋贈實際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其流于形式反過來削弱了真正的社會網絡。
三、人情消費“新”形式
敬尉(2012)的研究中發(fā)現在湘西一農村,除了喪葬等幫助性的人情來往外,其他的人情來往都形成“送禮——授禮——隨禮”的過程。 最重要的是,授禮分為兩個方面,指在飯宴上授予飯菜外,還有授予紅包,舉辦儀式的主人不能接受來訪客人的隨禮紅包,而且要在客人的紅包中多塞10元錢回贈給客人。實際上這加重了儀式舉辦者的“辦酒”的經濟壓力,主人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能承受得起,而且還要取決于對于金錢的使用觀念和對于儀式重要性的看法。村民們也愿意去吃“喜酒”,物質上不用付出,也可以跟親戚朋友一起相聚歡樂。
上述的人情消費現象跟筆者的家鄉(xiāng)廣東順德的情況很相似,這種“新”形式能將異化程度降低,更能發(fā)揮社會網絡的“人情味”,因為作為主人辦酒席是他自己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其經濟能力——而客人送禮并不造成經濟負擔,因為主人是不接受禮金的。相比于其他地區(qū),這種形式能從功利性的人情往來中擺脫出來。
筆者的幻想是希望把這種形式推廣開去,但是可悲的是改變一個地區(qū)的傳統是幾乎難以做到的。
四、總結
人情消費的動機不斷趨于工具性,形式名目更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潛功能就是社會網絡更充分地擴展。最重要的是,人情消費對人、社會造成的異化值得我們深思。
人情最早的含義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農村人情消費行為的目的是維持和加深情感聯系,現在強調人情交換的形式,人情饋贈中“禮”的金錢價值越來越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情消費行為的形式越來越看重金錢,更不用說人類學研究中商品取代了手工禮物了。人們之間原本真誠的情感交往關系被工具性的和流于形式的人情消費行為異化了,并逐漸變成一種控制和困擾人們生活的規(guī)則。也正如吉登斯(1998)所說:“我們在一個受制約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制約我們的世界?!?/p>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賀雪峰.論半熟人社會[J].政治學研究,2000,(03).
[3]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4]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M].北京:三聯書店.1998.
[5]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載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理[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6]敬尉.2012.留守婦女主題角色建構中的人情研究——角色理論視角下湘西A村的個案探析.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7]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8]潘澤泉.實踐中流動的關系:一種分析視角——以《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為例[J].社會學研究,2005,(03).
[9]尚會鵬.豫東地區(qū)婚禮中的“隨禮”現象分析.社會學研究,1996,(06).
[10]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1.
[11]閻云翔著.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楊濤,吳國清.物的社會生命:人情倫理與等級秩序—兼論《禮物的流動》[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作者單位:
鐘家淳,上海大學社會學院
熊鐘魁,上海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