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是我國古代美學理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在我國古代的詩、畫、園林,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均有較深的體現(xiàn),意境所概括的藝術現(xiàn)象,在東方其他民族的藝術以及西方藝術中均不罕見,但只有中國藝術和美學的精神才對意境作出了完美和深刻地闡釋,所以說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理想境界。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境美;古典園林;詩歌;山水畫
一、意境和意境美
意境是一種“意”與“境”的結合,即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要在充分體驗“境”的基礎上,達到對“意”的體會,從而形成“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一種境界。意境的產生,首先是“境”,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前一個“象”和“景”,它們來源于外在世界的境,但又不是機械地照搬自然、復制自然之象,而是要求藝術家在充分把握客觀的物象基礎之上,經(jīng)過藝術家的審美創(chuàng)造,對物象的一種形似的描寫。畫論中張■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提出藝術家要懂得“寫真景物,真感情”, 以此才能創(chuàng)造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意境的出現(xiàn)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則是藝術欣賞者在藝術“境”的前提下,有感而發(fā),經(jīng)過一系列的聯(lián)想、想象等心理活動而產生的藝術欣賞活動中的最高境界,此時的象是虛象,是象外之象?!熬成笸狻闭f的就是“境”是由象所引起的聯(lián)想而形成的又一片新天地、新景象,即虛象。
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情”“景”交融也是意境的表現(xiàn)特征。如王夫之曾談到:“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彼囆g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首先是被藝術作品的“景”所吸引,然后產生出情,情是對景的升華,景是對情的鋪墊,情景交融才產生一個新的意境。在此新意境中才能體會到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份藝術家所要表的情、言的志。
二、中國古典園林的意境美
園林藝術就是在中國文化土壤上被孕育出來的,它與中國的文學、中國的繪畫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山水詩、山水畫的出現(xiàn),是崇尚自然的風氣大盛,以至于影響到園林的創(chuàng)作。園林的創(chuàng)作也逐漸從以依附建筑為主體的模式轉變成為了以自然山水為主體的模式,并且園林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文化素養(yǎng)的自然流露,凡此種種就出現(xiàn)了園林意境的問題。
園林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結合的載體,古代的園林設計師在設計園林時追求園林中每一個觀賞點,看起來都是一幅幅含義深遠而又具有不同層次的畫。使觀賞者通過對境的欣賞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虛景和實景交相呼應,由實到虛,虛虛實實使觀者產生“景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美感受。
我國古典園林主要分為兩個大類:首先是北方皇家園林,就如北京的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體現(xiàn)了皇家園林的華美、雅致、大氣和富麗堂皇;其次就是江南的私家園林了,就像是江南的蘇州園林,如蘇州的拙政園、滄浪亭、網(wǎng)師園、留園,揚州的個園,上海的豫園等,江南的私家園林一步一景,它所追求的是恬靜和變化有致。二者在審美觀念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精神含量上的差別也是存在的,但,它們也都是在表達人們追求和諧的審美意趣。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的私家園林都很注重從詩詞文賦中汲取出精華的部分,并且將山水、樓閣、亭臺、花木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把自然美與建筑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在意境美的部分完成了情景交融,由此形成的藝術風格鮮明而又獨特。如蘇州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來亭”,臨水一座亭子,題以“月到風來”,把人同自然界的月、風、水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了自然與人生無限廣闊的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追求一種詩情畫意的審美境界,突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美。例如拙政園就運用了許多藝術手法來創(chuàng)造空間的美感,例如借景、漏景、添景、分景、隔景等。中國的古典園林在設計上充分地吸收古典詩詞和繪畫的精華,追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與境諧的境界,創(chuàng)造豐富的韻味。如取自古典詩詞中的名句為園林中景點的命名,更是有助于營造其豐富意境美。古典園林在設計上也是有意追求層次感,富有變化,且虛實相映,時而曲徑幽深,時而柳暗花明,風景豁然開朗,這也使得園林更加靈動,韻味悠長,且讓觀賞者在觀賞贊嘆之余,又能領略到園林藝術的豐富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中獲得無限的意趣,達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審美藝術效果。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意境美
文學是一種以其文字符號或者語言作為物化手段的特殊的藝術形式,主要通過對語言的審美把握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xiàn)思想感受。而其實意境是我國在古典文論中,獨獨開創(chuàng)的一個概念,是我國古典文論(即華夏抒情文學和抒情理論)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因此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正如一幅感人的畫一樣,會給欣賞者留下美好的藝術想象空間,并引導和啟發(fā)欣賞者通過發(fā)揮個人的想象力來完善和填充畫面,這就是中華民族古典美學中的“言有盡而意無窮”“言近旨遠”。意境在被創(chuàng)造的時候,藝術家不單是需要重視表達自己的情意,還需要對藝術的特征進行重視,要選用的藝術語言也應適宜、所表達的藝術形象也要很美好。把情感融入到所描繪的情境中,思想揉和在物象當中,刻畫出要表現(xiàn)的藝術意境,使得“情”、 “意”、 “理”包含在“境”、 “象”、 “形”之中 ,這樣,我們所說的意境中的含蓄美也就因而形成了。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例如陶淵明的詩多取材于田園風光、平常生活、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悠然淡遠的情致,走進詩人所營造的意境中去?!稓w園田居》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边@幾句話描繪了一個農村的典型景象,充滿了恬淡的生活氣息。還有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首詩中沒有關于景物的直接描寫,但結合陸游當時的處境和在他寫這首詩時痛苦而遺憾的心情,令人心傷的畫面就會出現(xiàn)在面前:一幅是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用盡自己最后一絲力氣告誡子孫,當收復失地國家統(tǒng)一時,不要忘了去告訴他。一幅是到了國家統(tǒng)一的那一天,子孫在詩人的墳前燒著紙,把統(tǒng)一的消息告訴他。從中我們體味到詩人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的愿望。那個空間有關審美想象的東西就是詩人為我們開創(chuàng)的,在那里,一切就都成為了豐富有形的圖畫了,我們在詩中體會情,在情中感受到了景,也就通過這種方式創(chuàng)造出來了意境。
在現(xiàn)代文學中,例如沈從文的富有湘楚文化特色的作品,通過對環(huán)境和風俗的描寫,體現(xiàn)了富有地域色彩的意境。例如《邊城》中的景色描寫,翠綠的山色、清澈的泉水、《月下小景》中皎潔的月光,等等,這些自然的美和淳樸的民風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畫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對荷塘的描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這種朦朧的描寫,使讀者的眼前出現(xiàn)一幅美麗的畫面,柔和的月光,薄薄的青霧,籠罩在荷塘之上,儼然一幅美麗的畫卷,和作者的“淡淡的喜悅”相映襯,從而達到意境全出。
當然在文學中意境的體現(xiàn)之處還有很多,例如《詩經(jīng)》中,例如李白、陳子昂等人的詩,在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四、中國畫的意境美
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的淵源有巨大的差異,中國繪畫追求藝術境界的顯現(xiàn),而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畫家對于客觀機械地摹寫產生地不滿,理由是畫家認為藝術意境并不單單是一個獨立的、單層的、平面的再現(xiàn),而是對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境界的創(chuàng)造。中國繪畫致力于以形寫神、追求神似,這就形成了西方重寫實,中國重神韻的兩大不同的藝術體系。中國古代美學大家顧愷之首先提出“以形寫神,”“遷想妙得”。后來藝術理論家不斷地延續(xù)并發(fā)展這個理論系統(tǒng),這在南齊名家謝赫在他的《古畫品錄》中就有提到。他向后人提出了作畫所需的六法,這個理論的第一條就提出了“氣韻生動”,主要也是說的傳神,在此以后理論家對形神的討論不斷完善。王國維在他的作品《人間詞話》中,就提出了“辭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文學之工與不工,亦是其意境之有無預期深淺而已。”他提出對藝術家的評價就要把意境做為最高的審美標準,且用來衡量藝術家作品的質量優(yōu)劣,這也使得以形寫神、形神統(tǒng)一成為中國藝術家對藝術及藝術作品的最高追求。
五、結語
意境美貫穿我國古典文化的各個方面,也是我國古典文化創(chuàng)作中所追求的一種至上境界。意境美的出現(xiàn)是與當時儒家道家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經(jīng),二十一章》,老子道出如此玄德道家修煉境界,令所有學者難以作出圓滿詮釋,意境美的審美思想與其一道也是一種“超以象外”的虛無,構成了“虛與實”、“意與境”、“物我兩忘”的至高至上境界 。為體現(xiàn)意境美,就要講究含蓄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為使藝術達到更高的層次與境界,就得要在表達效果上把意境放在首位。只有中國藝術和美學的精神才對意境作出了完美和深刻地闡釋,所以說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2]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概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
李 爽,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