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貧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承受著經(jīng)濟和心理方面的雙重壓力,比普通同學更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從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和理念出發(fā),分析高校貧困生的群體特征和常見心理問題,探討當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培養(yǎng)積極人格,培育主觀幸福感;建立貧困生個人檔案,進行分類指導;運用新媒體,拓展工作領域;建構社會支持系統(tǒng),培育完善人格。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貧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化磊(1981- ),男,山東臨沂人,青島理工大學團委,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山東 青島 266520)賈紅果(1983- ),男,山東汶上人,山東科技大學合作發(fā)展處,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管理。(山東 青島 266590)陳學寧(1983- ),女,山東青州人,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辦公室,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山東 日照 276826)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重點項目“大學生特殊群體心理壓力及歸因方式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研究”(項目編號:J15ZD05)和2015年度山東省青少年研究規(guī)劃重點項目“增強團組織吸引力、凝聚力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DYSA1501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2-0092-03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它主要運用心理學中的研究方法和試驗手段來研究人類內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心理活動,充分挖掘人類固有的、潛在的、建設性的積極力量,倡導用積極、樂觀的力量增強人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人類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其主要的研究內容有:
1.積極的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之初,性本積極”,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傾向于積極的,但是積極的情緒和心理體驗并不是時時存在的。如果在某一時刻能夠將離散的積極情緒集聚在一起,可以增強人的思維與行動能力,提高人的心理素質。
2.積極的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對同一件事會做出不同解釋,擁有積極人格的人會從積極的角度進行心理暗示。積極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用“解釋人格”定義這一現(xiàn)象,并根據(jù)性格特征、應激反應,將積極人格分為24種。他認為積極人格的特質能促進人們產(chǎn)生積極情緒,增強個體對積極情緒的體驗,提高個體的積極心理體驗和幸福感。
3.積極的系統(tǒng)組織。積極心理學認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人都應該存在于系統(tǒng)組織中。人應該積極地與周圍的環(huán)境建立聯(lián)系,并融入其中。一個幸福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系統(tǒng),能夠讓人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力,體會到系統(tǒng)組織給予的支持以及安全感、幸福感。
二、當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xiàn)狀
1.高校貧困生常見心理問題。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高校貧困生的數(shù)量逐年增加,部分高校貧困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做出極端行為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當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卑。自卑是性格缺陷,源于人們對自身認識不足,對自己的錯誤評估,進而產(chǎn)生消極的情緒與心理體驗。對于貧困生而言,經(jīng)濟上的匱乏往往會從物質消費上表現(xiàn)出來,在與周圍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會因為經(jīng)濟拮據(jù)而產(chǎn)生錯誤的心理評估,這種負性情緒會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滋生自卑心理,當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會由量變引發(fā)質變,產(chǎn)生自卑感、孤獨感或者極度敏感自尊。長期處于自卑的陰影籠罩下,個體會變得敏感、多疑,甚至人格扭曲。
第二,自我封閉。自我封閉是指個體對外界有接觸恐懼,主動將自己隔離封閉。這類個體缺少社交活動,缺乏溝通交流,畏懼走在陽光下。高校貧困生從小家庭條件較為艱苦,先天的劣勢導致他們相對缺少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與外界的溝通交流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種被動狀態(tài)又固化了他們的自我評價,降低了自我效能感,逐漸形成與周圍環(huán)境不適應的封閉狀態(tài)。
第三,煩躁心理。煩躁心理是人人都會有的心理體驗,主要表現(xiàn)為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感興趣,對人對事不耐煩,容易引起心理疲勞和人際關系緊張等。由于家庭負擔較重、經(jīng)濟壓力較大,高校貧困生對自己要求嚴格,面對挑戰(zhàn)和挫折時的容錯率低,一旦跌倒就容易長時間陷入煩躁、焦慮和恐懼等負面情緒中,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第四,嫉妒。嫉妒是在與他人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不如別人,進而產(chǎn)生不滿的不良情緒體驗。貧困生如果將自己與其他經(jīng)濟條件優(yōu)越、學習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對比,就容易產(chǎn)生嫉妒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于這種負性情緒中,個體會變得焦慮不安、自相矛盾,對于周圍的人和事物產(chǎn)生敵意,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正常判斷和理性思維。
第五,虛榮心。虛榮心是一種為了自我滿足或引起別人關注,而故意掩飾或夸大事實的負面情緒體驗,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貧困生往往因經(jīng)濟條件差而背負沉重的思想包袱,表現(xiàn)在對自身認知不足、自信不夠、不想面對現(xiàn)實等方面。有些貧困生因為虛榮心作祟,往往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講排場、比闊氣,弄虛作假,追求榮譽利益,甚至有人為了引起他人關注而做出違紀違規(guī)的行為。
2.高校貧困生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第一,經(jīng)濟困難是造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高校貧困生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差,許多學生需要依靠助學貸款、勤工助學來保障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第二,社會原因是造成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jié)奏快、生存壓力大,這樣的社會風氣或多或少地會傳到大學校園,引發(fā)在校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的憂慮,可見,高校貧困生在面臨經(jīng)濟條件窘迫的同時,還要承受來自社會的壓力與困擾。另外,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與普通學生相比,高校貧困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yè)壓力,導致貧困生更容易焦慮,更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
第三,成長環(huán)境是造成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高校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qū)或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些貧困生還來自單親家庭。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或過早背負較大的家庭壓力,或缺少父母關愛,導致其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經(jīng)常處于被動無助的境地,這給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
第四,與貧困生相關的某些工作方式不恰當。(1)當前不少愛心企業(yè)和慈善機構在高校設立獎助學金,要加強對評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管理,注意保護學生隱私,切實將“好事做好,實事辦實”,實現(xiàn)助人與暖心雙豐收。(2)高校貧困生是大學里的特殊群體,在入學之初便會受到特殊關注,但過度關注可能會增加貧困生的心理負擔,產(chǎn)生心理緊張。(3)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會涉及班級、姓名、貧困等級公示,這無疑會增加貧困生心理負擔。
3.當前高校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第一,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關注不夠。高校貧困生是一個弱勢群體,往往會受到來自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然而這些關注更多的是對貧困生物質生活方面的關注,忽略了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的關注,導致高校貧困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得不到紓解,越積越深,最終造成高校貧困生產(chǎn)生自卑、封閉、煩躁、嫉妒、攀比、虛榮等負面心理問題。因此,我們在著力改善貧困生經(jīng)濟條件的同時,要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關注,促使貧困生身心健康成長。
第二,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脫節(jié)。近幾年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高校貧困生工作,并出臺了許多扶持和資助政策,大力推行針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政策,形成了獎、勤、助、貸、免的工作體系,如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減免學費等。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貧困生的經(jīng)濟匱乏問題,但是這些措施也讓部分貧困生產(chǎn)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不能有效培養(yǎng)貧困生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意識和感激黨、感激政府、回饋社會的感恩心理。
第三,管理和教育脫節(jié)。當前,全國高校均采取在校生自主學習模式,學生學習自由性與分散性較高,學分制、卓越班等導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學校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管理的難度增大。高校的教學與管理分離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和教育脫節(jié),如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分屬不同部門,忽略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職責,不能形成教育和資助工作的合力。
三、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
高校貧困生家境差、經(jīng)濟困難,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承受能力弱,甚至有些貧困生在生存發(fā)展和心理健康的雙重壓力下,成為經(jīng)濟和心理方面的“雙困生”。高校應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導高校貧困生克服心理問題,發(fā)掘自身潛質,提高自助能力,增強心理素質。
1.培養(yǎng)積極人格,培育主觀幸福感。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人格能夠促使人產(chǎn)生積極的情緒,使個體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潛能,因此,我們要對貧困生開展多層次的教育。第一,挫折教育。每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jīng)歷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關鍵是形成正確的挫折觀,掌握正確應對挫折的方式方法。高校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教育學生在遇到挫折時,要學會合理歸因,要進行科學的情緒管理,養(yǎng)成寬容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第二,賞識教育。用欣賞的眼光,以激勵的言語,鼓勵高校貧困生發(fā)掘自身的潛質,增強高校貧困生的自信心,加強培養(yǎng)高校貧困生的積極人格,提升自我效能感,幫助其形成悅納自己、欣賞他人的積極心理體驗。鼓勵高校貧困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為高校貧困生提供更多的與人交流的機會。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幫助貧困生感受學習的成就感、生活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啟發(fā)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未來。第三,感恩教育。精心設計活動方案,用發(fā)生在身邊的真實感人案例來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父母,感恩師友,感恩社會,逐步培育貧困生的積極人生觀。第四,生命教育。積極開展生命價值教育和生命責任教育,引導貧困生樹立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完善聯(lián)動運行機制。第一,學校應注重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完整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確保學校設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院設有心理健康聯(lián)絡員專職教師,班級設有心理健康宣傳員,宿舍設立宿舍朋輩互助志愿者,形成“學?!合怠嗉墶奚帷彼募壸陨隙碌墓ぷ黧w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全面覆蓋,管理無縫隙,服務無遺漏。第二,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陽光體育運動和社會實踐,走出宿舍,敞開內心,走進陽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和增強高校貧困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和主觀幸福感,最終達到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第三,樹立模范榜樣,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以一帶多,幫扶結合,讓貧困生找到榜樣與同伴,互相幫助,促進貧困生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第三,建立貧困生個人檔案,專人專責,做到實時動態(tài)了解貧困生狀態(tài),及時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在開展具體工作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信息公開與保護學生隱私的關系,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對于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貧困生,要進行個案分析,分類指導,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提高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3.利用新媒體拓展工作領域,提升工作效能。網(wǎng)絡傳播的速度和范圍早已打破傳了傳統(tǒng)媒體的限制,而大學生求知欲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新媒體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越來越受學生的追捧,所以學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精心設計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用正能量來激勵貧困生。適時在網(wǎng)絡媒體上發(fā)布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既能高效便捷施教,又能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在點滴中逐漸塑造貧困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另外,學工部門、院系等,可以在校報、學院工作簡報、院刊專欄增設心理健康小貼士,培育高校貧困生的積極心理、積極人格,增強主觀幸福感。高校應根據(jù)各自的實際情況,指導貧困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學會合理歸因和情緒管理,同時突出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代性和工作方式的多樣性。
4.構建社會支持系統(tǒng),發(fā)展完善人格。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指來自他人的幫助,包括情感、信息和物質等方面的支持。高校貧困生受自身家庭條件的限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一般同學多,所以更加需要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這里的幫助不僅要體現(xiàn)在對貧困生日常學習生活壓力以及負面情緒的調節(jié)上,更重要的是要體現(xiàn)出同學、班級、學校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貧困生的關愛和幫助,使貧困生感受到溫暖和力量,獲得愉悅體驗,增強個體幸福感。社會支持系統(tǒng)具有“托底”功能,有利于貧困生在面對困難和壓力時做出積極應對,加強心理健康的自助能力;有利于貧困生在應對壓力和困難的過程中,實現(xiàn)鍛煉意志、砥礪品格,發(fā)展健全人格,為貧困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政府、社會、高校要廣泛開展“愛心一日捐”“捐資助學獻愛心”“陽光助學圓夢行動”等公益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貧困生,熱心公益事業(yè)的良好氛圍。
總之,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社會、高校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積極心理學給高校學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許多啟迪,我們應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積極探索高校貧困學生的積極心理養(yǎng)成機制,這對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忠宇,夏寶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2]周炎根.獨立學院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基于積極心理學的思考[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