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莫頓認為,傳統(tǒng)上科學家的名譽是在科學內部建立的——只有在研究成果被同行們驗證之后,一個科學家才能獲得承認。學術期刊代行同行評議功能,是科學家對其十分看重的根本原因。但實際上,科學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由納稅人通過政府撥付的研究經費進行資助的。因此,作為一種契約,科研人員有必要就這些經費的產出向公眾進行解釋。但在傳統(tǒng)的學術論文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員將文章的版權拱手讓予出版商,大部分公眾都必須向出版商支付費用后,才能閱讀文章。據統(tǒng)計,一個較大的研究機構或高校的圖書館每年訂閱各種學術期刊所支付的費用可能要數百萬美元。而這些成本最終還要攤到公眾頭上。
這不僅僅是成本問題??茖W的最初目的是探索未知世界,共享觀察結果和見解,追求全人類的共同進步。但高昂的期刊訂閱費已經讓很多研究機構、甚至某些國家難以支持,知識鴻溝越來越深。好在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悄然驅動科學成果出版范式的轉變——那就是開放獲取,有人把這種趨勢稱為“科學的2.0”“E科學”或者“第四范式”。
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出臺,初步建立了開放獲取的原則。不久之后,《貝塞斯達開放獲取出版聲明》和《柏林宣言:開放獲取科學與人文學知識》公布。2003年,英國下議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發(fā)表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資助機構要求那些獲得公共資助的研究項目實行開放獲取。2005年,英國研究理事會也引入了對開放獲取的要求。而歐盟委員會在2015年5月出版的《科學2.0公眾咨詢報告》顯示,各方投票一致贊成未來用“開放科學”這一術語替代“科學2.0”。2016年5月27日,歐盟科學、創(chuàng)新、貿易和工業(yè)部長發(fā)表了一份頗為進步的承諾,呼吁到2020年全面實現科學研究的開放獲取。隨后,許多學術期刊也已經加入開放獲取的行列。同時,近年來建立的一系列科研論文開放獲取平臺,也讓開放獲取更加方便。
但這還不夠。隨著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和全球合作的日益頻繁,科研人員自身和廣大公眾不僅需要免費獲取過刊,還應可以實時獲得所有出版的期刊論文,這更符合科學研究的目的。
而且,開放獲取也有傳統(tǒng)出版模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首先,開放獲取能讓論文作者、編輯和審稿人線上實時互動,幫助科學家精心打磨論文原稿,讓他們發(fā)表出最好的研究成果。其次,降低或者消除專業(yè)知識獲取的費用,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成果傳播的門檻。最后,科研論文的發(fā)表應該是傳播的起點,而非終點,開放獲取也將使得科研成果得到更廣泛傳播,讓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公眾。
當然,開放獲取運動也面臨著諸如“如何保障同行評議的權威性”等挑戰(zhàn),但我們深信,開放的科學更“科學”,也更有利于科學的發(fā)展。
王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