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斌
曾經,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零星分布著伐木工隊,并無常住居民。根據(jù)文章報載,2015年,內蒙古國有林區(qū)將全部停止天然林的商業(yè)性采伐,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作為一個工種已經消失。讓我們通過攝影師幾年前拍攝的這組圖片,走進大興安嶺最后的伐木工的生活。
“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千萬章”,這里山巒疊翠,萬傾林海一片碧波;這里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這里靜謐清新,自然風光純樸粗獷;這里林草蔥茂、溪流密布;這里神秘莫測,氣象萬千。左手托起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青草芳香,右手撫愛松嫩平原的萬頃良田,大興安嶺蒼茫的林海、碧水和藍天、流光溢彩的自然品質令人怦然心動,其特有的冰峰雪嶺、嚴寒霧松的冬季風韻更令人夢縈神往……
這座位于祖國北方的山嶺,屬于典型的寒溫帶地區(qū),發(fā)育于幾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時期,經歷了第四紀的冰川運動,被高緯度的寒風肆虐了幾百萬年,歷盡風霜雪雨,沒有變成冰雪荒原,相反,它以河流為手臂,以森林為胸懷,觸摸著北國的土地,養(yǎng)育著北國的子民,溫暖著整個中華民族。
大興安嶺坐落于中國的東北地區(qū),東西橫跨6個經度,南北縱越3個緯度,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至300公里,海拔1100至1400米。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下,可謂“滴水成冰”,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肥沃,水量充足,為當?shù)貥淠镜纳L提供了十分適宜的條件。
走上高高的興安嶺,舉目遠眺,千峰疊翠,濃郁欲滴。大興安嶺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這里森林覆蓋率約為62%,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林區(qū),木材貯量占全國的一半,許多優(yōu)質的木材都是從這里出產的,如紅松、水曲柳、落葉松、白樺、山楊等。由于這里的樹木十分稠密,只有拼命地向上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到陽光,因此,這里的樹木一般都很直、很高,是上等的建筑材料。
正是由于大興安嶺豐富和優(yōu)質的森林資源,國家建設初期對資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傳統(tǒng)老林區(qū)資源的匱乏等一系列原因,使伐木工這一職業(yè)在大興安嶺興起。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大興安嶺進入有計劃開發(fā)建設階段。工人、干部、知識分子組成的浩浩蕩蕩的建設隊伍,從天安門前、黃浦江畔、西子湖邊、東海之濱……匯集在這浩瀚的千里興安林海。他們扎根祖國的邊疆,構成了新的伐木工隊伍。文化大革命時期,全國上下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伐木工程也受到了極大地影響,木材產量大量減少,對國家經濟的建設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以后,特別是進入到改革開放階段,迅速扭轉了林業(yè)的嚴峻局面,木材產量迅速回升,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人也再次地活躍起來。
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作主要集中于冬季,冬季的大興安嶺經常飄舞著雪花,將這片土地打扮得銀裝素裹,一切都是那樣的安靜。只有那零星的伐木聲,卡車開動的聲音和幾間簡陋的房屋告訴我們這里還有人煙存在。我們的伐木工人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在冬季氣溫低到零下30多度的惡劣環(huán)境中,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堅持著自己的工作,他們遠離大眾生活,忍受著與世隔絕的孤寂與寒冷。
伐木工人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在大興安嶺這樣的環(huán)境中,伐木工人凌晨5點就要起來,頭戴安全帽,腳穿棉膠鞋,然后進入深山作業(yè)。他們遵循著清林、支桿、采伐、集材、檢尺、歸楞、儲木等一整套嚴密有序的生產流程,雙手操控著隆隆作響的油鋸,將一棵棵樹伐倒在山坡上,將木材集中堆放在一起,然后將木材運到卡車上,送往遠方。而那一棵棵被伐倒的樹的年輪仿佛記錄了他們在這里的點點滴滴。伐木工人生活的簡易工棚里面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沒有網絡覆蓋,他們日常的休閑娛樂活動一般就是打打麻將,喝點小酒,坐在一塊兒嘮嘮嗑 ,來排解身體的疲累和生活的寂寞無聊。
伴隨著多年的采伐,這片森林也早已經傷痕累累。隨著國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政策逐漸落實,在經歷了多年的采伐之后,這片森林終于進入了科學的休養(yǎng)生息階段。為了使森林資源得到保護和休養(yǎng)生息,林業(yè)部門不斷探尋新的林業(yè)發(fā)展模式,伐木工人的角色也在不斷地轉變。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雖然大家舍不得這份事業(yè),但他們也在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適應新的角色。許多伐木工人從伐木工變成了護林員,從砍樹變成了栽樹和護樹,繼續(xù)在這片他們熟悉的土地上為祖國的繁榮和昌盛做出貢獻。
今日的大興安嶺地區(qū)充滿生機和希望,今日的大興安嶺的伐木工人們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努力打造具有林區(qū)特色的經濟新格局,努力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良性循環(huá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