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
(一)我們共產黨人無論進行何項工作,有兩個方法是必須采用的,一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二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
(二)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例如一九四二年的各地整風,凡有成績者,都是采用了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凡無成績者,都是沒有采用此種方法。一九四三年的整風,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區(qū)黨委和地委,除提出一般號召(全年整風計劃)外,必須在自己機關中和附近機關、學校、部隊中,選擇二、三單位(不要很多),深入研究,詳細了解整風學習在這些單位的發(fā)展過程,詳細了解這些單位中若干個(也不要很多)有代表性的工作人員的政治經歷、思想特點、學習勤惰和工作優(yōu)劣,并親自指導這些單位的負責人具體地解決各單位的實際問題,借以取得經驗。一機關、一學校、一部隊內部也有若干單位,該機關、該學校、該部隊的領導人員也須這樣去做。這又是領導人員指導和學習相結合的方法。任何領導人員,凡不從下級個別單位的個別人員、個別事件取得具體經驗者,必不能向一切單位作普遍的指導。這一方法必須普遍地提倡,使各級領導干部都能學會使用。
(三)一九四二年的整風經驗又證明:每一單位的整風,必須在整風過程中形成一個以該單位的首要負責人為核心的少數積極分子的領導骨干,并使這一領導骨干和參加學習的廣大群眾密切結合,才能使整風完成任務。只有領導骨干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干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任何有群眾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較積極的、中間狀態(tài)的和比較落后的三部分人。故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凡屬真正團結一致、聯(lián)系群眾的領導骨干,必須是從群眾斗爭中逐漸形成,而不是脫離群眾斗爭所能形成的。在多數情形下,一個偉大的斗爭過程,其開始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后階段的領導骨干,不應該是也不可能是完全同一的;必須不斷地提拔在斗爭中產生的積極分子,來替換原有骨干中相形見絀的分子,或腐化了的分子。許多地方和許多機關工作推不動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缺乏這樣一個團結一致、聯(lián)系群眾的經常健全的領導骨干。一個百人的學校,如果沒有一個從教員中、職員中、學生中按照實際形成的(不是勉強湊集的)最積極最正派最機敏的幾個人乃至十幾個人的領導骨干,這個學校就一定辦不好,斯大林論黨的布爾什維克化的十二個條件的第九條中所說建立領導核心問題,我們應該應用到一切大小機關、學校、部隊、工廠和農村中去。這種領導骨干的標準,應當是季米特洛夫論干部政策中所舉的四條干部標準(無限忠心,聯(lián)系群眾,有獨立工作能力,遵守紀律)。無論是執(zhí)行戰(zhàn)爭、生產、教育(包括整風)等中心任務,或是執(zhí)行檢查工作、審查干部和其他工作,除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以外,都須采取領導骨干和廣大群眾相結合的方法。
(四)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件),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