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京劇梅派著名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于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去世,享年82歲。回憶起在拍攝《京劇的守望》期間,曾有幸和梅葆玖先生有過一面之緣,就是這一次見面就讓我驚異地發(fā)現了梅家世代相傳的好人緣,讓我相信了傳說中的“梅黨”。
2007年11月底,我在北京拍攝幾位京劇蹺功的傳承人。通過一個極偶然的契機,我意外獲得一次拍攝梅葆玖先生練功拍戲的機會。我知道梅葆玖先生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也是京劇梅派的重要傳人。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心情難免有些激動。11月25日早上9時,我按照約定早早從古城的住地來到位于豐臺區(qū)海戶西里30號北京,京劇院三樓 “梅團”的排練大廳。不一會兒,梅先生就到了——他中等身材,黑色夾克淺藍色襯衣,眼睛明亮有神,頭發(fā)梳得一絲不亂,還未開口臉上就掛著微笑。我上前和梅先生自我介紹,并且送上了我事先準備好的禮物——山東濰坊特產微縮版八仙過海風箏。他高興地接過禮物,開口就說“這是八仙兒呀!”,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在“八仙”后面加兒話音,但是經過梅先生的口,感覺很特別,也很順耳。我想,這大概就是京韻吧?
接下來便開始是排練。經過和梅先生簡短溝通,我才知道,這次排練《貴妃醉酒》正是為即將開業(yè)的梅蘭芳大劇院開幕首演準備的。由于排練時演員背后是大玻璃窗,逆光很嚴重,我必須把閃燈功率調到最大,但是由于我事先準備不夠充分,閃燈充電過慢,無法跟上梅葆玖先生的表演節(jié)奏,導致很多照片主體曝光不足。眼看著好場景拍不下來,是攝影師最大的痛苦。梅先生排練過后,來看我的照片回放,看到我皺著眉頭滿頭大汗的樣子,得知我沒有拍好,安慰我不要著急,并表示愿意為我的拍攝再表演一次。當時,這對于我真是天大的喜訊,我不敢想象他竟然能為了彌補我的技術失誤再表演一次,要知道這可是梅葆玖呀!我趕緊換好內阻更小的鎳氫電池,好在第二次拍攝效果很好。拍攝結束,梅葆玖先生還囑咐我回家后精選幾張,用電子郵件發(fā)給他的助手。末了,我目送梅先生走出排練大樓,為自己的選題又增加了一張好照片暗暗感到慶幸。后來,我才知道梅葆玖先生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照片拍得也很棒,這是后話了。
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大約兩個月之后,春節(jié)將至,我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平信,發(fā)現白色的信封上我名字中的“寧”字竟然是繁體,落款也是“北京 梅緘”。我當時確實想不起在北京還有梅姓的朋友,緊忙在傳達室門口打開信封,這竟然是梅葆玖先生給我寄來的自制春節(jié)賀卡!賀卡正面是他在《大唐貴妃》中的扮相,還有“春節(jié)好運到,諸事皆大吉”的字樣,賀卡背面是梅先生的親筆:“寧舟浩先生存念”落款為“梅葆玖 2008年2月1日”。拿著這張用彩色相紙自制的賀卡,我心里很感動:這些年來我拍攝的京劇人物無論從年齡輩分還是專業(yè)成就,均無出梅葆玖先生之右,但唯獨梅葆玖先生肯為我這個來自山東碌碌無名的年輕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