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婷變,寧建國,王志華
(1.北京理工大學爆炸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1;2.太原理工大學材料強度和結(jié)構(gòu)沖擊山西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 030024;3.中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廣泛用于工程結(jié)構(gòu)中,許多價值高的目標,如控制和通訊掩體、反應容器、大壩、飛機庫及機場跑道等大都是由堅固的RC構(gòu)建而成。這些結(jié)構(gòu)經(jīng)常受到各種動載荷作用,如地震、爆炸和沖擊等。在這些載荷的作用下,RC表現(xiàn)出顯著的應變率效應。RC是由混凝土和鋼筋組成,研究表明,混凝土和鋼筋的強度隨加載率的增加而增加[1]。目前,人們對混凝土材料的動態(tài)本構(gòu)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研究。Bischoff[2]和胡時勝等人[3]利用SHPB壓桿對混凝土的動態(tài)力學性能進行了實驗研究;寧建國等人[4-5]采用分離式霍普金斯(SHPB)壓桿和飛片撞擊料驗對混凝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給出了混凝土材料在沖擊載荷下的力學模型。
RC動態(tài)本構(gòu)是研究其在爆炸和沖擊載荷作用下?lián)p傷破壞的機理、應力波傳播和衰減的規(guī)律、結(jié)構(gòu)破壞效應等的理論基礎。近年來,隨著損傷力學引入混凝土材料沖擊特性研究領域,人們對混凝土材料沖擊特性的認識更加深入,損傷力學的應用也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6-8]。RC的結(jié)構(gòu)和力學行為比混凝土更加復雜,關于RC動態(tài)力學行為研究的文獻報道很少。劉海峰等人[9]通過飛片撞擊實驗對RC進行了動態(tài)測試,并通過分析實驗結(jié)果提出了RC動態(tài)本構(gòu)。實驗中RC的試件較小,配筋是將鐵絲網(wǎng)鑄入試件中實現(xiàn)的。由于RC具有一定的尺寸效應,小尺寸試件很難真實反映RC的動態(tài)力學行為。
為了進一步研究RC的本構(gòu),本研究基于落錘沖擊大尺寸RC梁的實驗結(jié)果,分析RC梁在動載荷下的力學響應與應變率的關系,提出損傷型黏彈性動態(tài)本構(gòu)模型,其中包括了應變、應變率、損傷和配筋率等控制變量。模型中的參數(shù)通過實驗結(jié)果進行標定,將標定后的模型運用于非彈性彎曲梁理論中,得出梁的撓度時程曲線。
為了研究RC沖擊載荷作用下的力學性能,采用DHR-9401型落錘式?jīng)_擊實驗機對RC簡支梁進行了不同落高的沖擊實驗。實驗所用錘頭質(zhì)量為33.4 kg,落高為2~8 m。所采用梁的類型為6-C40和8-C40,第一個數(shù)字表示縱向鋼筋橫截面的直徑,C40表示混凝土的強度為40 MPa。實驗測試裝置如圖1所示,梁的尺寸見圖2,梁的截面為120 mm×120 mm,鋼筋在截面上均勻分布,呈3行2列分布,行間距為44 mm;列間距為80 mm。梁的總長為1 800 mm,跨長1 200 mm,兩邊各留300 mm,用于安裝約束。實驗過程中可以測量落錘沖擊力、跨中撓度和距梁跨中100 mm處梁表面的拉伸和壓縮應變。由于混凝土的脆性,在加載的瞬間,拉伸應變片(CS)被拉斷,因此沒能測得拉伸應變值。
圖1 實驗裝置Fig.1 Experimental setup
圖2 RC梁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Fig.2 Beam details
圖3給出了6-C40 梁落高8 m時不同時刻的高速攝影照片,從圖3中可以看出:(1) 由于混凝土具有抗壓不抗拉的特性,因此,當落錘剛與梁撞擊時,在彎矩最大的跨中下側(cè),混凝土立刻開裂,初始階段(0~5 ms),落錘和混凝土之間的相互作用復雜,由于RC是變形體,落錘相對RC可看作剛體,剛體和變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材料的性能有關,此階段的沖擊力時間曲線為波形圖;(2) 5 ms后,落錘沖擊力為零,落錘和鋼筋在慣性作用下一起向下運動,隨著梁變形的增大,鋼筋和混凝土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增加,跨中兩側(cè)的裂縫不斷出現(xiàn),隨著梁曲率的增加,跨中下側(cè)的裂縫增大,上側(cè)混凝土也因擠壓而發(fā)生破壞;(3) 隨著跨中位移的繼續(xù)增大,20 ms時,跨中形成塑性鉸,并不斷向兩側(cè)擴展,梁的速度在梁自身的阻抗力下逐漸減小。當梁的撓度達到最大時,梁開始反彈,撓度減少,梁上側(cè)的混凝土由于卸載而發(fā)生飛濺,使梁上側(cè)的損傷更加嚴重。
圖3 6-C40-8梁的高速攝影照片F(xiàn)ig.3 High-speed photographs of 6-C40-8
實驗所測落錘沖擊力、跨中撓度和應變時程曲線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沖擊力時程曲線出現(xiàn)了幾個波峰,說明沖擊過程發(fā)生了幾次連續(xù)沖擊,沖擊峰值逐漸減少。對于8-C40梁,隨著落高的增加,沖擊強度(最大沖擊載荷)增大;對于6-C40梁,當落高大于6 m時,隨著落高的增加沖擊強度降低。這說明盡管RC梁的強度存在一個沖擊臨界速度,當沖擊速度大于此臨界速度時,沖擊強度降低。圖5為鋼筋混凝土梁的撓度時程曲線,由圖5可知,隨著沖擊動能的增加,梁跨中最大撓度增加,當達到某一極值時,將不再增大。8-C40梁由于沖擊動能小,梁的彈性能使梁跨中發(fā)生反彈,剩余撓度較小。而6-C40由于沖擊動能大,梁跨中發(fā)生局部損傷嚴重,能量損失嚴重,梁達到最大撓度時,剩余撓度接近最大撓度。圖6為鋼筋混凝土梁的應變時程曲線。由于RC梁的局部變形嚴重,因而跨中撓度不能反映梁的振動,從側(cè)邊損傷小的部分應變可以看出,隨后梁發(fā)生自由振動。將最大應變與達到最大應變時間的比值作為應變率,表1給出了不同落高下梁的動態(tài)響應值。
圖4 沖擊力時程曲線Fig.4 Time histories of impact load
圖5 撓度時程曲線Fig.5 Time histories of deflection
圖6 應變時程曲線Fig.6 Time histories of strain
表1 落錘沖擊鋼筋混凝土梁的動態(tài)響應值Table 1 List of dynamic response values of beams
由于鋼筋混凝土的性能十分復雜,為了簡化計算,進行如下假設。
(1) RC可看作一種鋼筋強化混凝土材料,分析其本構(gòu)特性以分析混凝土材料本構(gòu)特性為主。鋼筋作為增強材料疊加到混凝土上,提高混凝土的強度。
(2) 鋼筋和混凝土基體在界面處應變連續(xù),不發(fā)生相對滑移。
(3) RC由于箍筋的存在,側(cè)向不產(chǎn)生應變;梁發(fā)生彎曲失效時,軸向受力狀態(tài)為一維應變狀態(tài)。
理想各向同性黏彈性材料的本構(gòu)方程滿足如下關系式
式中:σ和ε分別為材料的應力和應變;λ為拉梅系數(shù);μ為剪切模量;i、j、k為方向指標;Et和υt是材料的彈性模量和泊松比,它們與應變率相關。由于混凝土泊松比的變化范圍很小,實驗[10]表明泊松比對應變率的變化不敏感,故假定混凝土材料的泊松比為常數(shù)υc。
在一維應變(ε11≠0,ε22=ε33=0)的條件下
式中:EL(t)為側(cè)限彈性模量[11]。(4)式表明,側(cè)限彈性模量與楊氏模量具有相同的率相關性。
基于假設,將損傷引入黏彈性理論,RC的本構(gòu)表示為
(5)
混凝土是一種“弱記憶”材料,即材料響應對近期歷史的敏感性比早期歷史的敏感性強。這一假說意味著: 是其變量t的單調(diào)遞減函數(shù),采用指數(shù)衰減函數(shù)表示為
當RC梁彎曲變形時,梁橫截面保持平面,鋼筋和混凝土應變相等,根據(jù)截面上的合力等于鋼筋和混凝土的力之和,可得RC的彈性模量為
(8)
式中:σc為混凝土應力,εR為真實應變。
根據(jù)(5)式和(8)式,鋼筋的強化因子表示為
(11)
若(8)式中f=0,將(11)式結(jié)果代入(5)式可得混凝土本構(gòu)模型。
(12)
表2 模型參數(shù)Table 2 Model parameters
已知梁跨中作用載荷p(t),將RC本構(gòu)方程(12)式用于梁的非彈性彎曲理論
(13)
得出曲率半徑β,利用β可將梁跨中撓度δ表示為
(14)
式中:M為梁的彎矩,y為微元離中性軸的距離,w為截面的寬度,ε1梁的表面應變,h為高度,ε′為梁截面上下側(cè)的應變,l為梁的長度,x為某截面離簡支約束的距離。
圖7給出8-C40和6-C40在不同落高下,第一次沖擊載荷作用時間內(nèi),大約0.2 ms,跨中撓度時程曲線的理論預測值與實驗值的對比。由圖7可知,模型預測曲線與實驗測試曲線無論在變化趨勢上,還是數(shù)值精度上都吻合良好。隨著落高的增加,RC梁的跨中撓度逐漸增加。由于模型中一部分參數(shù)來自混凝土的規(guī)范值,這些規(guī)范值都是通過小試件測試得到,沒有考慮尺寸效應的影響,因而對于大尺寸的RC梁,實驗值小于理論預測值。模型中的時間參數(shù)是通過混凝土在不同應變率閾值的動載荷實驗給定的,因而對于應變率懸殊不大的情況,不同落高下的預測值和實驗值之間的差別不大。對于應變率較大的RC梁,由于應變率效應更明顯,理論預測值更接近實驗值。
圖7 跨中撓度-時間的模型預測值與實驗值對比Fig.7 Comparison between predicted values and experimental data
為了研究RC在動載荷下的力學行為,進行了落錘沖擊RC梁實驗,測試了RC梁的沖擊載荷,跨中撓度和梁的應變時程曲線,并提出含有損傷的黏彈性RC本構(gòu)模型。將該模型用于梁動態(tài)響應的數(shù)值計算,并與實驗值相比較,結(jié)果顯示模型預測無論在變形趨勢還是數(shù)值上都與實驗結(jié)果相吻合。
[1] BING L R,PARK R,TANAKA H.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under dynamic loading [J].ACI Struct J,2000,97:619-29.
[2] MALVERN L E,TANG T X,JENKINS D A,et al.Cement-based composites:strain rate effects on fracture [J].Mater Res Soc,1986,64:119-138.
[3] 胡時勝,王道榮,劉劍飛.混凝土材料動態(tài)力學性能的實驗研究 [J].工程力學,2001,18(5):115-118.
HU S S,WANG D R,LIU J F.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1,18(5):115-118.
[4] 寧建國,商 霖,孫遠翔.混凝土材料沖擊特性的研究 [J].力學學報,2006,38(2):199-208.
NING J G,SHANG L,SUN Y X.Investigation on impact behavior of concrete [J].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06,38(2):199-208.
[5] NING J G,SHANG L,SUN Y X.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shock loading [J].Key Eng Mater,2006,306:309-314.
[6] BURLION N,GATUINGT F,PIJAUDIER-CABOT G,et al.Compaction and tensile damage in concrete:constitutive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 to dynamics [J].Comput Methods Appl Mech Eng,2000,183(3/4):291-308.
[7] RAGUENEAU F,GATUINGT F.Inelastic behavior modeling of concrete in low and high strain rate dynamics [J].Comput Struct,2003,81(12):1287-1299.
[8] GEORGIN J F,REYNOUARD J M.Modeling 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impact:concrete behaviour under high strain rate [J].Cement Concrete Compos,2003,25(1):131-143.
[9] LIU H F,NING J G.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ubjected to impact loading [J].Mech Mater,2009,41(12):1298-1308.
[10] 尚仁杰.混凝土動態(tài)本構(gòu)行為研究 [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1994.
SHANG R J.Studying of the dynamic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concrete [D].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1994.
[11] 王禮立.應力波基礎 [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5.
WANG L L.The basic of stress wave [M].Beijing: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