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沈涇渭 姜有榮
虛構真實的生活
江蘇 沈涇渭 姜有榮
作文時,如果從自己和自己所了解的其他人的生活中都搜尋不到適合的素材,那么,就可以根據主旨的需要進行虛構。虛構的內容,雖非確有其事,但也不能毫無顧忌地胡編亂造,而應符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常情常理,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這里的“勢”,指情節(jié)發(fā)展的事理邏輯和人物行事的情理邏輯。只有“順勢”而寫,才能給讀者以真實感。當然,這里的“真實”,并不是指所寫內容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指其具有一種“藝術的真實”——即在生活中是可以、可能發(fā)生的,或者基于讀者的閱歷、經驗是應該如此的。如果虛構時搞“逆襲”,在情節(jié)發(fā)展的過程中玩“腦筋急轉彎”,讓人對事情的發(fā)展“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或者主人公的表現(xiàn)突然像“換了個人似的”,會讓讀者感覺不合邏輯,這樣的虛構顯然是失敗的。
真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是平凡的。塑造人物形象時,應將人物在生活中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得真實自然。如果在虛構時,脫離生活的真實,過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讓主人公勉為其難地“言其所不能言、為其所不能為”,無異于“趕鴨子上架”。因此,虛構人物形象時,要表現(xiàn)出其“人”的思想情感特征,而不能脫離實際,把人塑造成“神”,否則就失去了虛構的價值,也很難打動讀者。
虛構的文學形象,雖然可以有一些藝術的夸張,但應該能很好地呈現(xiàn)生活的本來面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過度夸張,往往會弄巧成拙,給人不真實之感。因此,虛構人物的動作不能“變形”,語言不能“變調”,情感不能“變溫”,思想不能“變格”,要還人物、事件以本色。事實上,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感染力;越是本色的,才越具有震撼力。
佳作《 空瓶子》 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撿拾廢品的老人找學生收集空塑料瓶的小故事。作者在描述學生給老人瓶子時的情景,展現(xiàn)出一幅富有生活氣息的圖景,善解人意的女生紛紛把瓶子交到老人手中,而有些淘氣的男生卻從遠處瞄準老人的袋子,把瓶子扔過來。當老人要討口水喝時,有的學生猶豫了,有的學生把自己水壺里的水倒在給老人的空瓶子里,只有一個女生很痛快地把自己的水壺遞給了老人。作者的虛構合情合理,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生動展現(xiàn),符合生活的真實,仿佛這一幕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能把自己的水壺遞給老人的人,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是少數,但正是這樣一些少數人,深深打動我們,帶給世界更多的美好。老人的感謝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沒有客氣的言語,只有行動的表現(xiàn)——“接過水壺,沒有直接喝,而是把水倒進了一個空瓶子里”。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符合常情常理,觸動人的心靈。
(責任編輯 張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