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楠
(作者系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政府和人民群眾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主體。如何正確認識黨政群關系,如何處理好黨政群關系,董必武同志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著鮮明的認識,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發(fā)和借鑒。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與政府的關系密不可分,正確認識和處理黨政關系,有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董必武在報告和信函中多次指出,黨和政府的性質(zhì)和職能不同,是兩種不同的組織系統(tǒng)。政府是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機構、是政權機關,黨領導政府工作,是政權的核心。黨對政府的領導要通過在政府中的黨員和黨組來完成,同時也要注意工作態(tài)度和領導方式。
(一)黨對政府工作的態(tài)度。在國民革命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通過革命的方式建立了政權,這一過程十分不易。針對當時陜甘寧邊區(qū)的一些同志輕視政府工作,畏懼政府工作繁雜的現(xiàn)象,董必武特別強調(diào)要“端正態(tài)度、耐心學習,掃除畏難情緒,打消不愿做政府工作的念頭,一定要把政府工作看成頭等重要的工作?!秉h既然帶領群眾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掌握了國家機器,應當領導他們好好使用。
由此可見,董必武認為態(tài)度問題是首要問題。政府作為黨領導國家的施政機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黨端正對政府工作的態(tài)度就是黨員端正對政府工作的態(tài)度。在政府工作的黨員擺正態(tài)度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重視政府工作。董必武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一些同志對黨和政府的性質(zhì)職能不能做到很好的區(qū)分,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革命勝利以后,建立了政府,黨和政府的角色就有了區(qū)分。重視政府的工作應當首先明白政府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做好政府工作就是擁護黨的領導。二是要積極對待工作。黨在政府工作中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員對待工作中的新領域、新問題,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升自身修養(yǎng)和素質(zhì),打消畏難情緒,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做好政府工作。作為在政府中工作的黨員,只有先了解黨和政府的關系,端正對政府工作的態(tài)度,積極認真地對待它,才能更好地開展政府工作。
(二)黨對政府的領導形式。由于黨和政府性質(zhì)職能的區(qū)別,決定了黨對政府的領導形式不是直接管轄,不是包辦,黨領導政府實施政策的途徑是經(jīng)由政府內(nèi)的黨員和黨組。在1951年10月18日董必武在《給中共中央華東局饒漱石的信》中寫道“各級黨委對各級政權機關的領導,應經(jīng)過在政權機關中工作的黨員來實現(xiàn);其中如有黨員三人以上,應組成黨組以保證黨的領導?!庇纱宋覀冎傈h對政府的領導方式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需要通過中間媒介黨員和黨組來實現(xiàn)。所以政府機關中的黨員和黨組就是黨領導政府的體現(xiàn),也是黨領導政府的形式。
(三)黨要充實政府人員。在政府機關中工作的黨員,既是黨的有機構成部分,同時也是黨領導政府的媒介。黨要充實政府人員就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政府組織條例上應有的人員不要有缺額。保證政府部門建制和人員完整,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政府工作。對有缺額的職位,黨需要選拔得力的干部及時補缺,保證政府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黨要挑選最好的干部去擔負政府工作。董必武認為這一點尤為重要。對于什么是最好的干部,他寫到“黨的最好干部常常是群眾中最受信仰的領袖”因此,黨在選拔干部的時候要注重其與群眾的關系。在群眾中最受信仰的領袖,在工作時會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從而有利于黨和政府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政策法令的貫徹執(zhí)行。
與此同時,黨選定干部擔任政府工作以后,不要輕易地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調(diào)動。這并不意味著黨沒有調(diào)動黨員干部的權力,而是黨員在政府中工作,隸屬于政府系統(tǒng),擁有雙重組織關系。針對當時在邊區(qū)有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發(fā)生調(diào)動而政府負責人并不知情的現(xiàn)象,董必武強調(diào)“在調(diào)動時應當經(jīng)過隸屬的系統(tǒng),經(jīng)過政府負責人的同意”。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黨掌握政權不久,有許多崗位剛剛熟悉,頻繁調(diào)動也不利于政府工作的順利開展。
黨和群眾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成立直到今天,黨的成長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同時,黨制定的政策方針也都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因而堅持群眾路線,處理好黨群關系十分必要。
(一)群眾利益的實現(xiàn)需要黨的領導。在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奪取土地、建立政權,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利益。黨作為人民群眾的代表,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建國后乃至今天依然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董必武認為群眾利益的實現(xiàn)必須依靠黨的領導。一方面,董必武強調(diào)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黨為人民群眾的謀福利;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利益想要實現(xiàn)就必須通過黨的領導??梢哉f這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和黨的密切關系,二者不可分離、相互依存。
對于黨的政策,群眾有權提出建議,這是民主政治的體現(xiàn)。黨的治國理政方針,是從整個國家大局出發(fā),從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出發(fā)。同時,人民群眾也有權利對黨的政策方針提出合理的建議并監(jiān)督執(zhí)行。這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的體現(xiàn),正是這一制度,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也保證了黨的政策方針的正確制定和實行。
(二)掌握群眾路線需要培養(yǎng)群眾感情。第一,不同于以往關于群眾路線的論述,董必武對實行群眾路線中的群眾感情給出了界定,一是對群眾的熱愛;二是對群眾的包容;三是敢于在群眾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第一,群眾的熱愛,即無論群眾的財力、年齡、知識水平等外在條件如何,依然因為他是人民群眾的本質(zhì)而熱愛他,甘心情愿的為他服務。第二,對群眾的包容,即當群眾出現(xiàn)過激行為時,黨員干部不能對其打罵,要站定自己的立場,明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讓群眾翻身做主人。第三,要敢于在群眾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對于群眾指出的錯誤,應當及時反思,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黨員要做到以上三點,最重要的是看到人民群眾的本質(zhì),時刻謹記自己的使命,做好老百姓的“勤務員”。
董必武寫到“黨員有了群眾感情,想問題和群眾一同想,做事情和群眾融成一片,群眾知道我們是全心全意來為他們服務,他們必然以全心全力來支持我們。”因而培養(yǎng)群眾感情能夠幫助黨員更準確地掌握群眾路線。
(三)黨員要在群眾中起帶頭作用。董必武在1940年8月20日《更好地領導政府工作》中指出“黨員作為群眾中的帶頭分子,對于政府頒布的法令和政策應當帶頭遵守”。董必武長期從事政法工作,在遵法守法上,特別點明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作為黨員,是黨的代表,許多時候群眾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黨員的個人行為或是黨的行為,因而黨員的一舉一動就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黨員帶頭遵守政府的法令政策一方面是在群眾心中樹立黨的形象的需要;另一方面,群眾需要黨員的帶動,政府出臺的政策法令,并非一日之內(nèi)立竿見影,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認真執(zhí)行,方能見到成效。在這段時間中,黨員的帶頭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而董必武特別強調(diào)黨員的帶頭作用。
政群關系不同于黨群關系,黨對群眾的領導是思想與組織上的領導,而政府是人民群眾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機關。政府的權力是群眾賦予的,政府的負責人也是從群眾代表中選出來的,同時政府政策的執(zhí)行也是落實到群眾身上去的,因而處理好政群關系,做到讓政府為人民辦實事,使人民更加信任政府,使政府在人民心中更有權威。
(一)政府要為群眾做事、為群眾謀福。董必武在1940年《更好地領導政府工作》中指出在當時邊區(qū)個別地方政府有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這是政府工作不健康的體現(xiàn)。政府的工作本身需要圍繞群眾展開,脫離群眾的行為不符合政府工作的要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是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政府的職責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態(tài)度,是從觀念和思想上首先發(fā)生的改變。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仆心態(tài),董必武生動地提到“誰是主人,誰是長工?正確的回答應當說,人民是主人,人民代表和政府干部都是長工”。其次,為人民服務是一種行動。當我們有了為群眾服務的意識,就會進一步帶來行動上的改變。把它落實在每一次和群眾的接觸上,更落實在給群眾辦的每一件事上。
(二)政府要傾聽群眾的呼聲。政府制定政策的效果如何,群眾的反映最為真實。董必武指出了兩個層次:一是政府要傾聽群眾的呼聲、采納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生活、保護群眾的益;二是政府要使群眾敢于批評政府、敢于監(jiān)督政府。
董必武強調(diào)政府與群眾的雙向互動,從群眾中來的聲音最能反映群眾需要,最高的呼聲往往是群眾最迫切的需要。政府可以拓寬渠道、廣開言路,使群眾最真實的呼聲能夠被聽到,使群眾切身的利益得到保障。鼓勵此種良好的風氣繼續(xù)發(fā)揚。除此之外,群眾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法規(guī),結合自身,建言獻策。
另外,董必武也指出群眾對政府的批評和建議也許會有錯誤的可能,因為群眾有可能對情況不了解。此種情況下,政府要盡力向群眾說明情況、說服群眾,這就需要政府有更多的耐心,對群眾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對待文化層次不同的群眾運用不同的技巧,使其能夠理解政府的政策和舉措。
(三)政府的權威建立在群眾信任的基礎上。董必武認為政府的權威,并非產(chǎn)生于群眾對政府的畏懼,而是產(chǎn)生于群眾對政府的信任的基礎之上。群眾信任政府是他們自己的政府的時候,政府在當?shù)鼐蜁a(chǎn)生無上的權威。封建社會政府權威的維持是通過暴力手段使人民產(chǎn)生恐懼,事實證明,這種權威是暫時的且是消極的。政府真正的權威只能是建立在群眾的信任之上。
如何建立信任?對于此,董必武也提出了建議。首先,確保政府是由人民意志組成的。我國民主深入且廣泛,既有中央人民代表大會及中央人民政府,又有地方各級人大及政府,同時還有基層民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這就可以保障按人民的意志選舉人民的政府。其次,政府要做到言而有信。在革命時期,邊區(qū)政府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切實保障群眾利益,做到了言而有信。今天,我們各級地方政府要取得人民的絕對信任,就是要對群眾做到言而有信,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再次,政府工作要深入群眾中去。在提到黨內(nèi)最好干部的時候,董必武寫道“政府機關內(nèi)沒有黨內(nèi)最好干部去擔任工作,政府機關是不會有權威的”,而最好的干部常常通過工作使政府與群眾打成一片。
董必武同志根據(jù)多年的工作實際、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得出關于黨政群關系的認識。研究董必武的黨政群關系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他很好地闡釋黨政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了處理好黨群關系和政群關系的重要性。針對不同關系中的不同問題,董必武都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了解董必武關于如何處理黨政群關系的思想,一方面有助于深化我們對董必武思想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黨政群三者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處理好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