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鑫 常偉東 鹿洪勇 王新宇 王 瑩 徐景偉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普通外科,吉林 長春 130041)
?
乳腺實性乳頭狀癌的病理及診療特點
常鑫常偉東鹿洪勇王新宇王瑩徐景偉
(吉林大學第二醫(yī)院普通外科,吉林長春130041)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實性乳頭狀癌(SPC)的病理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法。方法結合相關文獻對該院2010年至今收治的21例SPC患者,對其病理特點、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方法等進行分析。結果21例患者的發(fā)病年齡為40~75歲,其中>60歲為15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1例。以乳房腫物就診的16例,行以乳頭溢液就診為5例。根據(jù)Luminal分子分型,其中LuminalA型為14例,LuminalB為7例。21例中行乳癌改良根治術聯(lián)合內分泌治療的1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術聯(lián)合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的5例,行乳房切除+腋結活檢+內分泌為2例,乳房單純切除+內分泌和腺體切除+假體+內分泌的各1例。結論SPC是一種比較少見的乳腺癌,通常發(fā)生于老年女性,有獨特的組織學和免疫組化特點,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乳房腫物及乳頭溢液就診,經過手術、化療及內分泌治療后預后較好。
〔關鍵詞〕實性乳頭狀癌;病理特點;診療及預后
我院自2010年至今共收治1 956例乳腺癌患者,其中病理類型為實性乳頭狀癌(SPC)的有21例?,F(xiàn)結合文獻及相關報道就其病理特點、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方法和預后進行討論。
1臨床資料
入組患者年齡為40~75歲,平均62.38歲,共21例,其中病理結果為原位SPC患者16例,伴有浸潤5例,均為女性。平均年齡為62.38歲。臨床表現(xiàn)為以乳房腫物就醫(yī)的16例,以乳頭溢液就醫(yī)的為5例。乳腺彩超回報腫瘤直徑為2~80 mm,病變位置多發(fā)于乳頭和乳暈旁2 cm以內。乳頭溢液均為血色溢液,腫塊均邊界清楚,活動度尚可,與胸壁皮膚無粘連,觸摸腋窩淋巴結均未見腫大淋巴結?;颊呋厩闆r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臨床情況
2結果
21例中行乳癌改良根治術聯(lián)合內分泌治療的12例,行乳癌改良根治術聯(lián)合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的5例,行乳房切除+腋結活檢+內分泌的2例,行乳房單純切除+內分泌1例,腺體切除+假體+內分泌1例。根據(jù)TNM臨床分期,得到屬于T1aN0M0的1例,T1bN0M0的3 例,T1cN0M0的9例,T2N0M0的6例,T2N1M0的1例,T3N0M0的1例,即ⅠA期13例,ⅡA期6例,ⅡB期2例。見表1。
3討論
SPC在臨床上不多見,大約占所有乳腺癌的1%,多見于絕經后中老年女性。SPC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大部分以無痛性腫物就診,小部分以乳頭溢液就診〔1~3〕。
本研究患者的免疫組化特征:SPC均表達ER,PR,不表達Her-2,不表達高分子角蛋白(CK5/6),ki67表達指數(shù)較低,對于SP腫瘤與間質邊界是否存在肌上皮的說法尚無明確定論?;颊呔鶠镋R(+)和(或)PR(+),ER(+)表達率為90%~95%,PR(+)表達率為15%~95%。基底型CK(CK5/6)均為陰性,肌上皮標志物p63表達率為23.1%,Syn和CgA表達率分別為76.5%和82.3%,C-erbB-2均無表達。Ki67在腫瘤中表達不均勻,陽性指數(shù)為1%~55%,平均為20%。說明其復發(fā)風險相對較低,提示預后良好,這與Tsang等〔4〕報道的結果一致。
通過乳腺彩超、核磁及X現(xiàn)鉬靶來確診SPC是很困難的,在乳腺鉬靶片上,實性乳頭狀癌并不像一般浸潤性乳腺癌那樣,SPC并沒有典型表現(xiàn)。SPC在增強MRI上多表現(xiàn)為導管樣及段樣強化,與導管原位癌表現(xiàn)相似〔4〕。行乳腺彩超檢查時,表現(xiàn)為高回聲實性團塊,周邊可有點狀血流,但無特異性表現(xiàn),說明在常規(guī)檢查中SPC并沒有其特征性。病理檢查是確證實性乳頭狀癌的唯一金標準,除了術中行冰凍切片檢查以外,細胞學檢查和組織學檢查都可以作為確診SPC的重要手段。
SPC的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本研究提示可以考慮行乳房單純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活檢或者前哨淋巴結的方式,或腫塊局部擴大切除術也許是更好的選擇,但至今還沒有相關報道。老年人往往會合并多臟器疾病,行乳癌改良根治術帶來的風險相對于青年人會更高一些,術后更易形成上肢淋巴水腫、皮下積血、積液、皮緣壞死等并發(fā)癥。對于年輕患者或者是對乳房外形要求較高的患者也可以考慮行保乳手術或者是保留乳頭乳暈皮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假體植入術,這樣既可以保證乳房的美觀性,又可以徹底治療。本研究中有1例行保留乳頭乳暈皮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假體植入術,假體植入成功,現(xiàn)已出院4個月,遵醫(yī)囑口服三苯氧胺治療,將持續(xù)隨訪,觀察其療效。有文獻報道,如果浸潤不確切時,應將SPC作為Tis分期,但是當SPC與浸潤性癌并存時,應按浸潤性癌處理,術后需輔助化療〔5〕。本研究中5例患者的病理類型均為SPC伴有浸潤,術后給予化療,與相關文獻報道相符。術后多行內分泌治療,結果表明療效較好,同時減小了化學治療帶來的并發(fā)癥,減輕了病人的痛苦。目前國內外對于SPC的研究比較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對其特點有更多的認識〔6,7〕。
4參考文獻
1Lakhani SR,Ellis IO,Schnitt SJ,etal.World heal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nlors tumors of the breast〔M〕.Lyon:IARC Press,2012:108-10.
2Sunil R,Ellis IO,Stuart J.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reast〔M〕.Lyon:IARC Press,2012:92-3,108-9.
3許玲輝,彭衛(wèi)軍,顧雅佳.乳腺導管原位癌的MRI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59-63.
4Tsang WYW,Chan J.Endocrine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E-DCIS)of the breast:a form of low-grade DCIS with distinctive clinicopathologic and biologic charateristics〔J〕.Am J Surg Pathol,1996;20:921-43.
5丁雨飛,陳建華.乳腺實性乳頭狀癌〔J/CD〕.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4;8(4):280-2.
6Kuroda N,F(xiàn)ujishima N,Inoue K,etal.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rint cyt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J〕.Med Mol Morphol,2010;43(1):48-52.
7吳雪晶,康德勇.29例乳腺實性乳頭狀癌臨床病理分析〔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3;35(5):74-7.
〔2015-12-03修回〕
(編輯郭菁)
〔中圖分類號〕R73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64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49
通訊作者:徐景偉(1967-),男,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乳腺疾病的研究。
第一作者:常鑫(1991-),女,碩士,主要從事乳腺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