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a,而況于公、侯、伯、子、男乎b?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于鰥寡c,而況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对姟吩疲骸杏X德行,四國順之?!痙”
(《孝經(jīng)·孝治章》)
注釋:
a 小國之臣:小國派來的使臣,因地位較為低下,所以容易被疏忽怠慢。
b 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諸侯的五等爵位。
c 治國者:指治理封國的諸侯。 鰥(guān):失去妻子的男人。 寡:喪夫守寡的女人。
d “有覺”二句:語出《詩經(jīng)·大雅·抑》。覺,大。四國,四方之國。
大意:
孔子說:“從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小國的使臣都待之以禮,不敢遺忘與疏忽,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這樣的諸侯呢?所以,會得到各國諸侯的愛戴和擁護,他們幫助君王籌備祭典,參加祭祀先王的典禮。治理封國的諸侯,即便是鰥夫和寡婦都待之以禮,不敢輕慢和欺侮,更何況對士人和平民呢?所以,會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他們都幫助諸侯籌備祭典,參加祭祀祖先的典禮。治理采邑的卿大夫,即便是婢妾仆人都待之以禮,不敢使他們失望,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呢?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愛戴和擁護,他們都齊心協(xié)力地幫助主人,奉養(yǎng)他們的雙親。正因為這樣,才會讓父母在世時能夠過上安樂、祥和的生活;父母去世后,靈魂能夠安享祭奠。也因此,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沒有風(fēng)雨、水旱等自然災(zāi)害,也沒有叛亂等人禍的發(fā)生。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太平盛世。《詩經(jīng)》中說:‘天子有偉大的道德和品行,四方之國家無不仰慕歸順。’”
【點評】
《孝治章》意在闡釋以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全篇論述層次分明,無論是君王,還是諸侯,抑或卿大夫,只有履行孝道,才能獲得眾人的愛戴和擁護,才能讓父母雙親安詳?shù)厣?,繼而實現(xiàn)“天下和平,災(zāi)害不生,禍亂不作”的太平盛世。這里所說的“孝道”,已不是簡簡單單的孝順之意,而是包含著謙和、禮讓、愛敬等這些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在內(nèi),而這正是為政者應(yīng)當(dāng)具備的德行素質(zhì)。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西漢的孔安國也說:“上下行孝,愛敬交通,天下和平,人和神說(通“悅”),故妖孽不生,禍亂不起也?!?/p>
(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