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畬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后代族民——密語。族民從小就要牢記這些祖上傳下的“密語”,否則就可能被整個部族拒之門外。
族中凡是打破規(guī)定沒有行過此禮的人家叫做“斷頭師”,死后的亡魂只能在孤燈下上路,無人祭酒。
這些繼承了傳說中公主血脈的畬族女子們,稱得上是浙南大地上最高貴的一群女性,她們從出嫁到入葬都身穿傳統(tǒng)華麗的“鳳凰裝”。
據(jù)史料記載,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一支從廣東潮州鳳凰山經(jīng)福建遠道而來的族人首次踏上了浙南的山水大地,這個自稱為“山哈”——意為“山里的客人”的古老民族,不僅成為了浙南山區(qū)的開拓者,更為這片大地融進了一種神秘莫測、高貴鮮麗的文化氣質(zhì)——在這個族群之中世代流傳著一種“密語”,每個族人自小就要將祖先的“密語”牢記在心,否則就會被整個族群拒之門外;每個年滿16歲的族人都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訴祖先,同時傳承本族的歷史與法則,凡打破規(guī)矩的人死后都不會被客氣對待;族里的女人被視為傳說中的皇家血脈傳承者,她們一代一代頭飾“鳳冠”,甚至在大婚之時,都可以免去跪禮,堪稱浙南大地最高貴的一群女子……這個奇特的族群便是古老的畬族,而他們在浙南的主要分布地“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也是我國唯一的畬族自治地。
“敢死”的開荒者和族中的“密語”
畬族最早來到浙南的時間是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但是畬民大規(guī)模的遷入浙南卻是在明清時期了。畬族的到來,對浙南的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畬族自古以來都是一支擅長刀耕火種的農(nóng)耕民族,在他們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通常都會選擇丘陵山區(qū)作為棲息繁衍之地,而浙南的地貌恰是以山地為主,這就吸引了大量畬民在從唐到清近千年時間里陸續(xù)遷來。來到浙南的畬族,選擇避開漢族的聚集地,冒險進入麗水景寧一帶(畬族進入浙南最早落腳于景寧,隨后逐漸擴大居住范圍至溫州)的從未開墾過的峭壁深山,成為當?shù)匾恢Р粦稚赖膲ɑ拇筌?。畬民的勤勞也常常見于史料的記載中:男女老幼,均從事勞動,山間地頭既有六七十歲的老人身影,也有孩子們隨大人一起摘茶、放牛、拔草……一代代到此的畬民,經(jīng)過燒草木灰等原始的刀耕火種方法,改良了浙南山區(qū)的土壤,并植樹造林,種麻種茶,終將浙南深處的荒蠻山野變成了秀麗的茶米之鄉(xiāng)。
不論是哪個時期遷到浙南的畬族,都視自己的祖源為廣東潮州的鳳凰山,據(jù)記載,鳳凰山地區(qū)就是畬族歷史記憶的起點,早在漢晉時期,那里就有了畬民生活的痕跡。在隨后的漫長時光中,從鳳凰山一帶走出來的畬民,先后徙居至福建、安徽、廣西、貴州、湖南等地,并于公元766年遷入浙南。由于遷徙的過程很漫長,族群在遷徙過程中分支眾多,因此畬族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后代族民——密語。如果遇見了自稱畬民的陌生者,雙方除了要用畬語對話之外,還要進行“密語”對答,陌生人如能答出,即認為是真正的畬民,以上客待之,而答不出的陌生人,則不被理睬。因此,每個畬族族民從小都要牢記這些祖上傳下的“密語”,否則就可能被當做冒牌族人無情地被拒之門外!較通俗的“密語”對答起來也饒有趣味——
問:什么字頭(暗指姓氏)?
姓藍的答“釘角”,姓雷的答“蓋耳”,姓鐘的答“千字頭”(藍、雷、鐘、盤為畬族四大姓氏)
問:門前有幾個踏步?
按家中有幾代人回答。
問:牛崽牽過欄沒有?
已結(jié)婚的答“已牽過欄”,未婚的答“沒有”。
向祖宗上報姓名,歡送亡魂
由于畬族只有語言而沒有產(chǎn)生本民族的文字,因此,畬族除了“密語”之外還有一種更為嚴謹系統(tǒng)的方式,用以保證后代子孫認祖歸宗,傳承本族文化,那就是成年禮,也叫成丁禮或冠禮。行成年禮堪稱是每個畬族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
畬族俗稱年滿16歲為“上丁”。依照傳統(tǒng),到了“上丁”年齡的畬民都要行成年禮,行禮的過程叫做“傳師學師”,浙南的畬民也叫這個過程為“做陽”、“做聚頭”?!皞鲙煂W師”的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一是“傳師學史”——族里的長者,以歌舞的方式向行成年禮的年輕一代進行本族歷史和傳統(tǒng)的教育;二是“奏名傳法”——年輕一代將自己的名字告訴祖先,成為“記錄在案”的畬族子民。“傳師學師”的過程被莊重、壓抑的氛圍所籠罩,法師手舉龍角、龍刀和鈴鐘,用念唱和歌舞的方式,敘述祖先學藝的艱苦歷程,而每個參加儀式的年輕人都渴望繼承祖先的意志與力量,成為族中的勇士。
成年禮上的“傳師學師”儀式規(guī)定要代代相傳,凡是打破規(guī)定沒有行過此禮的人家叫做“斷頭師”,且在死后都不會被客氣對待,例如,行過“傳師學師”的畬民死后被認為是要威風凜凜地帶領(lǐng)陰兵上朝,因此親人都要準備“動身酒”歡送亡者,而沒有行過禮的人死后也只是在孤燈下惶惶上路,無人祭酒。
鳳凰送來的嫁衣,浙南最高貴的女人們
上世紀的30年代,德國學者史圖博在考察游歷到浙南景寧時,曾用驚艷的文字,記錄下了當?shù)禺屪迮拥囊环N無與倫比的美麗發(fā)飾,并贊美這種發(fā)飾的原始美可以讓所有人過目不忘。史圖博所看到的,正是畬族女子的傳統(tǒng)發(fā)飾——公主頂,也叫做“鳳冠”。其具體的裝扮是:頭發(fā)梳單辮盤于后腦,別以銀簪,套以發(fā)網(wǎng)。發(fā)腳四周繞上三尺長、八寸寬的黑紗。頭頂放置一只包銀箔的竹筒,并用紅帕裹住竹筒,再用五串瓷珠將竹筒和黑紗連接固定在一起,而長長的瓷珠鏈子垂在胸前,鏈子端頭系有小銀牌。景寧畬族的“公主頂”還分為高笄(jī)和低笄兩種,其區(qū)別在于高笄還要在竹筒兩頭各固定一根銀簪,前長后短,且右耳上也要插一支掛有銀鏈和銀牌的粗銀簪。由于高笄更為華麗,因此被稱為“雄鳳凰”,低笄為“雌鳳凰”。
與華麗的“鳳冠”相搭配的,還有衣襟處繡鳳凰的“蘭觀衫”、彩帶、攔腰(圍裙)、花鞋(鞋頭釘有系著紅纓的鼻梁),這樣完整地穿戴下來,就是一套畬族著名的“鳳凰裝”了。這些來自鳳凰山的族人,自古就認為本族和神鳥鳳凰有著不解之緣,“鳳凰裝”的來歷便是這樣充滿了瑰麗之氣:畬族的祖先戰(zhàn)功赫赫,皇帝便把女兒三公主賜婚給他。成婚時帝后給三公主裝扮上“公主頂”,穿上鳳凰裝束,意為祝福她像鳳凰一樣吉祥如意。多年后,三公主的女兒也妙齡當嫁,此時,一只從鳳凰山上飛來的鳳凰為三公主的女兒送來了一套鳳凰嫁衣,希望祥瑞之氣能護佑三公主的后代到永遠……今天,這些繼承了傳說中公主血脈的畬族女子,稱得上是浙南大地上最高貴的一群女性,她們從出嫁到入葬都身穿最傳統(tǒng)的“鳳凰裝”,并且享有一定的特權(quán),例如,在大婚儀式上,身穿“鳳凰裝”的女子可以傲然站立,免去和丈夫一起下跪拜祖的禮儀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