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不同于浙北的平原地勢,浙南的地貌用“八山一水一分田”來描述最恰當不過,這種群山連綿、溝壑縱橫的地勢,讓浙南人腳下的路途永遠崎嶇難行。同時,這里又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濕潤多雨,地面水流縱橫。于是在多山多水的浙南,便出現了一種美麗又實用的符號——廊橋。建有廊屋的橋,它既能跨越山澗溪河,又為途經、歇腳的旅人遮擋了山中的風雨。今天,整個浙南地區(qū)還保留著數百座廊橋,其中橫亙在泰順、景寧、慶元3縣境內的廊橋,分布集中、造型古樸,集浙南廊橋之大成,它們就像一根根血脈,讓浙南的山陵不再孤絕,讓這里的山山水水相融連綿成一體。
事實上,廊橋的原創(chuàng)地并不是在浙南,它的身影最早是出現在《清明上河圖》之上,被稱作“汴水虹橋”。但是,隨后宋王朝的覆滅,讓這種獨特的橋梁形式從中國歷史上神秘地蒸發(fā)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橋梁專家偶然間發(fā)現,浙南廊橋竟然完整復原了那座消失近千年的“汴水虹橋”,于是,圍繞著浙南廊橋的來歷與制造者的謎團,引來了各種各樣的猜測……
鳳凰部族降落的地方
景寧畬族的“密語”
據考證,生活在浙南的主要姓氏均來自于外省人的遷入,這也是浙南有別于浙江其他地方的原因之一。在這些外來客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廣東經福建等地遷來麗水景寧的畬族。這個族群在公元766年首次踏入浙南,他們的到來將一股新鮮氣息注入到這片山水間,給予了浙南一種更加高貴、神秘又奇異的風姿。
畬族認為,自己的祖源是在那遙遠的廣東潮州鳳凰山上,而整個族群也和神鳥鳳凰有著不解之緣。為了讓后代族民永不忘祖,族中女子從出嫁到入葬都身穿華麗的“鳳凰裝”,被尊為浙南最高貴的一群女人;而族中代代流傳的一種“密語”,不僅讓子孫與祖先緊密相連,更讓浙南的山水深處,悄然流動著一份不可言說的神秘……
撫觸到浙南的肌理
尋找“隱士”碗窯村
整個浙南的版圖,其實是由一個個獨立于山間水畔的小村鎮(zhèn)組成的。今天,這些村鎮(zhèn)仍是浙南的主體,它們如細胞般為整個浙南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同時,也只有走進這些浙南的古村落,才算深深地撫觸到了這片大地最細膩的肌理。
地處溫州蒼南縣西部的碗窯村,堪稱浙南古村落的代表之一,它的獨特在于這座古村歷經300年滄桑起落,仍“活”在最原始的狀態(tài)中——村民們依舊保留著過去的生活方式,傳承著古法制瓷工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恍然間不知山中甲子……
碗窯村曾有過輝煌如夢的前世,第一代村民是從福建遷來的巫姓家族,他們憑借自己帶來的制瓷技藝,以制、販瓷器為生,很快便使碗窯村在浙南地區(qū)聲名鵲起。到清乾隆年間,碗窯村的陶瓷生產達到極盛時期,從這座山村出產的瓷器,甚至可以與江西景德鎮(zhèn)、浙江龍泉兩大官窯媲美,引得天下商賈紛沓尋來。這樣的輝煌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凋零。窯火熄滅,古村仿佛重回“桃花源”,又變得一片平寂怡然,與浙北那些喧囂的古村鎮(zhèn)形成了鮮明對比。于是,人們將“世外隱者”的稱號送給了碗窯村,也送給了珍藏起無數古村落的浙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