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飛
1 找準導入點,恰當使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情境
好的開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特級教師于漪有這樣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弊鳛橐幻Z文教師要善于把握好開課這一大好時機,恰當地運用電教多媒體,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情景,調動學生的感官,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開課出示課件并配樂,播放小興安嶺美麗的風光。郁郁蔥蔥的森林、五彩繽紛的野花、珍貴的人參、鮮嫩的蘑菇、美麗的小鹿、可愛的松鼠……學生置身于小興安嶺的美景中,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視聽感官需求,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學生興致盎然,探索、學習的氛圍愈加濃厚。
2 把握突破點,合理使用多媒體,解決教學重難點
小學階段,學生知識面窄、生活經驗有限,抽象思維才開始發(fā)展,很難通過語言文字體驗課文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理解課文講述的道理。教學中,僅憑教師抽象的講解,學生很難領會。如果教師運用電教手段,變抽象為直觀,化枯燥為生動,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學《蝙蝠與雷達》一課,學生對蝙蝠是如何探路的無法理解,教學遇到了“瓶頸”。于是,筆者用課件展示蝙蝠探路的方法:蝙蝠用嘴發(fā)出一種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的耳朵接收反射回來的聲波→改變飛行方向。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畫面很快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并由此知道了飛機飛行的原理,形象地解釋了蝙蝠與雷達的關系,從而了解仿生學的原理,順利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3 緊扣切入點,適時使用多媒體,感悟祖國語言魅力
古詩詞非常精煉,可以說每一個字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特別是詩詞中的“詩眼”最耐人尋味,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古詩詞的“詩眼”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適時地運用多媒體,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筆者抓住古詩中的“綠”來帶動全文的學習。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感受到“綠”字的美妙:既有“到”、“過”、“臨”、“吹”的意思,又描繪了江南兩岸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生機盎然的景象。
4 抓住延伸點,充分使用多媒體,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材只是教學的憑借,而作者在寫作時,為我們留下了“空白”,教師要抓住這樣的知識延伸點,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功能,適時補充與課文相關的材料,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對圓明園的宏偉建筑以及園內珍藏的奇珍異寶介紹很多,而對名人書畫課文介紹得并不是很詳細,給我們留下了“空白”。教學中,筆者利用多媒體細致地介紹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珍奇文物,通過前后比較,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
5 捕捉生活點,及時使用多媒體,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作文的素材雖然來源于學生的生活,但教學時不可能讓學生再回到生活中去,運用多媒體捕捉生活中的畫面,把寫作材料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如寫家鄉(xiāng)美景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優(yōu)美的景物指導學生觀察;寫家務勞動——洗衣服時,出示幾個洗衣人揉搓衣服的動作畫面和腰酸背痛的神情畫面;寫課外活動——打乒乓球時,出示奮力扣球、竭力補救接球以及勝利后高舉雙手的特寫鏡頭……一個個鮮明生動的“鏡頭”幫助學生“記憶再現”,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材料可寫,激發(fā)了學生表達的欲望,拓寬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去,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6 因課制宜,避免多媒體的使用誤區(qū)
電教多媒體的運用,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得語文課堂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機。但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好,課件越精致越好。通過平時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筆者發(fā)現部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方面存在以下認識誤區(qū)。
(1)課件越“花哨”越好。
不少教師為了使制作的課件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者是為了展示自己制作課件的技能,把課件“打扮”地十分“花哨”。文字的顏色變化多端,字體的選擇也是頗費心思,課件中插入大量的圖片動畫,結果學生的興趣確實被激發(fā)了,注意力卻完全轉移到這些圖片和動畫上,對課件中反映的學習內容視而不見。
(2)過度依賴課件。
隨著多媒體的普及,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用課件代替實物;用課件替代學生動手操作。如《詹天佑》一課中的“中部鑿井法”、“兩端鑿井法”以及“人”字行鐵路設計都需要學生讀書思考、動手操作才能體會到詹天佑的智慧。但有的教師為省事,直接出示了一段Flash動畫,省去了讓學生動腦思考的環(huán)節(jié)。采用這種方式突破教學難點,談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