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亮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0)
小議社會稱謂問題的解決及啟示
李忠亮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0)
前言
當前,社會稱謂的問題已經(jīng)深刻的影響著國人的日常生活和交際,在短時間內(nèi)我們也無法解決,因為這不僅僅涉及到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因為稱謂的時間差異和地域差異,其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稱謂詞語系統(tǒng)。另外,漢語比較復雜,不同方言區(q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存在巨大差別。最后,詞義的模糊性也會導致稱謂語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針對社會稱謂語的缺失與泛化,我們可以采用新的模式進行解決,諸如“簡化稱謂語”和“使用零稱謂”。
稱謂語因為具有言語交際的首要任務,因此也必須遵守兩條原則——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合作原則包括數(shù)量原則、相關準則、質量準則、方式準則,禮貌原則主要包括策略準則、贊譽原則、寬宏原則。
(一)簡潔通用稱謂語。與歐美國家稱謂語的簡潔、單一特性對比來看,我國社會稱謂語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可以簡潔參考模仿的。稱謂語的用法在新環(huán)境中也發(fā)生了龐大的改變。通用稱謂語是人們交際過程中必須要求的語言要素,利用通用稱謂語所具有的特點及功能,簡潔通用稱謂語可以很好地解決缺失與泛化問題,恰當?shù)厥褂脮r下通用稱謂語,如“同志”、“叔叔”。就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來說,如果可以在瞬間準確地推理出對方大致的各種信息,便可稱年輕的群體為“小姐”,如果看其年齡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同事,我們就可以直呼其名或者直呼全名的后半部分。稱呼父母的同事,我們可以為“阿姨”、“叔叔”;對于那些比自己大的可稱為“大姐”、“大哥”。另外我們也考慮到認知學中的認知距離的問題。“阿姨”的距離最遠,“某某姨”的距離最近。我們可以嘗試著使用封閉多年的社交稱謂語。如“先生”“女士”, 男女通用稱謂語在不同歷史時期既適用于男性,也可適用于女性。如“美人”一詞在古代是男女通用的。因此簡潔通用稱謂語可以很好地解決社會稱謂存在的缺位與泛化問題。針對社會稱謂存在的問題,不同的稱謂背后是不同文化的支撐,我們也應該采取一種更為寬容的心態(tài)和擁有一種國際社會稱謂的視野,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上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上的探索。
(二)使用零稱謂。在很長一段時間,漢語的社會稱謂還還很難解決,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交流。為了和他人順利交際,就會采取了相應的補償手段,零稱謂語的正確使用是重要的補償策略。“陌生人交流中我們剛開始無法迅速判斷對方的年齡和職業(yè),可以利用一些禮貌用語將稱謂語略去,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零稱謂?!盵1]例如,為了避免找不到合適稱謂而造成的十分尷尬情況,我們可以運用禮貌語言作為交際的起始語。因為禮貌用語中已經(jīng)包含了對接受方的尊重,可以使用“勞駕”、“請問”、“打擾一下”、“麻煩問一下”,使用這種零稱謂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另外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親”這一稱謂也流行起來?!坝H”作為新時期“零稱謂”一個代表詞性,在淘寶網(wǎng)上已經(jīng)很成熟了。這種稱呼不會很嚴肅,也很有干練自然的感覺。在年輕一代和商家廣泛流行起來,是親近、親切、親故親朋的意思。另外如果不知道對方稱呼,運用這個也能解決社會稱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使用尊敬詞語“您”,這個稱謂在與上輩交往過程中很常見。比如在公交車上聽到售票員“您到哪?”就會感覺很受尊重。白巖松也曾經(jīng)在電臺上說“您”是用心稱呼你,是社會稱謂中很好的一個稱呼語。另外,采用親屬稱謂轉化來的‘擬親屬稱謂’也受到了不少學者的關注。比如“爺爺”、“叔叔”等。另外像英語“hello!”在外國陌生人之間已經(jīng)很普遍。這種打招呼方式既簡單又自然。在新時期,中國年輕人甚至是年長者也認為這種零稱謂語的正確使用比較恰當。隨著國際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用合適的零稱謂語作為交際的起點,因為它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交際的功能。
(一)不強制原則。我們知道漢語稱謂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系統(tǒng)。所謂稱謂詞的耗散就是指語言系統(tǒng)新舊消長的過程,也就是這個系統(tǒng)不斷淘汰舊的,同時產(chǎn)生新的系統(tǒng)。這種耗散過程實際上就是解決漢語稱謂困境的有效嘗試。哲學上也有一個主要理念,即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的事物的產(chǎn)生總要突破舊的事物的限制。漢語社會稱謂是一個有組織的開放系統(tǒng),隨著社會變化發(fā)展的需要,就會產(chǎn)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的社會稱謂。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緩慢的。舊質輸入新質,只有達到某種程度才會出現(xiàn)質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結論:這一過程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必須要具備兩個具體條件,即空間性和時間性。空間性要求大眾必須接受才能約定俗成,時間性則是指一個漢語符號從提倡者到全民共知需要一段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由剛開始的無序走向有序。例如,“李處”、“張科”等新稱謂詞語的出現(xiàn)以及“同志”、“師傅”等稱謂詞的出現(xiàn)實際上就是稱謂詞語使用過程中的耗散過程。也正如陳建民先生所講的“總會有合適的社會稱謂出現(xiàn),只要有交際上的需要。”[2]社會稱謂的缺失與泛化是語言發(fā)展不平衡的集中體現(xiàn)。因為社會的發(fā)展,新的社會稱謂必然伴隨著舊的社會稱謂的消亡而產(chǎn)生。我們不必過于強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序自然走向有序。但是作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我們也要加強自身學習,讓這種相當長的時間盡量縮短。
(二)國際性社會稱謂。引用國際性社會稱謂是解決當前我國稱謂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這種理論,我們可以有效地解決社會稱謂的問題。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語言理論研究,適應國際化大家庭的發(fā)展,然后與國際性的社會稱謂接軌可以看作是一個很好地解決方法。但是我們不能盲目的不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在分析總結基礎上制訂規(guī)范的社會稱謂。從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學會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開拓思路,嘗試著稱謂語的多角度的研究,對某些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嘗試著從新的領域進行分析探討,從不同的研究角度解決社會稱謂語存在的問題?!叭鐝纳鐣窖哉Z、傳統(tǒng)詞匯學、語用學等領域入手,分析當前社會稱謂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盵3]另外我們要結合實際,探討農(nóng)村與城市社會稱謂語的泛化與差異,結合某一地區(qū)社會稱謂語使用情況個案研究、以某一具體高校,通過這些具體實際例子可以增添具體的例證研究,為今后更深入的調(diào)查分析提供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
(三)使用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國有很多民族,各個民族具有各個民族的稱謂特性。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普通話與各少數(shù)民族方言有著巨大差別,同西方語言也有很大差別。就我國各方言區(qū)不同的情況,可以憑靠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等各方面素材,運用多種語言學理論方法來論證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社會稱謂。同時針對不同民族語言稱謂,我們可以通過中英語稱謂語的分類比較,討論兩種語言的差異。這種開放的、多元的研究更有利于跨國際、跨民族的文化交流。
(四)加強理論研究和微觀研究。稱謂研究有著更多的語言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學價值。加強微觀研究,就社會稱謂而言,恰當?shù)倪\用社會稱謂語利于交際,同時對于跨文化研究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稱謂進行更細微的研究,將會對社會稱謂的快速發(fā)展影響更大。最后要拓展視野和范圍,加強動態(tài)歷時研究可以更實用、科學地為其存在問題的解決添磚加瓦。
社會稱謂的使用問題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仍然存在,面對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更加自信的運用當今語言社會中的理論知識,恰當合理的探討解決存在問題方案,以期待當前社會稱謂理論研究視野更廣闊。
[1]郝媛媛.當前女性社會稱謂缺位現(xiàn)象探微[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11).
[2]陳建民.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環(huán)與泛化問題[J].漢語學習,1990(1).
[3]朱曉文.稱謂語的多角度研究[J].修辭學習,2005(4).
李忠亮(1992-),男 ,河南臺前 ,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