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萍
(河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和諧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價值理性
——高等教育經濟學成本收益觀和質量觀為角度
袁曉萍
(河北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高等教育經濟學中的規(guī)律帶有普遍性,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卻內在地包含于教育過程以及其他人類社會活動中。本人的畢業(yè)論文擬探究高校師生關系,對于該課題自然有各種不同的切入和分析角度。本文是以從高等教育經濟學的思維和觀點出發(fā),選取高校師生關系的一個“維度”——論證和諧高校師生關系構建的合理性,也即構建和諧高校師生關系的價值為方向,在此基礎上建構本篇論文的行文框架。主要從高等教育經濟學的兩個觀點——成本收益觀和質量觀進行論述。
成本收益觀;質量觀;高等教育經濟;高校師生關系
在經濟學中,成本以及收益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計量概念,放到高等教育經濟學中,“高等教育收益”仍被視為重要的話題為多方面的利益相關者所討論。曾經清華大學教授李宏斌的一篇演講稿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
文中提到了中國的大學回報率,指出中國教育的真實回報率被高估了。所以,目前人們在受完所有教育后獲得的經濟回報、職業(yè)地位中,只有1/3真正來自校內校外的教育,而2/3是由家庭背景和先天能力帶來的。[1]李宏斌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中國大學教育的平均回報率只有10%,而高中教育回報率幾乎是0?!边@樣的結論似乎滿足了許多大呼“讀書無用”的人的頑固和偏執(zhí)。理性思考,這樣的數字我們姑且不論是如何得出的,也忽略掉定量調查的偏差,我們首先該知道的問題是——何謂“高等教育的收益”。明確了這個概念之后,我們才能因知對比衡量我們的成本是否換得了我們滿意的收益。
“高等教育收益”一般視為價值、收益和利益三者為語義內涵基本同一的中性詞。[2]它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讀內涵,本文以受教育者個人為角度進行分析。一般意義而言,對于高等教育收益,人們容易看到的是它的經濟回報的一方面,我們稱之為“顯性收益”,也被稱為“經濟價值”。這是最為直觀的可以為經濟學家計算的收益。
然而,除此之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隱藏著難以數量化和標準化的價值,姑且稱之為“隱性收益”,而這部分正是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經濟學的成本觀下,構建應然師生關系合理性的一個論證邏輯。對該問題的本質回答用最簡練的一句話來表述便是——應然的師生關系提高了高等教育對個人的“隱性收益”。亂象下的師生關系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削弱高等教育對個人的價值,對應的是高等教育的成本提高。
徐興國認為,高等教育的隱性價值主要是指其消費利益,并根據利益發(fā)生的時間分為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兩個方面?!岸唐诶嬷冈趯W期間發(fā)生的利益,長期利益指畢業(yè)后發(fā)生的利益?!盵3]
按照徐興國的理論,隱性利益在短期上,體現(xiàn)在大學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文化品位,這是一種文化和人格的利益。而這種收益,究其影響重要性的程度,很大部分的貢獻在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最近新發(fā)布了“2017教學調查報告”,并于2月16日刊發(fā)了該報記者的署名文章,對此報告做了詳細的分析,其相關數據及其結論對我們也不無啟發(fā)意義。此報告從2016年開始數據收集,調查的問題主要是與教學、教師和學生相關。當前我們都可以看到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技術輔助教學的優(yōu)點,該調查報告針對此問題作出的調查結果顯示,仍有27%的教師以及12%的管理者認為,讓學生在網上學習起到了消極影響。
從我國古代在教學中倡導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和諧的師生共同體對學生人格的軟性影響不亞于我們現(xiàn)今一味對教育要求的“經濟利益”。湖南大學教授劉鐵芳認為,“人不僅是事實性的存在,更是精神性的存在。人是一種有格的存在,有尊嚴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啟發(fā)、確立個體生命不可動搖的尊嚴”。這種隱形的人格熏陶,我們難道不可以說它更是一種“收益”么!甚至,相較于短期的經濟收益,它更可稱之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是任何經濟收益所無法比擬的教育能夠給人帶來的最大的“收益”。而構建師生共同體,倡導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是教給學生“人之為人”的必要前提,也是教育可以被施加的人際環(huán)境保證。這不正是和諧師生關系帶來的“收益”么。
談過“收益”,我們來談一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成本”問題。西方經濟學者認為,成本主要有兩種本質含義①勞動價值②替代或放棄的價值。而“質量成本”這個概念的本意是“圍繞產品質量而發(fā)生的成本”。若放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用最直白的話講,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成本便是為了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高校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本部分所論證的是高校師生關系與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聯(lián)性。美國高質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組在1984年發(fā)布的報告曾明確指出:“除了跟老師的接觸,似乎沒有任何因素可以說明學生學習和對學校滿意程度的原因”。在此需要提到“師生共同體”的概念。
“共同體”是一個人類社會學范疇的概念。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區(qū)和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旨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聯(lián),特別是形成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共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而雅斯貝爾斯則進一步闡述,“大學的最初含義——教師與學生的共同體——與它作為所有學科的統(tǒng)一體的含義是同等重要的……這個理念要求有交流存在,不僅要有不同學科層次上的交流,而且要有不同個人層次的交流。這樣,大學就應該給學者們提供條件,使得他們能夠和同行的學者和學生一起開展直接的討論和交流。”這就意味著,師生共同體一方面強調在師生地位中,兩者的平等,另一方面強調,師生間不僅有知識和學科層次上的交流,同時也要有個人層面的私下交流。這是當今師生關系的一種新的思路。
我國學者根據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分為不同的層次?!昂细褓|量”標桿下的高校應以培養(yǎng)符合“品德合格、基本能夠勝任工作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為其培養(yǎng)目標。而“良好質量”和“一流質量”標桿下的高校則在“合格質量”的基準上追求更高質量層次的目標,即為社會和政府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薄ⅰ靶g有專攻”的優(yōu)秀人才和“素質一流、富于創(chuàng)造”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不久前南方科技大學首任校長朱清時在總結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經驗時指出:教育的根本就是學生要有更多機會跟老師交流、一起做研究,參加各種討論。促進生師互動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基本 “支撐點”。當然,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實事求是,我們沒辦法斷言師生共同體這樣的一種師生交往關系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多大程度的影響,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正性作用。正如梅貽琦先生在其《大學一解》中對師生關系有的生動地描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如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p>
[1]讀書上大學,到底能回報我們多少錢?[N]募格學術,2017-02-19.
[2]徐興國,高等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4.
[3]徐興國,高等教育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