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清(福州市秀山初級中學,福建福州350012)
?
創(chuàng)設綜合實踐活動激活語文學習興趣
——農民工子女初中語文教與學的思考
肖秀清
(福州市秀山初級中學,福建福州350012)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實用而較成熟的課程形態(tài),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能夠對語文產生學習的自覺性,能夠解決農民工子女語文學習問題。
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農民工子女;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校大量涌入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子女,他們有著顯著的差異,這給我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我們提出了“創(chuàng)設綜合實踐活動,激活語文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案。
1.“源于實際”的具體內容
(1)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初中三年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發(fā)展跨度。知識上,從狹窄的課本認知到社會萬象的關注;思維上,由師長手把手的被動吸收到自我的主動分析判斷。加之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地域的差異、水平不一就更加明顯。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的目的就是為每個學生的參與和探究提供機會,從而調動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從教師實際出發(fā)。我校教師大部分是“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本身就缺乏實踐活動的經驗;同時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跨度長,活動面廣,牽涉到每一個學生的組織與分工,活動專題的設置、內容難易度的把握都讓教師絞盡腦汁”。[1]教師要使綜合實踐活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采用以集備組為單位來組織活動,避免了單個教師力量薄弱、指導不到位的問題。
2.注重學生的層次性
初一新生經過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檢測,在集備組教師們的精心研究下,提出了以“朗讀”為活動形式,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習慣為活動目的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形式看似較為容易,減輕了學生們的心里負擔;朗讀的內容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即使是能力弱的學生,經過鼓勵和充分的準備也能很好地完成,能激發(fā)學生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初二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提高了,有必要回歸課本,助學課本,提出“課前三分鐘演講”的語文活動。演講內容以每單元的主題為演講話題,形式不限,這樣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加強對學習問題的思考與判斷,演講形式又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是對課文課的真正而充分的拓展延伸,加深了對課文理解,達到課內外結合的目的。這樣能力的展示與成績的提高兩不誤,使學生樂在其中。
初三面臨中考,集備組教師認為,語文活動應與中考的訓練緊密結合,選定以“好讀書,讀好書”為主題的學習活動,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有利于備考信心的樹立。
我校根據學情和師資力量,學習活動由“朗讀”到“演講”到“讀書”有序安排,符合了學生認知的過程和能力培養(yǎng)的層次性。這樣農民工子女在語文活動中語文能力得到扎實的培養(yǎng),讓他們在這三年中學有所得,更有學習語文的信心。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可以讓他們在鋼絲上極盡各種動作,但始終不能脫離那條鋼絲。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活動學習的快樂,關鍵是教師的正確指導,并且要貫徹始終。
1.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的情境
初一“朗讀”活動一開始就遇到了“無米之炊”的問題。根據調查,農民工子女幾乎沒有閱讀習慣,他們讀的最多的書就是課本,課外書報少有涉獵。初一教師要給這些學生找“米”,把活動陣地轉到圖書館。教學陣地的轉變,會引發(fā)學生的興奮與好奇。調動起少涉足圖書館的學生們對書的潛在的渴望。自此,課余來圖書館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讀書的氛圍也越來越濃。
其中,Nx表示中心點x的局部方形鄰域,y是局部鄰域內的像素點,D(x ,y)表示像素點y與中心點x之間的歐氏距離。由此可見,鄰域內像素點的權重是由其對應中心點歐氏距離來表達,這是為了控制減少噪聲影響與保留圖像細節(jié)之間的平衡。LM(x)表示中心點x的鄰域均值,其被定義為:
2.注重學生學習知識基礎的指導
無聲朗讀是初一“朗讀”活動中出現的尷尬的問題。這是因為學生羞于在同學面前展現自己,活動效果相當差。經集備組教師研究,指導朗讀分三步走。
(1)培養(yǎng)朗讀膽量。初一課文以散文與詩歌為主,很適合朗讀,教師就加大了朗讀的力度。朗讀一篇課文時,先讓全班站著大聲讀,再分小組讀,之后學生自由組合或個人讀。當朗讀成為習慣時也自然克服內心的恐懼,再上臺朗讀自選文章就顯得更自然。
(2)指導朗讀方法?!伴L句的停頓要合適,朗讀的節(jié)奏要緩急適當,朗讀的語氣、語調和語速要得當,感情把握要準確等等。寫景抒情散文還要引領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并讀出感受。”[2]比如課文《春》中的“春草圖”,教師在指導朗讀時,首先要理解到語言短句多的特點,其抓住活動主體孩子們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特點。而在想象和煦陽光、春風下的畫面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讀出天真活潑、富有跳躍感、清新柔美的感受,讓學生明白朗讀不僅要“口到”更有“心到”。
(3)進行朗讀評價。在對學生朗讀效果進行評價時注重評價的層次性。能做到正確、流利就合格;能把握文章形象、體會感情、品讀遣詞造句之妙處為良好;朗讀時做到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為優(yōu)秀。讓學生在練習朗讀時有標準,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在教師精心的指導下,“朗讀”活動不斷成熟起來。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也創(chuàng)意性出現了兩人三人組合朗讀,那忽而分忽而合,一唱一和的朗讀真讓人叫絕。一位男生對《水滸》感興趣,竟模仿說書人的作派,聲情并茂地演繹一段水滸故事,引得全班掌聲不絕。學生的潛能就在這活動中被挖掘出來,語文課成了學生最期待的課,學習語文成了學生一大樂事。
3.重視學習實踐活動過程的檢查
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及時檢查活動記錄,并檢查每個學生的活動成果,及時發(fā)現問題做出指導和活動效果評價。對于一些學困生,哪怕他們只有一點點的發(fā)現與收獲,教師都應該予以鼓勵和肯定,如此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
語文綜合活動是語文教學有效的輔助手段,但不能替代正常的語文教學,因此活動時間和空間必然受到制約,為了避免形式化、走過場的表面繁華,我校要求每個年段一學期做一個主題即可,但要做精做細,這就要注重活動的連續(xù)性,形式的多樣性。
我校初三是以“好讀書,讀好書”為主題的活動,其中就分為“班級閱讀調查”“名人讀書”“我的讀書生活”“好書推薦”等小項目。這些活動都是圍繞著主題展開的,目的在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能主動的進行課外閱讀,結合中考的考試題特點進行相應的書面表達訓練。比如,在“名人讀書”活動中,各組可以選擇做手抄報或書簽等形式,達到積累目的;在“名人名言”板塊要進行點評或寫出感受。這樣的活動可以訓練學生的佳句賞析能力,學生可能寫得五花八門,教師可以在展示課的時候加以點評,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是符合賞析的要求。學生在讀書活動中接收到多種的賞析形式,也可以尋求其中自己擅長的形式作為模式在解題時進行套用,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有所用。這樣小項目的設置,實施起來有難易之分,可以讓每個人各盡其能、各司其職,讓能力弱的同學也有“力”能做,有的成績不好但課件做得好,既能學習知識又能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活動中獲取的滿足感必然激發(fā)學生對語文課的渴望,對語文課的要求也會逐漸接受并努力去完成。
在初二實施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中,有一位男生,因家境的原因顯得自卑自傲,對活動總是冷眼旁觀。因此,教師常常在作文上與他交流給他鼓勵,在年段組織的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中他竟然能演講自己寫的文章,最后獲得了演講活動的最高獎——原創(chuàng)獲。這位本來想放棄學業(yè)的學生,表示無論多么困難也要堅持到初三畢業(yè)。一個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覺性,展示了他學習生涯最燦爛的一面。
“綜合實踐活動的真正目的不僅在于問題解決,更在于問題解決的過程。通過解決問題的體驗,促進學生從國際、歷史、文化等角度看待事物,促進多樣知識的統(tǒng)整?!保?]作為以農民工子女教育為主的學校,給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活動載體,在活躍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會明顯增強教學本身的張力,進而使學生都能在生動、多樣的探究性活動中建構語言。
[1]陳文莉.漫游語文世界游出別樣精彩——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點滴思考[J].福建教學研究,2006(7).
[2]謝曉云.引領學生逐步鑒賞散文——兼及散文教學評價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2013(12/B).
[3]唐余富.巧用名著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綜合實踐活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3(10).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