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佳
李華波被遣返回國報道得失談
■戴 佳
2015年5月9日, “百名紅色通緝令”2號嫌犯、潛逃新加坡的江西省鄱陽縣財政局經(jīng)濟建設股原股長李華波被遣返回國。針對這一重大新聞事件,檢察日報于次日頭版重要位置分別推出消息 《“紅通”2號嫌犯李華波被遣返回國》、系列評論員文章之一 《緝捕李華波彰顯中國追逃追贓堅定決心》、長篇通訊 《跨國緝貪:逃之夭夭?回頭是岸!》三篇文字報道,以及檢察官和公安人員押解李華波走出機艙、檢察官向李華波宣讀逮捕決定書兩幅現(xiàn)場圖片新聞。11日、12日,檢察日報又陸續(xù)刊發(fā)了兩篇評論員文章 《國際追逃追贓檢察機關應有更大作為》 《搭建起利用好追逃追贓國際合作平臺》,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筆者認為,李華波被遣返新聞報道的亮點在于前期對選題策劃的精心組織、采訪的扎實深入,報道點面結合、形式豐富,以及主題的鮮明、立意的深遠等三個方面,同時也存在報道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的疏漏。
獲悉 “紅通”2號嫌犯李華波即將被遣返回國這一重磅新聞后,多年專注于腐敗問題研究的檢察日報編委王治國帶領筆者第一時間赴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部門商議相關報道方案,最終確定以文字和圖片消息、通訊和評論員文章三種體裁進行報道,并明確報道前期遵守保密規(guī)定。
在采訪過程中,筆者針對案件偵辦的四級檢察機關上下級領導關系的特點,確定了從最高檢到江西省檢察院,再到上饒市檢察院,最后到鄱陽縣檢察院的采訪路徑,并針對最高檢對案件全局性把握,鄱陽縣檢察院負責案件的具體偵辦的不同分工,明確了采訪的兩個重點單位和核心辦案人員。雖然撰寫評論員文章不必對案件的具體細節(jié)詳細了解,但負責撰寫評論員文章的王治國編委也全程參與了前期對案件相關情況的采訪,以求從細節(jié)中挖掘偵辦案件背后深層次的意義。
李華波的成功追逃是在中央反腐敗協(xié)調小組的統(tǒng)一部署下,公安、檢察、外交等部門攜手努力的結果。值得反思的是,筆者雖在報道中有所體現(xiàn),但僅對主要辦案單位檢察機關進行了充分采訪,未考慮對公安、外交部門的采訪,這是前期策劃中存在的疏漏。在眾多媒體報道李華波案件中,有媒體采訪了反腐敗領域專家黃風,報道了專家對案件的解讀,不失為一種專業(yè)、獨到的角度,很值得學習借鑒。
此外,前期策劃中僅考慮對李華波案件的單一報道,可考慮在內(nèi)容和版面上增加我們國家部署的 “天網(wǎng)”行動,尤其是 “百名紅色通緝令”人員已到案人員的梳理介紹。
李華波被遣返回國報道涵蓋消息、通訊、評論員文章三種體裁。消息介紹遣返當日的重磅信息,通訊說明遣返之所以取得成功的艱難過程,系列評論員文章三篇從不同維度談李華波被遣返的深刻意義。此外,在圖片報道中,攝影記者拍攝了檢察官和公安人員押解李華波走出機艙、檢察官向李華波宣讀逮捕決定書,用畫面呈現(xiàn)給讀者事件當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圖景,強化了報道的現(xiàn)場感受。
不得不說,在李華波被遣返回國的報道中,雖達到了點面結合、形式豐富,但這種豐富還可以更加充分。筆者認為,長篇通訊雖內(nèi)容全面、深入,可謂李華波案最全面、最獨家的報道,但全文9000余字,在紙面媒體刊發(fā)很難吸引大多數(shù)讀者通讀全篇,獲得輕松的閱讀感受。前期策劃應考慮通過圖表形式展現(xiàn)案件來龍去脈、作案手段、涉案金額等信息,令讀者一目了然。
此外,遣返當日存在可預見性信息和非可預見性信息,在策劃時期應充分考慮。對于文字報道來說,針對非可預見性信息,只要及時補充到原有基礎稿件即可,而攝影記者當日所能拍攝到的內(nèi)容不可預知,應提前留好充足版面供刊發(fā)。在這次圖片報道中,僅刊發(fā)了兩幅圖片,未能全景展現(xiàn)當天被遣返過程,以及整個司法程序,前期策劃應考慮與編輯溝通開辟專版報道,圖片展現(xiàn)結合文字說明,反映遣返回國后的一系列程序。
策劃重大新聞選題時,可供報道的題材和內(nèi)容很多,必須確定鮮明的主題,在選題和內(nèi)容方面實現(xiàn)立意深遠,達到思想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統(tǒng)一。
“不能讓國外成為一些腐敗分子的避罪天堂,腐敗分子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們追回來繩之以法,5年、10年、20年都要追,要切斷腐敗分子的后路?!?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彰顯了黨中央對腐敗分子一追到底的堅定決心。因此,在李華波被遣返新聞報道中,立意的深度上要體現(xiàn)黨中央的反腐敗精神,廣度上還要充分展現(xiàn)有關部門攜手合作跨國追逃的堅強意志,尤其是檢察機關作為反腐敗的重要職能部門,在國際追逃追贓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以及近年來我國與其他國家在反腐敗司法合作中取得的新成效。
例如在長篇通訊 《跨國緝貪:逃之夭夭?回頭是岸!》報道中,筆者通過磋商、協(xié)助兩部分的報道對國際司法合作進行了介紹。通過追逃、追贓兩部分展現(xiàn)檢察機關在打擊反腐中的堅定意志和頑強精神。此外,系列評論員文章三篇也是分別從廣度和深度上體現(xiàn)我們國家反對腐敗的堅定決心。
筆者認為,重大新聞事件的策劃不應是記者單兵作戰(zhàn),應注重前期編輯和記者的無縫對接,通過對新聞開發(fā)和配置,實現(xiàn)最佳傳播效果,這或許是本次李華波被遣返回國報道中最欠缺的地方。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