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改梅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雁北地區(qū)有一種兒童玩具,名叫琉璃圪嘣。琉璃圪嘣是一種玻璃制造的響器,頭大,呈扁圓形,其身管狀、細長。用嘴吹吸時,最前端極薄的玻璃在氣流鼓動下發(fā)出“圪嘣兒、圪嘣兒”的聲音,因此得名琉璃圪嘣。
每逢春節(jié) 行銷一時
琉璃圪嘣吹起來清脆悅耳,深受兒童喜愛,是明清以來漢族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流行的一種薄玻璃制造的響器,曾在民間廣為流行,是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到春節(jié),小販走鄉(xiāng)串戶,琉璃圪嘣行銷一時。孩童們個個手持這種晶瑩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響徹“圪嘣兒”聲,成為人們甜蜜溫馨的童年記憶。
物美價廉的琉璃圪嘣,樣式五花八門,有錘形,也有葫蘆形、盤龍、檀香壺等,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琉璃圪嘣大多是錘形的,葫蘆形的就屬高檔,還可以分為多個型號。此外還有琉璃喇叭,其中以一米以上的長號最為罕見,它可以模仿軍號聲,吹出悅耳的聲調。
琉璃圪嘣流行時間短普及面卻很廣,制作技術、工藝造型、玩法都很獨特,對青少年兒童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獷憨厚、稚拙樸素而又艷麗悅耳的民族特色。據史料記載,中國各地類似琉璃圪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縣。山西省交城縣覃村是國家命名的中國“玻璃文化之鄉(xiāng)”。2007年,琉璃圪嘣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覃村作為琉璃圪嘣原始產地,已有400年的生產歷史。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絕活。經歷代傳承生產的交城琉璃圪嘣,其產品流傳于全國漢族區(qū)域,而以黃河流域較為突出。一些靠近河流生活的百姓還用它來作為“河燈”,祭祀河神,是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的音樂性節(jié)日玩具和供器,也是典型的民俗文物。
兒時玩具 重回大眾視野
琉璃圪嘣作為一種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和鄉(xiāng)土氣息的節(jié)日性玩具和供器,交城以及周邊縣市的人們在小時候多半都玩過。由于琉璃圪嘣極薄,用琉璃的振動來發(fā)聲,在玩耍中也極易碎裂。交城民間還有句關于它的童謠:“琉璃圪嘣嘣,打了歇心一陣陣?!?/p>
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孩子們的玩具種類也越來越多,琉璃圪嘣因為牽涉到安全問題而逐漸退出了孩子們的玩具類目。因為琉璃圪嘣兒吹管太細,腔體極薄,吹時用力稍大或一不小心碰撞都極易破碎,有安全隱患,所以家長對孩子玩琉璃圪嘣多有約束,民間有童謠:“琉璃圪嘣兒,打了沒事兒;回家要錢兒,挨了一棍兒。”現(xiàn)在兒童的玩具五花八門,但是那種帶著情感溫度的手工制品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大機器生產出的產品。偶爾得見一二,也多半成了家中的工藝擺放。然而,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琉璃圪嘣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工藝獨特 世代傳承
傳說琉璃圪嘣的制作是從女媧煉五色石補天遺留玉液演變而來,所以琉璃匠人拜女媧為祖師,公元424年,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聽大月氏國人說能煉出琉璃,下令制作產品,并召集百官當?shù)钣^之,驚嘆其為神明之作。據今已有1 600年的歷史,這就是琉璃圪嘣的起源,確實可稱之為古老之作。
盡管很多人都玩過琉璃圪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做出來的,那么薄薄的一層,既能發(fā)聲還不會輕易就碎。曾經的覃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琉璃圪嘣,但是現(xiàn)在能做琉璃圪嘣的只有寥寥幾家。覃村的高世俊師傅就是其中的一位傳承人。他制作的琉璃圪嘣現(xiàn)已走出三晉大地,遠銷海外。
高世俊說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琉璃圪嘣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由于工藝獨特,琉璃圪嘣無法用機器制作,純手工的工藝局限了它的發(fā)展,使得這一傳統(tǒng)工藝更加地寶貴。高師傅今年已五十多歲,現(xiàn)已將手藝傳承給了自己的幾個侄兒,不能讓這項技藝在自己手里斷了。
傳承人檔案
高世俊是琉璃匠世家,“四和堂”號的后人,16歲開始向民間手藝人丁保才學藝,后經琉璃圪嘣手藝人花信年、李二貨的精心指導,自己鉆研并恢復了古時產品的制作,三十多年堅持制作生產。
2010年高世俊榮獲民間藝術制作“銀獎”,是目前覃村制作圪嘣嘣產品的高手,人稱“玲瓏巧手”。
2014年自創(chuàng)四方、蓮花瓣、琉璃寶塔等作品,榮獲“交城縣先進文藝個人獎”。
2014年發(fā)明琉璃圪嘣精包裝。每個琉璃圪嘣都有一個泡沫套子,硬紙箱包裝,保證運輸不受損,產品不割嘴、不易碎。
2015年4月,高世俊成立了俊德昌琉璃圪嘣工藝品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