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
化大為小破解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
李建生
王榮生先生說,現(xiàn)在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里是沒有作文教學的。盡管這個觀點我不是很贊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對作文教學采取 “無為而治”的語文教師可能并不在少數(shù)。全國優(yōu)秀語文老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說:“全國中學語文教師中,對作文教學比較有信心的人,我敢肯定情況決不樂觀。但這也全怪不得語文教師。并不是語文教師偷懶,而是由寫作的規(guī)律,由作文教學的規(guī)律,由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由語文教師們所面臨的種種困惑所決定的?!盵1]作文能不能教,哪些能教,該怎么教,都不是能夠輕易下結論的,但思考寫作的基本規(guī)則,尋找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以為,作文教學之現(xiàn)況不容樂觀,以下兩方面原因不可忽視:
黃厚江老師說:“目前的作文教學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我們以為,諸多問題之中最根本的問題是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不明。”[2]所謂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就是中學作文教學的課程價值是什么,或者說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什么。再通俗一點說,就是中學作文教學的責任是教學生寫什么樣的文章。黃老師從寫作動力的角度,將寫作的類型分為三種:一種是外驅(qū)力寫作,又稱指令性寫作,即完全是由外在動力的驅(qū)使而進行的寫作活動;一種是內(nèi)驅(qū)力寫作,又稱為自由作文,即完全是由內(nèi)在動力的驅(qū)使而進行的寫作活動;三是雙驅(qū)力寫作,又稱專業(yè)寫作或職業(yè)性寫作,即是由內(nèi)外兩種動力的驅(qū)使而進行的寫作活動。第一種稱之為 “作文”,指學生的寫作;第二種稱之為 “寫作”,主要指業(yè)余的寫作;第三種稱為 “創(chuàng)作”,主要指專業(yè)的寫作。很明顯,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作文競賽一等獎,不是培養(yǎng)未來的作家,中學生的寫作活動應以第一種、第二種寫作類型為主。據(jù)此,黃厚江老師提出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基本能力,訓練學生掌握常見文體的寫作,讓學生能夠?qū)懞闷匠N恼?。”[3]我們認為,這個定位是準確的,這也是本文談論作文教學的一個前提和基礎。
由于定位模糊,導致哪些能教,該怎么教,哪些先教比較合適,哪些后教比較妥當,都是一個個惑而不解的問題。
鄧彤老師曾將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問題精辟地概括為“三無行為”[4]——無序、無招、無效。無序,即作文教學隨意性極大。各類語文教材中在作文教學上均缺少系統(tǒng)的安排,教師日常作文教學更是常無章法,一個學期隨便安排幾個題目給學生寫作即算應付過去。這樣的作文教學大概禁不起如下追問:本學期為什么要布置這些作文?這些作文何以一定要在這樣的學期與這樣的班級中布置?無招,即沒有“方法”。語文教師也為學生提供了不少寫作“方法”,但是這些所謂的 “方法”大多限于一般的行文技巧層面,是為俗招,比如如何擬題,如何開頭,如何起承轉(zhuǎn)合,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等等。這些知識當然有用,但是,這些內(nèi)容組合起來真的就能形成作文能力嗎?如果希望作文教學能夠更加科學化,那么我們必須為作文教學確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知識 (內(nèi)容與方法)系統(tǒng)。無效,由于以上原因,作文教學的低效或無效早已成不爭的事實。經(jīng)過數(shù)年語文學習,最后還寫不出一篇中規(guī)中矩的文章,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而少數(shù)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又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很少得益于學校的作文教學。
這些現(xiàn)象不得不令人深思:作文教學的出路何在?
北京市特級教師、語文學科帶頭人管然榮老師指出:“為了更科學更有效地實施母語教學,作為籠統(tǒng)寬泛的綜合性 ‘大語文’觀念的反撥,特意提出一種追求科學有效的 ‘小語文觀’?!盵5]我們以為,作文教學的 “無為而治”,的確很大程度上源于作文教學的不可把握性,而這種不可把握性或許正在于管然榮老師指出的綜合性 “大語文”,這種綜合性“大語文”既源于 “傳統(tǒng)文化中過分注重寬泛模糊的綜合性思維”,也源于長期以來的 “玄妙幽遠的‘高大全’意識”[6]。我們覺得,要理清作文教學的思路,完成中學作文教學的 “基本任務”,必須化“大”為“小”,“小語文”化,追求作文教學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具體化、科學化,拒絕籠統(tǒng)空洞的、“大躍進”式的 “大”論,反對過分地從大處著眼、從宏觀出發(fā),以致誤入“大”理論觀、“大”哲學觀、“大”作文觀的空洞無效之境,具體來說,就是要構建較為清晰的、具體科學的、操作性較強的作文教學序列。而構建作文教學的序列,首先必須厘清哪些是適切的作文教學內(nèi)容。
首先是思維。
思維是寫作的核心,是作文的靈魂,抓住了思維就抓住了寫作教學的根本。說到底,寫作是一種思維的活動,文章是思維的果實。思維是人類所特有的認識過程,是人的認識能力向事物本質(zhì)深入的一個復雜的辯證過程,是人腦反映事物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是大腦以已有的知識為中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形象創(chuàng)造的過程。
從現(xiàn)代信息論的觀點看,“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信息處理的流程,整個過程無不體現(xiàn)作者多方面的思維能力”。比如在選材定題時,需要觀察力和直覺力,在煉意構思時,需要推斷力和想象力,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深入,都是思維的推進。劉心武曾對文學青年說:倘若僅僅是有生活,而不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對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獨到的、深刻的見解,那么,寫出的作品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劉心武說的思考就是思維。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成于 “筆前定型”,其意就是在寫作成文之前,必須有思想的定型;張志公先生也說過,學生的文理不通多半是因為沒有想清楚;而蘇霍姆林斯基更是斷言:傳統(tǒng)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語言脫離思維。
因此,思維就成為寫作教學的先決條件。語文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思維是作文的第一要素,是作文的前提。我們不反對作文技巧,但我們必須明確,諸多作文技巧其實都是思維的外化。
其次是規(guī)范。
梁啟超在 《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說:“現(xiàn)在教學中的最大毛病便是不言規(guī)矩而專言巧”,所以 “中國舊法教學沒有什么效果”。[7]孟子說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蔽恼伦龅煤貌缓?,屬于巧拙問題,巧拙關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出來的。而如何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guī)矩范圍內(nèi)的事,是極平實簡易且經(jīng)過一番分析有途徑可循的,是可以教可以學的。因而,要達到巧必須先懂規(guī)矩,懂了規(guī)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性,正所謂 “入乎其內(nèi),方能出乎其外”。換句話說,“合格”的作文可教,“一流”的作文不可教。
前面提到過,中學作文教學的任務不是出幾個作文尖子,培養(yǎng)幾個文學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教他們寫作的基本素養(yǎng),讓他們形成基本的寫作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培養(yǎng)會思考、能表達的人,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表達、積極探索、勇于創(chuàng)造的習慣、意識和精神品質(zhì)。這些都是 “合格”的基本內(nèi)涵,而 “規(guī)范”卻是通向 “合格”的必由之路。
那這規(guī)矩到底是什么?按照梁啟超的說法,就是 “作文的法則”。他把作文法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任何文章都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就是怎樣構成一篇妥當?shù)奈恼碌囊?guī)矩”。[8]比如每篇文章都涉及到選材立意、結構布局、語言表達的問題,甚至是書寫文面的問題,這些都是 “一篇妥當?shù)奈恼碌囊?guī)矩”,這些首先必須給學生以規(guī)范,將這幾項基本的作文能力通過三年貫穿下去。第二個層次是各類不同體裁的文章的不同作法,即寫不同文體文章的特殊規(guī)矩。梁啟超認為記敘文必須遵守的兩大原則是:一要客觀的真實,二要敘述有系統(tǒng)。議論文也有兩個最緊要的條件:一是耐駁,二是動聽。這就告訴我們有時必須分文體展開訓練序列,即按照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的不同展開訓練,這也是常用的訓練序列。
第三是實用。
中學寫作教學應從實用出發(fā)訓練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和素養(yǎng),這是近年來學界形成的基本共識?!渡虾J兄行W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學生的寫作要求是能寫一般體裁的文章,并明確指出 “能針對社會現(xiàn)象、生活現(xiàn)象,用議論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思想;能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寫人、記事、狀物,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并能恰當?shù)卣归_想象和聯(lián)想,擴展寫作的內(nèi)容”。每年的 《高考語文考試手冊》也明確指出,作文的考點是 “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說明文和應用文教學操作起來相對簡單,只要相應的陳述性知識作為鋪墊,學生按部就班練習幾回應該不成問題。這里面最為實用的應該算記敘文和議論文,這兩類文章也是學生日常生活和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使用最多的文體。梁啟超當年也曾強調(diào) “中學以上的學校里要重在指導學生寫作記載文和論辯文這兩類使用價值最大的文章”[9](按:即記敘文和議論文)。他批評當時的作文教學不求實用是一大積弊:“學問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紙的學問,一類為事的學問。所謂紙的學問者,指書面上的學問,所謂紙上談兵是也。事的學問,乃可以應用,可以做事之學問也”?!皩W而不能應用于世,無論如何勤學,終是紙的學問。其結果紙仍是紙,我仍是我,社會仍是社會,無益處也”。[10]
因而,在確立作文教學序列的基礎上必須著重突出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教學與訓練。
第四是范文。
寫作要靠一定的范文引路,從而使學寫作者在心里形成一定的圖式。傳統(tǒng)觀點也認為作文能力來自閱讀。巴金回憶說,自己從熟讀《古文觀止》中 “慢慢摸到了文章的調(diào)子”。周作人說 “作文還用教嗎?你只要選擇30至50篇優(yōu)秀的古文,讓他去背,他背熟了,自然就會寫了”。傳統(tǒng)主張讀寫結合,要想會作文,就要讀范文,通過閱讀典范文章,從中汲取思想情感營養(yǎng),感悟文章寫作方法,進而轉(zhuǎn)化為寫作能力。
這就首先要求在閱讀教學特別是經(jīng)典篇目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讀寫的轉(zhuǎn)化,除了積累思想、語言材料營養(yǎng)之外,還要看它題目怎樣確定,如何開頭,如何承接鋪墊,情境如何營造,如何拓展深化,如何巧妙結尾,看它每一部分如何遣詞造句,如何組織語氣語調(diào),如何安排詳略,語脈怎樣貫通等等??傊?,要通過言語進入文本,去積累語言和思想,進而推進由讀到寫或以讀促寫的轉(zhuǎn)化。其次是要通過補充一定量文質(zhì)兼美的時文強化讀寫轉(zhuǎn)化的意識。要從范文的立意選材、布局謀篇、語言表達等方面引導學生認識、掌握、理解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感悟范文的寫作三昧,并進行模仿借鑒以及自己的創(chuàng)造。甚至在每次寫作練習之前下發(fā)一到兩篇經(jīng)典的范文或時文進行引寫,營造情境,寫時憶讀,讀時導寫。這樣前面所說的 “規(guī)范”也更容易達成。
從以上確立的四點適切的作文教學內(nèi)容出發(fā),我們按照 《課程標準》和 《高考語文考試手冊》中關于作文 “教”與 “考”的要求,分學段制定出以下初步的三年作文教學序列。
三年作文教學序列的具體目標是:高一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興趣,保護學生思維和表達的活力和生動性;高二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落實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高三訓練短時間內(nèi)把握題意的準確性和迅速組織材料切合題意的正確性。
三年的具體規(guī)劃如下:
高一年級
上學期:主要以命題或話題作文的形式重點訓練記敘文?;就瓿蓴⑹?、描寫、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的打磨以及想象與聯(lián)想、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等能力的培養(yǎng),調(diào)動作文材料的積累,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培養(yǎng)積累生活的習慣與能力。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輔之以隨筆和小作文練習。具體分階段練習如下操作:
1.道出一點感受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涉及文章立意)
2.畫活一個人物 (側重寫出人物的個性)
3.寫出一個事件 (側重寫出事件的波瀾)
4.描繪一段風景 (側重寫景狀物)
文題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但要從自我、集體、家庭到國家、人類、自然等方面選擇命題,引導學生由近及遠,逐漸擴大生命關注的范圍,學生關愛生活,關注社會。
下學期:分兩個階段進行,前半段主要鞏固強化上學期的作文訓練任務,并訓練兩次復雜記敘文的寫作;后半段切入到議論文的作文訓練,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和形成議論的能力,同時完成多向思維和求同、求異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本學期兼進行說明文和應用文的訓練各一次。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輔之以隨筆和小作文練習。具體分階段訓練如下操作:
1.夾敘夾議、枝繁葉茂 (讓議論、抒情成為點睛之筆)
2.說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條理要清楚、語言生動形象、兼用多種說明方法)
3.應用文寫作ABC(主要為常用應用文)
4.鮮明的觀點是議論文的靈魂 (議論文的論點要鮮明)
5.有理有據(jù)地說理 (學會擺事實、講道理)
文題也基本不作統(tǒng)一規(guī)定,議論文的訓練側重于宏觀上的體認。
高二年級
上學期:主要以命題或材料作文的形式重點訓練議論文。議論文的訓練側重于微觀上的指導,同時完成發(fā)散思維和橫向思維、縱向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輔之以隨筆和小作文練習。具體分階段練習如下操作:
1.選擇議論的角度 (正確的角度、新穎的角度、有針對性的角度)
2.選擇恰當?shù)恼摀?jù) (典型的、新鮮的、多樣的)
3.論據(jù)的使用與扣合 (詳略結合、恰當分析、扣合論點)
4.使用多種論證方法說理 (例證、引證、喻證、對比論證)
每一次訓練按照括號內(nèi)的分解點適當進行分解訓練,分解訓練可以小作文或片斷式作文的訓練方式進行,然后再進行大作文的訓練。
下學期:以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形式繼續(xù)重點進行議論文微觀上的訓練和指導,同時完成橫向思維、縱向思維、逆向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訓練和培養(yǎng)。同時兼帶完成各種文體的審題立意的訓練,為高三作文教學作好鋪墊。大作文要求不少于6篇 (不包括期中、期末考試),輔之以隨筆和小作文練習。具體分階段練習如下操作:
1.學會議論中的敘述 (力求簡明概括)
2.學會橫向展開議論 (并列組合式結構)
3.學會縱向展開議論 (遞進組合式結構)
4.學會對比展開議論 (正反對照式結構)
5.學會做點辯證分析 (起承轉(zhuǎn)合式結構)
另外,在高一高二年級實驗班進行 “時評寫作”的訓練。“時評寫作”分兩階段進行,高一集中進行 “校園快評”的寫作,對學校發(fā)生的事件和現(xiàn)象作迅速反應與評論,文字要求短小精悍和耐人尋味,每周兩篇。高二進行“熱點時評”的寫作,就是在開展讀報活動的過程中,將語文學習的視野由校園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去關注社會的熱點、吸收科學理念和先進思想,進而發(fā)表自己見解和思考的評論性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理性思考和真知灼見,每周一篇?!皶r評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操練學生的思想。
高三年級
整個學年在貫穿審題的基礎上以高考作文的訓練為主,同時輔之以片斷或?qū)n}作文的訓練。要求60分鐘內(nèi)寫出800字以上,基本符合高考標準的作文。逐漸加大作文的訓練量,大作文要求每學期不少于10篇 (包括期中、期末及聯(lián)考)。具體分階段練習如下操作:
1.強化作文的審題和立意 (重點為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
2.重溫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
3.提升立意,學會寫得深刻
4.選材組材,學會寫得充實
5.語言有味,學會寫得有文采
6.注重創(chuàng)新,學習寫得新穎
7.升格訓練,找尋自己的短板
為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清晰性、可操作性、具體化和科學化,我們從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以上粗列的高中作文教學序列進行了再細化,形成了以下高中作文教學 “七十點”。
高一 (上)
1.單一人事景物的描寫
2.寫景狀物的角度與技巧
3.敘事寫人的角度與技巧
4.想象思維
5.聯(lián)想思維
6.命題作文與半命題作文
7.復雜記敘文的選材與立意
8.復雜記敘文的構思與布局
9.復雜記敘文的表現(xiàn)手法
10.常見應用文的格式和寫作
高一 (下)
11.復雜記敘文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12.復雜記敘文主旨升華(1):“大”與“小”的轉(zhuǎn)換
13.復雜記敘文主旨升華(2):“虛”與“實”的轉(zhuǎn)換
14.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15.事物說明文的寫作
16.事理說明文的寫作
17.議論段落訓練 (1):段落類型和結構
18.議論段落訓練 (2):論據(jù)和論點的一致
19.議論段落訓練 (3):舉例論證的方法和類型
20.議論段落訓練 (4):引用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
21.議論段落訓練 (5):多種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
22.議論段落訓練 (6):議論的準確與嚴密——判斷句的調(diào)適和復句的運用
23.論點型議論文論點與分論點的表述
24.論點型議論文論點與分論點的邏輯關系
25.論點型議論文的引論與結論
26.議論文提綱的編寫
高二 (上)
27.橫向展開議論:并列式的寫作
28.對比展開議論:正反對照式的寫作
29.辯證思維 (1):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
30.辯證思維 (2):現(xiàn)象與本質(zhì)
31.辯證思維 (3):內(nèi)因與外因
32.論題型議論文議論角度的選擇
33.論題型議論文的論點與引論
34.論題型議論文的寫作
35.兩個概念為論題的議論文的審題與引論
36.兩個概念為論題的議論文的寫作
37.讀后感的寫作
38.評論的寫作
高二 (下)
39.話題型議論文規(guī)定話題向自擬話題轉(zhuǎn)換的方法
40.話題型議論文的寫作
41.引申性議論文的寫作
42.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的議論文寫作
43.辯證思維 (4):必然性與偶然性
44.辯證思維 (5):量變與質(zhì)變
45.辯證思維 (6):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與轉(zhuǎn)化
46.縱向展開議論:遞進組合式的特點和要求
47.由表及里遞進式議論文的寫作
48.由果溯因遞進式議論文的寫作
高三 (上)
49.材料作文的特點與類型
56.材料的概括與分析
50.材料中心的把握 (1):找關鍵詞語法
51.材料中心的把握 (2):找中心句、關鍵句法
52.材料中心的把握 (3):由果溯因法
53.材料中心的把握 (4):異同比較法
54.材料作文標題和主旨的確定與表述
55.材料作文的引論
57.材料作文寫作中材料的運用
58.新材料作文的特點、類型及審題方法
59.新材料作文的寫作要求
60.縱向展開議論:起承轉(zhuǎn)合式的特點和要求
61.“承”的平面展開和縱向展開
62.“轉(zhuǎn)”的平面展開和縱向展開
高三 (下)
63.審題與立意的強化訓練
64.切題與規(guī)范的強化訓練
65.提升新意,學會寫得深刻
66.選材組材,學會寫得充實
67.語言有味,學會寫得有文采
68.注重創(chuàng)新,學會寫得新穎
69.不同題型作文的升格訓練
70.不同范式作文的升格訓練
編寫作文教學七十點遵循了如下原則和操作策略:
1.遵循的原則
(1) 重視基礎
比如:審題時對材料的解讀、一個階段的寫作、怎樣開頭與結尾、中心句與關鍵句的擬寫、寫作前的構思、列提綱。
(2) 培養(yǎng)能力
主要包括思想認識(立意——認識能力)、思維方法(構思——思維能力)、素材積累(材料——辨析能力)、語言運用(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技能(方法——方法技巧的運用能力)等。
(3) 主次兼顧
從文體看,記敘文和議論文中,以議論文為主;記敘文、議論文、應用文、說明文中,又以議論文、記敘文為主。從思維方法看,訓練辯證思維、想象思維、聯(lián)想思維,其中又以辯證思維為主。從議論文體結構方式看,訓練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其中以層進式為主。從片斷與篇章來說,以篇章為主,兼顧段落乃至中心句關鍵句。
(4)循序漸進
主要分兩條線,一條是由局部到整體,由簡易到繁難;一條是由分解到整合,由基本要求到升格訓練。
2.操作的策略
(1) 化整為零
我們從兩個 “整體”進行劃分:從文章學角度的整體看,化整為零形成材料、立意、結構、語言、方法五個部分;從文章形成的過程角度的整體看,化整為零形成審題、構思、表達三個部分。
(2) 構建系列
從文體分,我們形成四個系列:記敘文寫作教學系列、議論文寫作教學系列、說明文寫作教學系列、應用文寫作教學系列。
(3) 形成階梯
一是單一文體內(nèi)的教學階梯。比如記敘文寫作教學,可以由單一人事景物的描寫到多項人事景物的描寫,可以由一二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到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也可以由一般主旨的表達到主旨的轉(zhuǎn)換升華。再比如議論文寫作教學,從結構方式看,分并列式、對照式、總分式、層進式 (遞進組合式,起承轉(zhuǎn)合式)進行訓練。
二是高中三年作文教學的層級階梯。每一學期有明確的教學內(nèi)容和任務要求,學期之間前后銜接,逐步遞升,到高三第一學期基本完成教學任務。此外高中前五個學期與后一個學期又形成層級階梯,在提升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幫助學生進入高考。在期中期終考試時,作文題盡量做到教什么就考什么和評什么。
(4) 重視思維
一是想象和聯(lián)想思維,這二個節(jié)點貫穿高中三年作文教學。想象思維主要運用于寫景狀物敘事寫人,在生動形象中表情達意,增加感染力;議論說理時,舉例生動形象,或者進行形象化說理,在生動形象中增加說服力。聯(lián)想思維則側重于在寫景狀物敘事寫人中升華主旨(大與小的轉(zhuǎn)換,虛與實的轉(zhuǎn)換);側重于議論說明時論點出新或拓寬議論思路。
二是辯證思維,這是提高學生感受生活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學生作文升格的難點和重點。我們要求學生準確把握 “量變與質(zhì)變”、“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內(nèi)因與外因”、“必然性與偶然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與轉(zhuǎn)化”等六種常見的辯證思維方法,通過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這六種方法認識生活、分析事物,能夠借助這六種方法議論說理、表情達意。
(5) 強化訓練
比如句子段落的表達訓練、審題立意的思維訓練、謀篇布局的范式訓練、自我完善的升格訓練。
作文的序列化不是作文的技術化,也不是作文的技巧化,當然序列化并不排斥技巧,而且還有必要滲透一些寫作方法,其實質(zhì)是將作文規(guī)范化。另外在實踐中還需注重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過程性。以上列的主要是作文訓練序列的能力點,在每次作文訓練的具體操作上,可以大致按 “知識導寫—例文引寫—運用要領—寫作實踐—回應津梁”的流程來進行。一個能力點通過2-3次的作文訓練達成,相同題目如訓練效果達成不明顯則可適時進行重復寫作 (一題多做)。另外,每次訓練的重點還可通過期中期末考試來強化落實,從而保證訓練目標的達成。
二是漸進性。訓練由粗獷走向精細,由粗放走向集約,由宏觀指導走向微觀的規(guī)范,使學生初步對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范式了然于胸,力求做到規(guī)范寫作。
三是靈活性。作文要有序,但又不可一味依賴序列。從某種意義上說,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悟性而非線性的,必須有一定量的積累才可能有質(zhì)的飛躍,因此要重視平時的練筆,加強寫作練習的量。另外,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基礎和達成度靈活調(diào)整訓練的序列;鼓勵教師獨創(chuàng)各種個性化的寫作模式,只要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注釋:
[1][2]黃厚江:《我們能教學生寫出什么樣的文章——作文教學基本定位的再思考》,《語文學習》,2011年第5期,第53-54頁。
[3]黃厚江:《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定位》,《語文學習》,2004年第10期,第55頁。
[4]鄧彤:《作文教學::從混沌走向有序》,《中學語文教學》,2010年第2期,第31頁。
[5][6]管然榮:《語文學科的核心能力究竟應是什么——質(zhì)疑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理念兼談“小語文”觀》,《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 1期,第 9頁,第 6頁。
[7][8][9]梁啟超:《作文入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4-5頁。
[10]梁啟超:《中國教育之前途與教育家之自覺》。轉(zhuǎn)引自《梁啟超國文讀寫教學構想》,人民教育出版社網(wǎng),2005年2 月 24 日,http://www.pep.com.cn/gzyw/hstj/gjstj/ghc/201010/t20101014_933869.htm。
(作者單位:上海市崇明中學)
編輯:蘇雨
責任編輯:金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