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嵐 黃辛隱
心理班會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李 嵐1黃辛隱2
班主任要有意識地將教育理想和班級管理的理念運用在心理班會的設計和實施中。心理班會真正發(fā)揮作用,既要加強課堂設計的主題意識、活動意識、輔導意識和效果意識,也要注重班主任心理輔導技術的提升。心理班會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心育意識和心育水平,班主任的心育素養(yǎng)也將是未來心理班會發(fā)展的最主要抓手。
心理班會;活動設計;團體輔導技巧
心理班會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引入主題班會,根據(jù)學生心理特點,使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術,通過精心設計,促進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內(nèi)心體驗,從而實現(xiàn)“知、情、意”的提升。一些心理教育工作開展得較好的學校,班主任們也較早地嘗試開展心理班會,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班主任開始意識到心理班會的作用,在部分學校心理班會得到了推廣。下文筆者將結合觀摩的若干節(jié)高中心理班會課,談談心理班會課在實施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主題意識。
主題是一節(jié)課設計的方向,各環(huán)節(jié)都要圍繞主題來進行。主題的選擇要貼近學生,既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發(fā)展特點,又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學會應對成長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其次,主題的切口宜小不宜大,課題要盡量聚焦,避免用一些很寬泛的標題作為課題。例如“擁有健康心理,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看了這個標題,不知道這節(jié)課究竟是關于哪方面的,因為它涵蓋的內(nèi)容太多了。最后,設計之前首先要理清主題的心理學邏輯關系,由淺入深、由部分到全體、由行為層次到情感層次再到認知層次,逐步深化活動主題。
2.活動意識。
心理班會課往往需要以活動為載體,皮亞杰在他的發(fā)生認識論中提出,活動是一切認識和心理產(chǎn)生的源泉。很多教師在心理班會課上都會設計活動,做游戲、看視頻、角色扮演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活動應該以引發(fā)學生某方面的心理主體體驗為目標,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活動只是一個載體,活動之后的分享更為重要。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活動要動靜搭配,重點突出,也就是要有一個核心活動,核心活動一般占到至少半節(jié)課的時間。不要安排過多的活動,避免蜻蜓點水式的體驗。
3.輔導意識。
心理班會課不同于一般的班會課,教師在課堂中不是灌輸或教育,而是輔導。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感受而非認知,通過團體互動,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團體的助力下重新審視自己,獲得感悟和成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問題拋給學生,借助團體的互動形成共識,而非直接回應對與錯。因此,善于抓住時機、及時提出引導性問題是教師輔導的關鍵所在。
4.效果意識。
效果就是指課堂預期要達到的學生體驗和感悟的程度,這是心理班會課的關鍵點,也是落腳點。再好的設計、再好的活動,如果學生沒有體驗和感悟,或者只有淺表的體驗和感悟,都不能說是成功的,一堂好課最終應該達到知、情、行的高度統(tǒng)一。班主任在每次活動結束后應該對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可以結合課堂內(nèi)容設計一些問題,也可以是完全開放式的,請學生以周記的形式,將自己的活動感受記錄下來。借助學生的反饋可以進行評估,未解決的問題可以在下次活動時再解決。當然,我們不能期望一次活動就能有長期的效果,但是常態(tài)化的活動可以使效果持續(xù)下去。
在心理班會課上,班主任扮演的是一個團體領導者的角色,團體領導者是在團體運作過程中負責帶領和指引走向的人。作為一個團體領導者,要調動團體成員積極參與,并能夠激發(fā)團體動力,需要具備三種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共情,真誠,關注。
共情,指輔導教師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能感受到學生的情感,包括感受到學生不明顯、不清晰的情感,如同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一樣。在心理班會上,班主任要做到共情,就是要有能力在觀察、聆聽的過程中推斷出學生的感受、信念和態(tài)度,并將這些感受有效地傳達給對方,這時,對方會感到班主任很明白自己,從而產(chǎn)生一種溫暖、被接納及舒暢的滿足感。這種感受可以誘發(fā)他及其他學生在溝通中充滿體諒和關心愛護的氣氛。
真誠,指教師愿意和學生一起表達真實的情感和態(tài)度,教師的真誠也必定會使學生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我。在心理班會中,班主任對學生真情流露的關愛以及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坦誠,往往可以使學生逐漸摘下面具,勇敢地學習面對真實的自我,以真實的自我與他人相處。同時,團體中的真誠溝通環(huán)境會令學生感到安全而產(chǎn)生改變。
關注,指無條件、積極地關注與接納,不對學生思想、情感、行為的好壞強行做出評判,使學生得以自由地表達情感體驗,不必擔心失去教師的信任和接納。在心理班會中,班主任對學生關注、聆聽及適當應答,包括身體的關注和心理的關注,并設法有效地傳遞那份共情,讓對方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價值,因此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重新對自己產(chǎn)生信心,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
以上三個條件是建立和諧的輔導關系最重要的因素。和諧的關系有助于學生放下心理防御,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真實地表達,從而獲得更深的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
此外,在心理班會課上,作為領導者的班主任,在帶領團隊時還可以運用以下技巧來調動團體動力,提升輔導效果。
第一,非言語技巧,即運用眼神、表情、動作、姿勢等非言語行為來引導成員參與。例如在某位同學發(fā)言時,領導者一方面用微笑支持發(fā)言者,另一方面通過手勢或動作暗示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同時,領導者也需要覺察學生中的一些非言語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并及時進行干預。
第二,同理心技巧,即對成員所傳達出的信息給予充分的理解,也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產(chǎn)生共鳴并回應給對方。例如某次班會課上,同學們分享自己進入高中以來感覺到的很多不適應,班主任做出如下回應:“在新的學校,你感覺到了來自于學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壓力,讓你覺得心情有些壓抑。”
第三,支持技巧,當成員表達意見時,領導者給予團體成員鼓勵、支持。例如在一次心理班會課上,同學們都對弄壞班級公物的同學表達了包容和諒解,掌聲一浪高過一浪,此時班主任說:“老師為擁有你們這樣一群善良、友愛、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學生而驕傲,你們的心聲老師聽到了,相信那個同學的心里也在深深地感動著。雖然損失了一個教鞭,但我們收獲了比教鞭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一顆顆善良、真實而美好的心?!?/p>
第四,自我暴露技巧,領導者于適當?shù)臅r機,有意義地、有建設性地分享個人類似的經(jīng)驗、感受與看法。例如在一次關于考試的心理班會課上,同學們說面臨重要考試非常緊張,考前有各種焦慮的表現(xiàn)。教師便分享了自己在學生時代也有類似的感覺,每次考試前都會感到很緊張,胃部不舒服,吃不下飯。教師的分享讓學生內(nèi)心產(chǎn)生共鳴,內(nèi)心的焦慮得以減輕。
班級作為一個團體,需要有一位愿意不斷學習的班主任作為團體的領導者,使這個團體形成積極正向的團體動力,帶領團隊不斷成長。
G441
A
1005-6009(2016)51-0017-02
1.李嵐,江蘇省蘇州中學(江蘇蘇州,215007)心理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少年心理教育、校園心理劇、家庭教育;2.黃辛隱,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6)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學、教育臨床心理學、校園心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