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孫 曄
增強英語課堂互動的三條路徑
陳冬梅孫曄
英語教學;互動;學習效果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英語課堂特別重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既有言語的交流,也有思維的交融與碰撞、精神的契合與共鳴。而當下的英語課堂存在著 “趕鴨子上架式的互動”“缺乏深度的互動”“被控制的互動”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思考,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增強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利用英文歌曲導入新課,學習或鞏固新知是不少英語教師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但在不少課堂上,教師只是簡單地讓學生欣賞一兩遍歌曲,然后拋出問題What is the song about?引出課題,學生被教師牽著走,師生、生生間難以形成互動。而林麗老師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三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時,也以歌曲 On,In,Under導入,在讓學生完整觀看整首歌曲后,她借助簡單的手勢(右拳在左拳上為on,右手食指放在左拳里為in,右拳在左拳下為under),讓學生理解on,in,under的意思,然后學生跟著教師一起,邊做手勢邊學唱兒歌。順著歌詞,教師又借助自己的五官nose,ear帶著學生繼續(xù)學唱on my nose,in my nose,under my nose等,旋律簡單歡快,再配上動作,雖反復模唱學生也不會感覺枯燥。經(jīng)林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很快就能跟著旋律哼唱了,不知不覺中他們學會了本課重點on,in,under的發(fā)音及意義,且學會了一首較為復雜的歌曲。林老師放慢節(jié)奏,配上動作,從單個詞的教學到詞組,到句子,到整首歌曲,不斷地給學生“架橋鋪路”,搭建了一條通暢的互動階梯。
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一個兒童就是一個世界,這決定了我們的教學不可能總是按照教師課前預(yù)設(shè)的方案和路徑來完成。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思維偏離或超出預(yù)設(shè)的情況。此時,如果我們能借助現(xiàn)代媒體,大膽利用這些即時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并給予學生足夠開放的互動時空,就會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在教授譯林新版《英語》四上 Unit 1 I like dogs一課時,一位老師設(shè)計了給班里一位即將過生日的學生贈送玩具禮物的情境,課前教師帶領(lǐng)學生將教室精心布置成過生日的場景,準備了很多玩具。上課伊始,她很自信地對全班學生說:Today is Lily’s birthday.She is going to have a birthday party.I have some presents for her. Look,they are toy animals.然后,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學習這些動物單詞,一切似乎都在教師的預(yù)料之中。緊接著教師就詢問 Lily:Do you like these toy animals?出乎意料的是Lily的回答:No,I don’t.這些玩具都太土了,我不喜歡。這位教師沉思片刻,決定改變原來的教學計劃,他請學生們一起到玩具商店為Lily重新挑選禮物。教師立刻上網(wǎng)搜索玩具店的圖片,然后呈現(xiàn)在屏幕上。在熱烈的氣氛中,學生們很快就掌握了I like...I don’t like...Do you like...?How much are they?等句型。同時,教師還補充了一些與購物相關(guān)的詞匯和短語:zebra,sheep,welcome,Can I help you?Here’s the money.在學生們基本掌握了詞匯和句型之后,教師安排學生分組給Lily挑選禮物,有的扮演售貨員,有的扮演顧客,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自由組合,進行表演。這節(jié)課教師及時捕捉、利用生成的資源開展教學,教學中學生個性化的回答也激活教師頭腦中的“生成意向”,并發(fā)生了對接、匹配、調(diào)和,從而上出了一堂別樣精彩的課。
互動,除了“動”在重點、難點上,還應(yīng)“動”在教學疑點上?!耙墒撬贾?,學之端”,思考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對于疑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圍繞疑點開展互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教學中,教師應(yīng)抓住學生容易生疑的知識點,設(shè)計互動問題。如教學譯林新版《英語》四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時,some和any同時出現(xiàn)在story time板塊中,教師可通過呈現(xiàn)文中的兩個句子Do you have any bananas,Yang Ling?和I have some grapes.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先提問題:some和any都是“一些”的意思,為什么相同的詞意要用不同的單詞呢?兩者在用法上有什么區(qū)別呢?再引導學生進行同桌或小組討論,猜測答案:any用在疑問句中,some用在陳述句中。接著教師再呈現(xiàn)一個否定句:I don’t have_____bananas.讓學生選擇詞語。無論答案對錯,這都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公布正確答案后,再引導學生總結(jié):some常用在肯定句中,any常用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這樣的探索過程遠比教師直接告知結(jié)論好得多。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質(zhì)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可以引起學生多角度的思維互動。
有效的課堂互動案例不勝枚舉,但不管是何種形式、何種方法,都應(yīng)符合學生的天性,都應(yīng)遵循教學規(guī)律,關(guān)注動態(tài)生成,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符合學生天性的課堂是快樂的,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課堂是科學的,關(guān)注生成的課堂是靈動的,激發(fā)思維的課堂是智慧的??鞓?、科學、靈動、智慧,這應(yīng)是我們追求的高效優(yōu)質(zhì)的英語課的精髓。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實驗學校)
G623.31
A
1005-6009(2016)52-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