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滕南中學 胡明明
?
《水龍吟》課例研究
山東省滕州市滕南中學 胡明明
教學目標:
1.掌握詞中的生字、新詞、作者作品等基礎知識。
2.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蘇詞婉約的風格。
3.培養(yǎng)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教學過程:
旁白(學生一):公元1081年,當時正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章楶,有感于柳花飄飛,作了一首新詞,請聽:
章楶(學生二):傾情朗誦《水龍吟》。(大屏出示《水龍吟》)
旁白:得此佳作,章楶非常希望與好友分享,于是書信一封,寄給了蘇軾。蘇軾看后欣喜萬分,并和韻一首酬知己,請看:
蘇軾(學生三):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大屏出示,并附現(xiàn)代文翻譯,有助于其他學生理解)。
蘇軾傾情朗誦《水龍吟 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大屏出示)
旁白:雖然蘇軾不想“示人”,然而章楶慧眼識珠,贊賞不已,認為佳作不應該被埋沒,遂與好友一起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設計意圖:詩詞唱和在古代文人中是一件風雅又有趣的活動,很普遍,但是現(xiàn)在學生卻很少知道,所以這一課我選擇用情景劇的形式,再現(xiàn)古代文人詩詞唱和,既能讓學生對中國文學多一些了解,又能調(diào)動起學生的興趣。
過渡語(師):當這首文質(zhì)俱佳的詞作一問世,即引起人們爭相賞讀,大有現(xiàn)代社會中追星一族的氣勢!文人們聚集在一起,不知情的人都在紛紛打聽:這章楶是誰?蘇軾又是誰?知情人則好心的為人們解釋:章楶生平作品有哪些,蘇軾生平作品有哪些……
1.學生(文人們)課前收集過兩位作者的資料,應是知情人,準備為人們介紹作者情況。
2.師生共同明確作者生平、事跡、作品,教師出示課件補充介紹。(大屏出示作者資料。)
過渡語(師):滿足了好奇心的文人們,終于把目光再次轉(zhuǎn)回《水龍吟》詞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想說說對這兩首詞的感受和賞析。
1.學生自由朗讀詞作,參照課下注釋,一邊讀,一邊劃出不理解的或者喜歡的詞句,在不理解的詞句旁寫下疑問,在喜歡的詞句旁寫下自己的感受或賞析。(自主學習,批注式閱讀。)
2.自己讀完后,同桌之間或小組之間互相分享閱讀感受。(合作探究)
3.先提出分組探討后不能解答的疑問,師生共同解答。再請同學說說自己朗讀時的初讀感受,師生共同點評糾正。
4.教師用課件出示關鍵知識點,學生整理點評指導后的批注和閱讀感受,寫在讀書筆記上。
關鍵知識點包括(大屏出示):字音、字義、字形,例如,墜、思、縈、杳等等。詞牌名、次韻的解釋。兩首詞的大意,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主要是為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并用批注的方式,記下自己閱讀的痕跡,從感性上知道詞作美在何處。
過渡語(師):文人們的爭論終于引起各個文學評論家的注意,褒之,貶之,眾說紛紜。然而他們才是真正從文學專業(yè)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1.學生根據(jù)課前對《附:楊花詞評論三則》的預習,選擇自己代表的評論家,準備對兩首詞展開評論。評論家有:王國維、嚴羽、蘇軾、唐圭璋、滕咸惠、《文學創(chuàng)作論》作者。
2.學生(評論家)朗讀《附:楊花詞評論三則》中相關語句,有關文言句子需要翻譯。其他學生聽讀并且劃出關鍵語句。(課件出示)
3.學生學習名家評論方法,從寫作手法、遣詞造句、布局構思、情感境界等方面,比較分析兩首詞。
4.師生共同明確(課件出示):
例如,(1)“似花還是非花”,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風流標格”。(2)“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边@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數(shù)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3)“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边@句總結(jié)全詩,照應上文,還能進一步點明中心。(4)蘇詞比原作立意更高。原作畢竟不離詠物詩之原意,蘇軾寫物而不黏滯于物,賦予楊花以生命,主觀抒情色彩更濃,更為幽怨纏綿。將原作“以形寫神”提到“離形得似”的地步。
5.整理點撥指導后的評論,寫在讀書筆記上。
設計意圖:在名家評論的啟示下,學生從文學專業(yè)角度賞析詞作,從理性上解讀詞作,知道為什么美,提高學生欣賞水平。
過渡語:今天的聚會,讓我們有幸欣賞到幾位文學家、評論家的風范,也讓我們在詞作賞析、寫作手法以及文學評論方面受益匪淺,下面就請各位文人們展示一下自己的所學,為我們這次文學盛會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一)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描述《水龍吟》或《水龍吟次韻張質(zhì)夫楊花詞》。
(二)選擇一種事物,也來一場“和韻酬知己”,寫一首詩歌或者一段美文,相互唱和、品評。
1.學生自由選擇一題,在讀書筆記上獨立完成。完成后,小組內(nèi)互相閱讀、分享。
2.推選代表在全班朗讀,其他人點評。
設計意圖:用寫作訓練的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對所學文學知識的鞏固。同時,也是對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