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松
?
魚藏劍和釀菜
文/錢松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絕對離不開請客吃飯,最早將請客吃飯作為革命手段的,當屬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吳國公子光(也就是后來的吳王闔閭)。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他死后卻沒有傳位給公子光,而是傳給了弟弟馀祭,馀祭死后再傳弟弟夷昧,后又準備傳給賢能的三弟季子札,但這位三弟似乎太愛惜自己的“賢名”,不肯接受王位逃走了,于是王位落到了夷昧的兒子手里,就是吳王僚。這讓公子光大為不滿:如果按兄弟次序,是三叔即位,三叔不干,按兒子順序就應該是公子光我繼承王位,哪能輪得到僚?殺僚自立的想法開始成為公子光的處心積慮。
吳王僚深知公子光對自己的不滿,自然嚴加防范,沒有給公子光機會,破綻出在僚的饞嘴上。僚是一個愛吃的人,他最喜歡的一道菜是炙魚,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烤魚。當時在蘇州太湖邊有一個名廚叫做太和公,這個人會做很多菜,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十大名廚之一,他做的炙魚尤其著名,深得吳王僚的喜愛。
吳王僚的饞嘴給出了破綻,抓住這個破綻的,是伍子胥和專諸兩個人。伍子胥在中國歷史上大大有名,本為楚國人,因家人被楚平王殺害,逃到吳國,發(fā)誓要傾覆楚國報仇。他得知公子光有意殺吳王僚,就找到了自己結識的哥們兒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并出主意說:讓專諸到太湖找太和公學炙魚,以美食尋機接近吳王僚。
專諸是一個看起來非常高大勇猛,有些魯莽的人,但他卻非常的細心,手也很巧。到了太湖后,他對太和公也是非常的尊敬,甚至在冬天睡覺的時候,都會抱著太和公的腳為他取暖,讓太和公非常感動,就將炙魚的絕技傳授給了專諸。三個月后,專諸學成歸來,在公子光家里試了這道菜,色香味都達到了太和公的水平。
時機成熟,公子光請吳王僚到家中赴宴,并以“我這里的炙魚比太和公做的還好吃”相誘,貪吃的吳王僚聽了難免咽口水,居然赴宴了。
吳王僚不能說沒有充分防范:從王宮到公子光家里沿途布滿了衛(wèi)士,宴會上所有人不能帶兵器等危險物品,連上菜的人也要脫光了外衣,只穿內衣半裸著跪地而行,舉起菜盤,在兩名衛(wèi)士的監(jiān)視陪伴下提供服務。如此,吳王僚還是不放心,身邊緊挨著兩名持長鈹?shù)男l(wèi)士,隨時防范有人行刺。
席至高潮,炙魚要上桌,公子光借口腿疼離開了,就在這當口,炙魚的香味兒已經(jīng)彌漫到廳里,撩撥的吳王僚口水直流,顧不得懷疑公子光的異常行為。
專諸光著膀子,跪地而行,一步一步的把炙魚送到僚面前,在僚俯下身子聞的時候,專諸突然從魚腹里拿出一把劍刺向吳王僚的胸口。幾乎與此同時,僚的兩個衛(wèi)士手中的鈹也插向了專諸的兩肋。僚應聲倒下,專諸也一命嗚呼,公子光的衛(wèi)士趁亂全部沖上去,消滅了僚的衛(wèi)兵,成功奪取王位,稱為吳王闔閭。
當上吳王的公子光沒有忘記伍子胥和專諸的幫助,封專諸的兒子為上卿,伍子胥更是平步青云,成為吳楚爭霸中的風云人物。
拋開王位爭奪、朝代更迭的政治不談,吳王僚能為一道炙魚喪命丟位,足見這道菜的魅力。
單就這道菜本身來說,做法非??季?。
吳王僚那個時候吃的炙魚是白魚做的,這種魚生活在太湖邊上,肉質肥美,非常鮮嫩。炙魚的做法是先用鹽、姜等調料將魚腌制一兩個小時,然后在魚的外面裹包上豬網(wǎng)油,再將鮮豬肉、筍和蘑菇剁細后,做成餡裝在魚腹里,用木炭烤。這樣烤出來的魚有一種木炭的清香在里面,遠比現(xiàn)在常用的電烤味道好。
“魚藏劍”所依托的是炙魚的特殊菜式,改變了吳王僚和公子光,伍子胥、專諸的命運,炙魚的做法也深刻的影響了后世的美食家們,特別是“塞餡”,直接啟發(fā)了“釀菜”的形成。
現(xiàn)在這種“塞餡”的方式已經(jīng)是美食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的豆腐箱子,就是釀菜的一種,是把豆腐切成小箱子或者三角形(中間掏空),把肉餡塞在里面然后拿來做菜。
“魚藏劍”傳承到現(xiàn)在,更多的使用桂魚,因而這道菜又叫做叉燒桂魚,在蘇州地區(qū)仍然很流行。這種做法和古代還是很相像,只不過現(xiàn)在還在餡里面加了火腿,烤的方式也更多了,除了炭火,有的會用調料直接在鍋里面煎,但就這道菜而言,還是碳烤的味道最好。
受“魚藏劍”的影響,到了秦漢時期有一道菜叫做胡炮肉,做法就是用一歲的羊,將羊肉剁碎加調料腌,然后將羊肚的里面翻出來洗干凈,把餡釀在羊肚里面,用針縫好,不用炭火烤,而是找一塊比較肥沃的土壤挖一個坑,在坑里燒一堆柴火,燒光之后土會發(fā)熱,這個時候將羊肚埋進坑里,再在土上面燒一把火,上下加熱。一堆柴燒完之后,把羊肚撈出來切成片,做菜上桌,味道也是非常鮮美。
曹雪芹也有一道釀菜叫做“老蚌懷珠”,其做法是用香料將煮熟的雀蛋剝殼后裝入鱖魚腹中,將鱖魚煎成深黃色,再加調料燒制而成。食用時“輕啟魚腹”,則明珠“燦然在目”。類似的做法也流傳到現(xiàn)在,有道菜叫做“肚包雞”,也叫做“胎藏鳳”,做法是將豬肚洗干凈,把童子雞腌制好后釀在豬肚里,縫上,然后猛火慢煨成,上桌的時候,需要用剪刀把肚剪開,弄成肉塊吃。
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一道文化菜,也是“魚藏劍”的啟示。
這道菜名叫“哲學魚”,就是在大魚里面釀一只小魚,小魚里面又釀一只蝦,取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整道菜又上桌被人吃掉,這是生存的哲學。
具體做法是,大魚用鯉魚,小魚用鯽魚,蝦是基圍蝦,在蝦半分熟的時候,釀一些五花肉餡在蝦里面,再一起餡在鯽魚里:鯽魚的做法是先拿來噴,然后和另外一些調料一起釀在大魚里用火烤熟。
說道“魚藏劍”,四川雅安還真有一種魚身上藏了一把“劍”。雅魚和雅女、雅雨三雅并稱為雅安三雅,在雅魚脊背的地方,有一塊骨頭和劍的形狀很像,當?shù)氐娜藗兿矚g在吃完雅魚之后把把“劍”抽出來,拿回去放在家里,作為辟邪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