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波
(遵義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2)
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杜甫山水詩名家英譯版對比研究
——以《登岳陽樓》為例
魏 波
(遵義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2)
多產(chǎn)詩人杜甫的詩歌是中外馳名的藝術(shù)瑰寶。人們從多方面對杜詩的英譯進行研究,而把關聯(lián)理論用于其研究的人很少。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對杜甫山水詩的英譯進行舉隅探究,旨在促進語言理論發(fā)展,探索詩歌英譯鑒賞新路子,提高翻譯和教學質(zhì)量。
杜甫詩; 關聯(lián)理論; 英譯
多產(chǎn)的愛國詩人杜甫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其詩現(xiàn)存的約1500首,是中國文學界和世界文學界之瑰寶。其胸懷大志、積極向上的品格尤其是懷才不遇仍然心憂天下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其山水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人們從多方面對詩詞的英譯進行研究,比如從功能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美學之意象、移情手法、符號象似性、歸化和異化、典故、互文性、審美、修辭格、翻譯的“忠實和通順”以及“信、達、雅”等方面對詩詞及其翻譯進行鑒賞研究,但把關聯(lián)理論用于詩詞研究的相對較少,把它應用于杜甫詩英譯賞析的其他人幾乎沒有。因此把關聯(lián)理論應用于這個方面的研究應該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
關聯(lián)理論是認知語用學的基礎,是關于交際的理論,是自1986誕生之日起到目前逐漸得到廣泛而深入的應用的生機勃勃的理論。關聯(lián)理論是建立在其定義和兩個總原則基礎之上的,即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認知原則是指人的認知趨向最大關聯(lián),交際原則是指每個明示行為假定自身是最佳關聯(lián)的。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明示推理交際。明示和推理是語言交際兩個互相依賴的方面。(李占喜,2007:25—26)[1]。明示推理的準確度來自于交際方的認知語境的重疊程度,與重疊或者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成正比例變化。明示行為關聯(lián)性與信息發(fā)出者的表達方式、信息接收人的內(nèi)外認知環(huán)境和認知能力相關。
關聯(lián)、認知語境、語境效果、明示推理等是關聯(lián)理論的關鍵核心概念?!瓣P聯(lián)理論把關聯(lián)定義為:‘命題和一系列語境之間的聯(lián)系’”(何兆熊,2000:203)[2]。認知語境包括具體場合的情景知識、背景知識(認知人知識素養(yǎng))、上下文信息等語用學概念,也包含團體或集體意識。帶有社會表征的集體意識融于個人的知識體系中,使個人的言語風格和內(nèi)容適應具體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huán)境(熊學亮,1999:115—116)。[3]關于語境效果,根據(jù)《關聯(lián):交際與認知》[4]一書,我們可以簡要地歸納如下:語境效果就是語言信息與語境產(chǎn)生的一種聯(lián)系。語境效果是關聯(lián)的充要條件。語境效果與關聯(lián)成正比,與處理語言信息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關系。
(一)《登岳陽樓》詩及名家英譯版
五言詩《登岳陽樓》原詩如下: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教育家、翻譯家唐一鶴教授酷愛唐詩,出版了《英譯唐詩三百首》[5]。寫書前,他尋遍了天津城,只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的唐詩譯著,并且都是簡單的英漢對照本,對一些生僻、關鍵字詞、典故、語句等沒有必要的英文注釋,不能滿足讀者的實際需要。2005年,已經(jīng)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唐教授完成了這部更為詳盡的專著。譯作獨具造詣,功底頗深、注解詳細具體。
Mounting the Yueyang Tower
By Du Fu
The Dongting Lake was only heard of in my former days;
Who thought I’ve actually mounted the Yueyang Tower today!
The vast expanse of water divides Wu and Chu in the southeast
And floats the sun, the moon and stars night and day
There’s not a word from my friends and kinsfolk
Except for a solitary boat for the old and ailing man on his way.
As I lean against the railing,
Gazing far at the war-raging mountain passes in the north,
I can’t help shedding tears
All over my face toward the north.
曾留學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的著名翻譯家徐忠杰教授先后在浙江大學、河北大學、天津師范學院等校任教。他在把中國詩詞翻譯成英文時,非常注重音律美,擅長使用優(yōu)美華麗的辭藻,很受讀者的青睞。本文所選譯作就出自于其譯著《唐詩兩百首英譯》[6]。
An Ascent to Yueyang Halll
Formerly, I often heard of Lake Dongting.
Now, I am up in Yueyang Hall. What a sight!
South-east is the divide between Wu and Chu.
Sky and earth seem to be floating, day and night.
Not a word has come from friends and relatives.
目前,股票、債券、基金、保險、信托、外匯等已經(jīng)成為我國居民的重要金融資產(chǎn),甚至房產(chǎn)、黃金、衍生金融工具和各種收藏品均成為理財?shù)耐顿Y品種。[1]可見,我國對專業(yè)理財人員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具體到金融機構(gòu),以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為例,大致需要對2 000萬至3 000萬個高凈值客戶提供個人理財服務,存在上萬名理財人員的需求。[2]然而,嚴重缺乏的個人理財人才培養(yǎng)數(shù)量與巨大的市場需求形成鮮明的反差。因此,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專業(yè)化的理財隊伍成為當前的緊要任務。
Sick and aged, with me I have still a boat.
In my native land, a war is being waged.
Arms on a railing, tears stream down to my coat.
路易·艾黎,維多利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被評為“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 他關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和中國文化,著有詩集《山丹筆記之頁》、《充滿生氣的北京的片斷》、《今日中國》、散文《京戲》、《洪湖精神》、論著《中國:古代瓷窯和現(xiàn)代陶瓷》等。還將一些中國古典詩集譯成英文,《杜甫詩選》[7]就是其中之一。下面的譯文就來自于本書。
ON YUEYANG TOWER
For long I have heard of this Donting Lake, But the first time I climb the Yueyang Tower; seeing how southeast the lands of Chu break from those of Wu, with our earth as if floating on night and day; Neither home folk nor friends have sent me any message; sick and old I can travel but by boat; over far mountains, away to the north, still there is war and l lean over the railings, full of sadness.
(二)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英譯本的對比賞析
岳陽樓建于我國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前后,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該古樓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魯肅的“閱軍樓”,李白公元759年寫下《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之后,始稱“岳陽樓”。近二十多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登樓飽覽湖光山色,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岳陽樓可望八百里洞庭全景,湖水浩瀚,氣勢非凡。
公元768年冬天,56歲的杜甫由湖北漂泊到湖南,老病的他獨自登上了岳陽樓,寫下這首孤零悲愴、憂國憂民的《登岳陽樓》。
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泵鑼懚赐ニ暮祈禑o際以至于天地均浮于其上。唐老先生所譯 “The vast expanse of water divides Wu and Chu in the southeast And floats the sun, the moon and stars night and day”, 這里增加了原文沒有明確明示的“vast expanse”,對于母語是英語的讀者來說,這樣翻譯很好,因為或許他們不知道洞庭湖的大小。但是這里似乎對“乾坤”二字沒有把握得太準確,這里的“乾坤”是指“天地”的意思(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室唐詩選注小組,1982:284)[8-1](郭佩銘,2006:134)[9-1],而這里只有“天”:“the sun, the moon and stars”而沒有“地”:“earth”的明示信息。這樣的明示信息的缺損,將會導致語境效果的變化。徐忠杰譯:“South-east is the divide between Wu and Chu. Sky and earth seem to be floating, day and night.”此譯基本和原作明示信息相同,也不會因為文化語境的不同而在譯文讀者的頭腦中產(chǎn)生不同的語境假設和語境效果。路易所譯文“seeing how southeast the lands of Chu break from those of Wu, with our earth as if floating on night and day;”。這里譯者在翻譯“乾坤”的時候略譯了“天”,這樣就少了一個較為重要的語境信息和語境效果,弱化了洞庭湖水的浩瀚。
頸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边@是作者轉(zhuǎn)折之筆。此聯(lián)和下聯(lián)和前文形成鮮明的對照,描寫自己孤老多病,潦倒無助。唐一鶴的譯文:“There’s not a word from my friends and kinsfolk Except for a solitary boat for the old and ailing man on his way.”“not a word”對“無一字”、“friends and kinsfolk”對“親朋”、“old and ailing man”對“老病”、“solitary boat”對“孤舟”。此句的翻譯不折不扣地保留了原文的明示信息,又沒有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所以能和讀者頭腦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相互顯印,產(chǎn)生相似的語境效果。徐忠杰教授的翻譯:“Not a word has come from friends and relatives. Sick and aged, with me I have still a boat.”依據(jù)原詩的意境:詩人衰老又疾病纏身,并不以仍然有一小舟而感覺到慶幸,而譯文作者用了“still”似乎是多余,這種明示信息產(chǎn)生的語境效果就是,作者雖然窮病漂泊潦倒,但是仍然有一孤舟相伴,似乎還有一點幸運。更不好的是作者把很重要的語境信息“solitary”遺漏了,因而無法與上文的“親朋無一字相互照應”,沒法渲染孤寂悲涼的語境效果。再看路易·艾黎所譯:“Neither home folk nor friends have sent me any message; sick and old I can travel but by boat;”其中“can…but”結(jié)構(gòu)比用“still”好,因為這種結(jié)構(gòu)的明示信息在譯文讀者的頭腦中形成無可奈何的潦倒的意象,有錢人一定是乘坐豪華的游船。筆者認為加上“l(fā)onely”或“solitary”等詞更好。這樣才能更加突顯其潦倒無助。
尾聯(lián):“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此聯(lián)描寫作者想到關山之北戰(zhàn)馬馳騁嘯鳴,不禁依著欄桿老淚縱橫。先看唐所譯:“Gazing far at the war-raging mountain passes in the north, I can’t help shedding tears All over my face toward the north.”。此聯(lián)中“涕泗”是“眼淚和鼻涕”的意思(郭佩銘,2006:134)[9-2],社科院唐詩選注小組[8-2]也作了同樣的解釋。一般來說人們在痛苦的時候往往眼淚和鼻涕都會失去控制,因此“涕泗流”反應了真實情況,只有真情才能動人。所以“can’t help shedding tears All over my face toward the north.”傳達的明示信息和原文相比有些失真、夸張和不準確。再看徐教授所譯“In my native land, a war is being waged. Arms on a railing, tears stream down to my coat.”和唐的翻譯一樣,這里少了一點明示信息,因此在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腦海中產(chǎn)生的語境效果也有差別。這里把“涕泗”翻譯過來似乎更為妥帖。再看下文:“over far mountains, away to the north, still there is war and l lean over the railings, full of sadness.”我們這位新西蘭的老朋友的翻譯很好,但是“full of sadness”這種語境信息在譯文讀者頭腦中能產(chǎn)生相似意象或者說語境假設,但是顯得太一般,太單調(diào)、不具體而失真,同時沒有保持原文的文化色彩,雖然不用付出多大的心力,但沒有原文的語境效果顯著,因此筆者還是覺得直譯最好。
辜正坤教授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理論認為:翻譯最高標準“最佳近似度”,其下是有機結(jié)合在一塊,有主有次的標準體系。[10]魯迅20世紀30年代有“寧信而不順”的主張(張培基等,1980:5)[11]。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野看:譯文是否忠實原文,主要看語境信息走樣沒有或走樣的程度如何,由此導致語境效果在兩種文字的讀者理解中是否與原文作者預期一致。盡量保留原文語境信息,包括地理的、人文的、語體風格、甚至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讓英漢讀者有一樣的感受是譯者的本份。
為了盡量保留原文的語境信息,筆者把唐一鶴老先生的譯詩稍加修改如下:
Mounting the Yueyang Tower
By Du Fu
The Dongting Lake was heard of in my former days;
I’ve mounted the Yueyang Tower today!
The vast expanse of water divides Wu and Chu in the southeast
And floats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night and day
There’s not a word from my friends and kinsfolk
Except for a solitary boat for the old and ailing man on his way.
Leaning against the railing, thinking about the war-raging northern mountain passes,
I can’t help streaming tears and nasal mucus.
這樣翻譯既保持了原詩的韻律:譯詩的第一、二、四、六行的最末一個單詞都是發(fā)[ei]音,第七、八行都是發(fā)的[z]音,同時,也基本上補全了遺漏的語境信息。并且也保留了“vast expanse of water”、“on his way”,這樣翻譯也不顯得呆板。此改譯,僅供感興趣人事切磋。
從關聯(lián)理論角度講,翻譯和翻譯欣賞過程可以理解為兩步明示推理行為。第一步是原文作者的明示和譯文作者的推理。第二次是譯文作者的明示和譯文讀者的推理行為。譯者理解原文時,自覺不自覺地以自身信息(語言知識、自身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能力(吸收反映能力、思辨能力等)為基礎,遵循最佳關聯(lián)原則,處理原文背景信息、語言信息等相關信息,進行復雜的腦力勞動,通過概念整合、語境假設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與原文作者頭腦中相似的命題圖式或語境假設。 第二步是譯者用目標語言把這種圖式或意境轉(zhuǎn)換成目標語言信息,使之成為新的明示行為信息再現(xiàn)給目標語言信息獲得者,盡量讓這些明示信息在譯文讀者頭腦中在英語所在文化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作者意圖傳達的語境效果,最大限度地最大化認知語境的相互顯映強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最佳近似度”,提高翻譯質(zhì)量。
通過上面的對比分析研究,雖然名家的詩詞英譯,功底深厚,各有千秋,和其他翻譯理論一樣,我們也用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概念如:關聯(lián)、最大關聯(lián)、最佳關聯(lián)、語境效果、語境假設、認知假設、關聯(lián)假設、明示推理等來分析品味名家大師們對于杜甫詩的翻譯,尋覓其瑕疵,欣賞其佳妙。實踐證明,關聯(lián)理論也可以用來指導翻譯和評價翻譯,不僅可以提高翻譯水平,而且可以促進關聯(lián)理論等語言理論的豐富發(fā)展,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李占喜. 關聯(lián)與順應:翻譯研究過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熊學亮. 認識語用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Sperher, D.& D,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 ell, 1986.
[5]唐一鶴. 英譯唐詩三百首[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6]路易·艾黎. 杜甫詩選[M] .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6.
[7]徐忠杰. 唐詩兩百首英譯[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0.
[8]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室唐詩選注小組. 唐詩選注[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9]郭佩銘. 唐詩三百首[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0]辜正坤. 外語界大師李賦寧——中國翻譯記李賦寧先生及其翻譯[J]. 1996,(3):43—46.
[11]張培基, 喻云根, 李宗杰, 等.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 5
An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to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sters’ Translations of One of the Du Fu’s Scenic Poems——Taking Mounting the Yueyang Tower as an example
WEI 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563002, China)
Du Fu’s extant poems are honored as the artistic treasure in Chinese and the world’s literature. People seldom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hi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this article tries to do the research using the theory with exampl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by elites in poetic transl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to find a new way of appreciation and appraisal of poem transl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teaching.
Du Fu’s poems; Relevance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2015-06-24
魏波(1972— ),男,四川儀隴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理論及應用研究。
H315.9
A
2095-7408(2016)01-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