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舟曲縣巴藏中心小學 李仲輝
?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作文素材的現(xiàn)狀分析及改善途徑
甘肅省舟曲縣巴藏中心小學 李仲輝
【摘 要】
剛接觸作文或者接觸不久的小學生對于如何寫好文章還沒有形成縝密的結(jié)構(gòu),也沒有豐富的素材。還在寫作起步階段的學生首先要做的應當是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這樣在寫作文的時候才能有話可說。但是學生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有很多誤區(qū),如何積累素材也缺少科學的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引導工作,教會學生對素材進行合理分析歸類,教會學生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恰當?shù)乃夭?,這些都是教學的重難點。此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才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提高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
寫作素材 小學語文 積累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而作文素材的積累則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要求教師和學生注重作文素材積累。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有很多值得關(guān)注的地方,本文針對小學語文作文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做了具體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改善途徑。
由于學生生長環(huán)境和學習環(huán)境的限制,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相當匱乏,還有的學生雖然平時也注意積累,但只是機械地完成教師的任務,把素材抄錄在本子上,之后就不聞不問,更加不會靈活運用。寫作文時“沒話說”,更加“寫不好”,這樣的現(xiàn)狀與教師不科學的指導甚至不指導是脫不了關(guān)系的。
(一)閱讀量少,接觸素材相對少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闭n文中的閱讀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但是課外的閱讀,教師卻很難控制,再加上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很多學生對游戲的興趣又大于看書,種種原因造成了學生閱讀量少的現(xiàn)狀。
(二)不主動,積累素材只當是完成硬性作業(yè)
大多數(shù)學生積累的寫作素材都是來源于教師布置的任務,缺少主動的思考,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或者使用了也不知道是否恰當,甚至在閱讀材料的時候都不知道及時積累,導致寫作時“假大空”,作文沒有實在感。
(三)積累的素材陳舊,沒有新鮮感
《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認識和感想?!钡怯捎趥鹘y(tǒng)的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沒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導致學生的寫作思維局限在老舊的觀念里。如在寫作《對老師或者家鄉(xiāng)說句心里話》時,很多學生在寫老師的時候都用到:“你是辛勤的園丁”“你點燃了自己,照亮了我們”這類的陳詞濫調(diào),毫無新意可言。還有甚者用很多年前的素材“扎著兩個麻花辮”,隨著審美觀的變動,教師基本沒有人扎麻花辮了,但是學生描寫的時候還是會用到,可見對素材的思考不夠,寫作創(chuàng)意達不到要求。
(四)不留心身邊的事情
《語文新課標》要求“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薄岸亲永餂]墨”倒不出東西是寫作中最普遍的問題,這也是素材積累不足的表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積累素材的途徑還局限于看多少書,記多少句子,殊不知我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寶貴的素材,比如經(jīng)常接觸網(wǎng)絡的同學,社會熱詞,熱點現(xiàn)象經(jīng)常跳出來提示我們看,但是每次都被無情的忽視了,寫文章的時候就變得“惜墨如金”,這就是不留心觀察的原因。另外,還有的同學是對日常生活不關(guān)注,比如在寫《秋天的圖畫》這篇作文時,大多數(shù)學生在作文中知識寫到:“秋天到了,葉子黃了,樹上的葉子一片片往下落。”別的細節(jié)描寫少之又少,這也是不留心觀察身邊事情的體現(xiàn)。
(一)多探究多思考,挖掘身邊素材
小學生的好奇心應該是最重的,但是很多學生沒有把好奇心“用對地方”,《語文新課標標準》之處:“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边@與教師的悉心指導是離不開的,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引用生活中的實例,給學生以啟發(fā),學生才會漸漸地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的點點滴滴。例如,在寫《我是一棵“仙人掌”》作文時,我先問學生:“大家知道仙人掌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們?nèi)氯碌溃骸坝写??!蔽矣袉枺骸斑€有呢?”然后課堂就安靜下來了,稀稀朗朗地有人輕聲說:“生命力頑強”“需要曬太陽”之類的,與第一個問題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我用自己觀點簡單歸納了一下仙人掌的特點,然后說:“老師也要向仙人掌一樣,堅忍不拔,向著陽光前進?!边@就將人與仙人掌聯(lián)系起來了,把仙人掌的特點用到人身上 ,將原本因擬人化而抽象的題目變得具體起來。之后,我有列舉了幾個植物:向日葵、松樹、竹子等,分別讓學生來總結(jié),課后我讓學生自己回家找?guī)追N植物觀察,第二天向我介紹。沒想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學生積極踴躍,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且說的都很具體了,由此可見,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很有效果的。
(二)從教材中、課外閱讀中尋找素材
教材中的歷史、人物、故事甚至是寫作手法以及詞語都能為學生的作文增色不少,課外閱讀的文章,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野史,都有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的,運用到作文中,能讓人眼前一亮,或許會有些驚奇的效果。
(三)拓展視野,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也是積累素材的好途徑
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或者在家里也可以讓學生得到鍛煉。比如讓學生動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或者出錯,經(jīng)過父母的指導后,從中得到經(jīng)驗,這就是寫作的素材。還可以參加各種興趣比賽,從賽前準備,比賽中的緊張,再到結(jié)尾時歡喜,這也是素材,都可以作為自己獨特的生活經(jīng)驗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寫作素材積累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止文中所提到的,但是只要方法正確,教師指導到位,家長積極支持,總會打破僵局,學生的寫作能力會更進一層。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給廣大的小學語文教師一點啟發(fā),進而更好地推動小學語文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希全.小學高年級引導學生搜集寫作素材的點滴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