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賢芳
歷史課堂上如何講解“人物”與“事件”
◎丁賢芳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四個基本"要素"。其中歷史人物的教學,更是整個歷史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人物的活動,歷史時間、地點和事件便都失去意義。因此,如何運用正確的觀點,采取恰當的方法,以使學生對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是歷史教學法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講解方法
這是歷史課講授歷史人物活動的主要方法。因為中學歷史課本是通史體裁,這種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體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就決定了歷史課堂教學中講授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以事帶人。
歷史中的每個歷史事件都要涉及一些歷史人物,其中既有積極地推動歷史前進的杰出人物,也有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人物。教師應考慮各個歷史事件中有哪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其中應重點地突出哪幾個人,要起什么樣的教育作用。例如,以《中國歷史》第四冊講到的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談判的問題來說,必須涉及的歷史人物有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及蔣介石、張治中等人。前三人中,對王若飛同志是點到即可,重點應講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在這兩位歷史人物中,又應突出毛澤東同志,因為他是雙方談判中的兩個重要人物,而且,以他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活動,緊系著中國四萬萬人民未來的命運,中國的前途。講周恩來同志,則要突出他是毛澤東同志最親密、最得力的助手。后兩人中,要重點講出蔣介石的假和談、真?zhèn)鋺?zhàn),陰謀與美帝國主義相勾結,借談判掩護他的備戰(zhàn),或者把發(fā)動內戰(zhàn)的罪責轉嫁給中國共產黨人的險惡用心。至于張治中先生,則使學生了解他是愿為實現國共合作而奔波的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即可。
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這樣的"以事帶人"的內容是比較多的。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地加以研究。一方面認真地考慮為了講透該段教材應突出哪些人的哪些思想和活動;另一方面要深入地挖掘這些人物的思想和活動中的教育因素。既不要由于學習,鉆研不夠而舍掉這些人的重要思想和活動,而把歷史講成枯燥的、空洞的結論;也不要離開該史實中的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和活動,只是為了"進行思想教育"而大講其他方面的思想和活動;更不要把次要人物的活動;更不要把次要人物的活動講得過多??傊?,一切都應由教材的中心思想出發(fā)。
雖然,總的說來歷史課堂教學中講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以事帶人,但是,如果遇到某個歷史人物的活動與這一段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關系十分密切,作用十分重大時,也可以用"以人帶事"的方法來講授。例如,中國歷史中的秦始皇、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物,以及世界歷史中的馬克恩、恩格斯、列寧等人物就可以這樣講;還有許多文化史中的人物。例如,孔子、屈原、華佗、張仲景、張衡、王充等,也可以這樣講,這種講法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只要所講的比重與該人物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得當,取材又很典型、精煉,教學時間又允許的話,教師就可以較多地采用這種方法。例如,以《中國歷史》第一冊中的"商鞅變法"來說,它本來是以事帶人的,但我在教學中卻是用"以人帶事"的方法來講的。
雖然,總的說來歷史課堂教學中講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以事帶人,但是,如果遇到某個歷史人物的活動與這一段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關系十分密切,作用十分重大時,也可以用"以人帶事"的方法來講授。例如,中國歷史中的秦始皇、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人物,以及世界歷史的馬克恩、恩格斯、列寧等人物就可以這樣講;還有許多文化史中的人物;例如,孔子、屈原、張仲景、華陀、張衡、王充等,也可以這樣講。這種講法可以增強教學的效果。只要所講的比重與該人物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得當,取材又很典型、精煉、教學時間又允許的話,教師就可以較多地采用這種方法。例如,以《中國歷史》第一冊中的"商鞅變法"來說,它本來是以事帶人的,但我在教學中卻是用以人帶事的方法來講的。我基本上是按照《史記.商君列傳》的內容進行敘述的。我講了秦國落后于東方各大國,各國看不起秦國,秦孝公發(fā)憤圖強,下詔求賢。我講了商鞅入秦求見,商鞅和秦孝公幾次談話的情形。第一次,秦孝公打盹發(fā)憤,到第四次,商鞅提出使秦國國富兵強的方法,秦孝公才和他促膝而淡,而且談了幾天。我又講了變法實現以前和貴族的辯論,商鞅的"立木為信"。我講了第一次變法內容和變法后公子虔的犯法及受處罰;而人民則從"三年便之"至"十年大悅"。講到商鞅在第一次變法成功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講到支持變法的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貴族處死商鞅的過程,最后指出,商鞅雖然被貴族殺害了,但是,舊法已經不能重復,貴族的勢力在變法過程中已經被打了下去,封建地主的經濟地位已經鞏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富兵強,為以后秦滅六國,開始奠定了物質的基礎。有意思的是,這種講法,不僅在當時能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課堂的秩序,氣氛好,而且后來在這個班和別的不用這種講法的班級進行測試比較時發(fā)現(即在事先不通知學生,都未做考試的準備的情況下,進行同試題的測驗),這種講法的新知識遺忘率低,而用通常的"砸死知識"的方法講授的新知識的遺忘率卻是短時間內顯得低,長時間看顯得高。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在講授歷史人物與事件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一定要把歷史人物放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講出時勢造英雄的內在聯系,而不要講成孤立的歷史人物。如果孤立地講一個個的歷史人物,不僅不能說明歷史本身的內在聯系,而且很難使青少年理解這些杰出的人物是時代的產兒的道理,會有意無意地使學生們唯心地看待歷史人物。
2、要注意歷史的情節(jié)。無論是以人帶事還是以事帶人,都應以敘述法為主而輔之以講解法等方法來講授。在敘述的過程中,應注意抓住典型的情節(jié),以突出重點、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
3、要適當地引用歷史人物在當時的語言和講述當時的具體行動,這也是講解歷史人物的重要方法。
4、講述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講述法和展示圖片、照片等直觀教具。這有利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總之,我們要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教育,使學生刻苦學習、嚴謹治學,勇于追求真理,建立遠大理想。
《江陰教育》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建中學校 2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