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
(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問題探討
□胡浩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南昌330013)
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快速發(fā)展,機構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主要力量如何能更多地參與公司治理,并發(fā)揮其重要作用,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00年我國提出了“超常規(guī)發(fā)展機構投資者”的理念,這使得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本文重點分析了影響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障礙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善措施。
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資本市場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58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及公司制企業(yè)的崛起,公司治理中顯露出嚴重的雙重代理問題:其一,企業(yè)經營者與股東之間的矛盾由于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而加劇。其二,大股東與中小股東的利益沖突也由于代理問題而越發(fā)嚴重,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上市公司的健康發(fā)展。目前,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過程中仍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和障礙。
1.1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股獨大”現象比較嚴重,這種現象導致公司的控制權實際上掌握在極少數的人手中,這嚴重削弱了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機構投資者往往因為持股比例較低而在公司治理中地位較低。
1.2法律和制度缺陷的嚴重制約
目前,我國關于公司治理以及資本市場的法律體系已經很完善,但對于有關機構投資者的概念界定、投資范圍、活動范圍、以及權力和作用等方面的規(guī)范和說明仍然不夠詳細和全面,相關的法律和制度的缺陷導致了我國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舉步維艱。
1.3機構投資者本身缺乏治理能力
在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實際上僅僅只是一個具有代理性質的機構,其業(yè)務和任務就是接受客戶委托并為客戶理財,從股票交易中得到收益。因為其本身不具有很好的治理能力,機構投資者通常會聘請經理人代替自己進行投資和管理,這也就造成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從而產生委托代理問題。
1.4機構投資者普遍的不作為
從2000年的“勝利股權之爭”很容易發(fā)現,機構投資者一般情況下,在能夠分享到很好的利益時,其寧愿選擇不作為而坐享其成;只有在利益受到損害時,其才會選擇參與公司治理。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的普遍不作為導致其參與公司治理缺乏積極性。
2.1促進投資主體的多樣化發(fā)展
我國必須從積極發(fā)展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學習和借鑒國外發(fā)展經驗做起,不斷發(fā)展多樣化的投資主體,還應當積極推進國有股減持,逐漸實現上市公司股權的全流通。
2.2降低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準入門檻
國家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在對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起到保護作用的同時,也會在某些方面限制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弱化其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所以,完善和健全適合我國的資本市場發(fā)展的法律制度體系是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的保證,也是為機構投資者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的前提。
2.3健全機構投資者自身內部機制
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應加強機構投資者內部組織機構的管理,尋找并聘用能力和素質兼?zhèn)涞墓芾砣藛T,把目標投向能獲取長遠利益的項目。另一方面,完善機構投資者內部監(jiān)督機制,減少公司治理中不良違法行為,促進公司健康長足的發(fā)展。
2.4引導機構投資者樹立長遠的發(fā)展目標
必須加強市場監(jiān)管、完善法律規(guī)范以很好地應對這一現象,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建立機構投資者自治組織。為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提供自我監(jiān)督和保障。(2)改變監(jiān)督管理模式、建立內部獎懲機制。對主動參與公司治理的機構投資者實施必要的獎勵。(3)對機構投資者的資產流動性進行一定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其持股時間,引導機構投資者樹立長遠的發(fā)展目標。
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對我國公司的發(fā)展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其可以緩解所有者與經營者以及大股東和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進而促進公司健康長遠的發(fā)展。本文在探討影響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因素及機構投資者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希望能為改善目前機構投資者治理效應存在的弊端,以及促進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并提高治理效應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1]郁露露.機構投資者公司治理效應研究[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09).
[2]滕瑞,黃亮.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分析[J].證券投資,2011,(06).
1004-7026(2016)06-0082-01中國圖書分類號:D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