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麗
(山東管理學院 勞動關系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高校思政課吸引力問題研究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視角
周君麗
(山東管理學院 勞動關系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后,“供給側改革”引發(fā)各界關注并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大熱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提升高校思政課吸引力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語境出發(fā),提升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對策是:教師需要認識、適應和引導“需求側”,既回應大學生關切,又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和學習習慣。同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者,教師應當著力構建符合大學生思想實際的課程資源體系;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選擇和調整科研方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高校思政課吸引力;供給側;需求側;文化需求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指出,“在適度擴大總內需的同時,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xù)增長動力”[1],第一次將“供給側改革”作為中央政府的頂層設計的政策取向。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也要有“供給側改革”思維。今年3月,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明確強調,“要積極推進教育的供給側改革”[2]。在“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大語境下,探討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吸引力問題,就要從微觀層面思考高校思政教師如何適應和引領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實效性和創(chuàng)新型,為大學生能夠接受良好的德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
供給和需求是一對經濟學上的概念。根據MBA智庫百科的解釋,“供給指特定市場上在一定時期內,與每一銷售價格相對應,生產者愿意且能供應的商品數量”,“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一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在經濟增長中,沒有需求的的供給和沒有供給的需求都是無法想象的。
追溯兩個多世紀以來“供給側”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呈現出薩伊定律——凱恩斯主義——供給學派——凱恩斯主義復辟——供給管理的發(fā)展軌跡[3]。綜觀以上理論流派,無不是在供給和需求兩端探尋經濟增長的最強拉動力,其背后主要的動因還是各國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以及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
中央政府在頂層設計層面深入開展“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昭示著之前國內力主從需求側入手,依靠投資、消費和出口的“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的理論與實踐成為過去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從供給側出發(fā),通過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推動經濟增長,包括勞動力、資本、資源、結構變動以及技術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4]。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適應和引領“需求側”,加強“供給側”,“兩端發(fā)力”推促經濟良性、持續(xù)增長。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對高校思政課改革而言,“供給側改革”攜手“互聯網+”,給高校思政課改革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需要準確把脈“需求側”,著重加強“供給側”,合力作用才能取得實效。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問題是對當前高校思政課的教育教學現狀作出分析,找出削弱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原因,進而“對癥下藥”。
(一)教師:拿什么來愛你——困惑與苦悶
當前,許多大學生剛入校時滿懷壯志豪情,前排座位爆滿,課堂參與熱情高漲,師生關系密切;之后熱情逐步消減,后排座位占座率走高,課堂參與度明顯降低,甚至思想游離于課堂之外。高校思政教師在失落與苦悶之余,不得不去反思此種現象背后的內由外因,“供給側改革”無疑為這種反思提供了一種表達最為直白的思路。
當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高在云端,力圖使學生達到知識有體系、理論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如能學以致用最好。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fā)現,學生認真傾聽者寥寥無幾,慢慢地就陷入一種“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的境況。
“供給側改革”語境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向教師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供給側”攜手“互聯網+”大大地弱化了教師的權威性。一方面,教師是高等教育資源的提供者,自以為是、高高在上是許多教師的普遍心態(tài)。這是當前高校思政課缺乏吸引力的致命因素。另一方面,作為“70后”“80后”的高校思政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高,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服務教學的意念不強,網絡課堂、微課還難以實現,利用手機APP平臺、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互動平臺輔助教學的動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卻了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提升。
(二)學生:堅強留下VS勇敢走開——艱難的抉擇
現在的大學生多為95后,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被稱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盎ヂ摼W+”時代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各種思想交織混雜在一起,價值觀念更趨多元化,精品網絡課程、各種音視頻信息、電子書等唾手可得,由信息資源壟斷帶來的教育者的權威地位已不復存在,憑借既往學習深造獲得的專業(yè)優(yōu)勢正在遞減。
誠然,當前思政課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部分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呆板、機械說教;部分教材或者某些教材部分內容過于重復,理論性太強,政治意味過濃;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片面單一,過程性考核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課堂教學嚴重脫離學生實際;一些教師整體素質不能適應思政教學的需要等等[5]。許多時候,一些大學生在要不要上思政理論課問題上,往往會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就目前的高校思政課現狀而言,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大學生有時確實面臨“勇敢走開”還是“堅強留下”的艱難抉擇。
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帶給高校教師最大的啟示就是轉變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要學會適應和引導學生的文化消費需求和習慣,通過革新“高校思政課的供給側”來增強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從而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促成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所謂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是指高校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載體把大學生的注意力、情感、觀念等吸引到思政課所傳播的理論知識和價值觀等內容上來,促使他們形成教學所期望的思想觀念的一種力量[6]。要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既需要教師認識、適應和引導“需求側”,又要著力加強“供給側”,兩端同時發(fā)力,才能達到預期成效。
(一)把脈“需求側”:以學生為本,回應學生關切,引導學生需求
當前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除了居于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以外,還存在著多種思想意識,如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和形形色色的西方政治觀點、價值觀念等。如今的高校已不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而成為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場所。“面對開放的社會和異質文化的傳入”,“一元主導與多元并存的發(fā)展趨勢”[7],大學生時常感到迷茫,孰是孰非難做定斷,亟待教師釋疑解惑,幫助他們厘清是非、堅定信仰。
有關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呈現出三大特點:第一,心理壓力普遍較大。大學生的思想日趨成熟,對未來,他們有美好的期盼,對家庭,他們有著強烈的責任感。面對現實社會殘酷的競爭,他們往往無所適從。第二,情感豐富強烈,但又相對不穩(wěn)定。人際交往“理想色彩濃厚”,“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純潔而真誠”。而一旦受挫,感情很容易疏離。第三,“自我意識強烈,但自我評價片面”[8]。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做出準確的自我定位和合理的人生選擇。
雅克·德洛爾認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今年4 月26日,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青年學生“胸懷理想、志存高遠”,“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為了理想能堅持、不懈怠”,“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9]。提高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教師不僅要把脈時代最強音,解決社會的現實思想意識問題;而且要適應和引導大學生需求,回應大學生關切,真正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交往等一系列重要的人生問題。
(二)加強“供給側”: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提升吸引力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的關鍵在于教師。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帶給高校思政教師的最大的啟發(fā)就是盡最大努力提供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供給,并引導這些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需求端”的利益訴求。
1.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資源體系,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首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資源體系。教師需要“構建由統編教材、教輔材料、課程網站、文獻資料庫等子單元組成的立體化教材體系”。根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精心挑選適合當下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的課程資源,通過新媒體手段,如手機APP、QQ空間、微博、微信等分享給學生輔助學習。這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思路,正是發(fā)力“供給端”的實然選擇。其次,精心設計教學?!盎ヂ摼W+”時代要求更多地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課件、學習工具軟件、音視頻等,使課堂教學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進而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
2.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必須堅持“以課堂教學為體,以互聯網為用”的原則,在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同時,保持課堂教學的充分性。這里,要避免陷入兩個極端:一是完全否認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學的正向作用,恪守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二是因濫用多媒體而導致課堂教學陷入“非理性繁榮”,表面上看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高,但背離課標和大綱,難以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由于高校思政課本身內容的政論性較強、官方基調顯著、理論有深度、思想有高度,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可接受程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一方面,通過運用案例教學法,配合正例和反例,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對于主流觀點的教學,應結合社會生活中的不同的思想觀點,引導學生比較甄別,厘清是非,進而做出正確的思想和行為選擇。另一方面,對于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課程內容,可以選擇研討式的教學法。具體做法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加以討論,接下來分享與提高,配合教師的分析與點評,最后由學生嘗試總結促成理論升華,從而使學生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3.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需求選擇和調整科研方向,實現教學與科研的雙向良性互動
高校教師不僅應具備一定的人格魅力,更應當具有相當的學術魅力,通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并以此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
高校思政教師往往身兼數職,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科研方向時,既要有前瞻性又要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需要,避免因精力不夠導致教學、科研兩難相顧,從而難以收到預期的成效。
4.參與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包括專業(yè)課的實訓教學、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一點對應用型高等院校尤為重要。
高等教育具有為社會輸送合格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職能。注重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其職責使然,也是回應大學生發(fā)展需求的重大利益關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fā)現,許多教師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組織、開展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這種情況也是一定程度存在的。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順應形勢變化,積極參與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政課不是簡單地說教,而是可以真正解決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重要的人生問題。如此,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必將會得到增強。
[1]林衛(wèi)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8-11.
[2]教育供給側改革起步 優(yōu)學派先行探索成果豐富[EB/OL].中國網·科學中國,2016-03-15.http://science. china.com.cn/2016-03/15/content_8638240.htm.
[3]賈康,蘇京春.“供給側”學派溯源與規(guī)律初識[J].全球化,2016,(2):30-56.
[4]張弛.讀懂“供給側改革”[J].經濟導刊,2016,(2):20-25.
[5]夏宗瑯,袁羅牙等.思政理論教學與學生品德培養(yǎng)相合,增強思政課吸引力和實效性[J].科教導刊,2010,10:139-141.
[6]葉綠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吸引力提升研究[J].高教學刊,2016,(5):117-119.
[7][8]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46-52.
[9]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2016-04-30,http://www.mod.gov.cn/shouye/2016-04/30/content_4651579.htm.
(責任編輯:曹木易)
G641
A
2095—7416(2016)04—0034—03
2016-07-28
周君麗(1980-),女,陜西渭南人,大學學歷,山東管理學院勞動關系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