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云
?
百年老店的“錯誤”決定
文/張云
喬家大院第三代主人喬致庸在清朝年間一手創(chuàng)辦的票號——大德通于20世紀40年代倒閉,徹底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據說,若不是大德通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或許還能存活很久。
清末社會動蕩,許多票號業(yè)務不是被官方銀行奪走,就是因為時局艱難、存款大幅萎縮面臨倒閉。原本資本實力雄厚的大德通也難逃劫難。1926年,馮玉祥的部隊在北撤途中,500萬石糧食、150萬銀元都攤派到大德通。遭此劫難,大德通元氣大傷。
屋漏偏逢連夜雨。1930年中原大戰(zhàn)中,閻錫山戰(zhàn)敗,致使山西的晉鈔急劇貶值——25元晉鈔只抵一元新幣,晉鈔幾乎成了廢紙。其實,這是大德通的大好機會,只要用晉鈔兌付儲戶的存款,就可趁機發(fā)一筆橫財??蓡逃诚妓紒硐肴?,竟放棄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做出這樣的決定:把大德通歷年積累的老本投入到兌付存款之中,按照新幣兌換給儲戶!這對原本就在困境中掙扎的大德通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次兌付,大德通虧空了30萬兩白銀。
兩年后,有著8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大德通悄然歇業(yè)。事后人們才得知,喬映霞讓大德通那樣做,并非一時沖動。在做決定前,他曾大義凜然說過這樣幾句話:“我們認認真真算過一筆良心賬,此次兌付,即使大德通倒閉,也不至于讓自己陷落到衣食無著的地步;但對于一個個儲戶來說,若我們將晉鈔兌付給他們,他們的身家性命就會受到威脅。兩者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自明?!?/p>
在喬映霞眼里,良心高于利益,因此只能做出“錯誤”決定,損己利人??伤驽e了嗎?如果喬映霞當時也唯利是圖、趁火打劫,如今還有幾人記著大德通,念著這個票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