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哲學動態(tài)
馬克思哲學對“世界二重化”理論的破解
石峰
(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036)
西方傳統(tǒng)哲學從產生之日起,應該說無時無刻不貫穿著“世界二重化”這個內在線條?!笆澜缍鼗崩碚撌侵肝鞣絺鹘y(tǒng)哲學關于兩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即將世界劃分為“現(xiàn)象界”和“本體界”兩個世界??傮w上講,“世界二重化”是由于以構建“概念”為核心的“本體論”所造成的。整個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不僅以“世界二重化”為理論建構核心,以“現(xiàn)象”與“本體”的非同一性為邏輯基礎,而且其哲學的主旨在于證明“概念世界”的“真”。馬克思哲學破解了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世界二重化”理論,在于它立足“世俗”基礎證明“概念世界”的“虛假”,從“實踐”基礎上,解決了“現(xiàn)象”與“本質”同一的問題。
馬克思哲學;世界二重化;現(xiàn)象;本質
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中確實存在著兩個世界的劃分,一個是我們可感的、經驗的、現(xiàn)象的世界,另一個是不可感的、理性的、本質的世界。這種劃分是由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訴求的理論本質造成的。本體論作為純粹的概念演繹理論,其核心概念為“是”“存在”,并以此為基點,通過概念間的邏輯推演構筑一個完整的哲學原理系統(tǒng)。所以,“世界二重化”從實質上講,就是運用概念構建一個與經驗世界相分離或先于經驗而獨立存在的一個超驗世界。這個超驗的世界,在柏拉圖那里是一個純粹客觀概念的世界,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一個沒有內容的純粹形式的世界,在基督教哲學那里是一個神的世界,在近代理性主義那里是一個主觀思維的框架,在黑格爾那里是一個絕對精神的王國。從方法論上講,“二重化”理論建構過程采用的是邏輯的方法,運用邏輯推演的方法將概念間的一切關系展示出來。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建立不需要經驗事實,只需要符合邏輯。也只有運用邏輯的方法,才能使處于純粹理論范圍的概念間的真理性得以可能。最初的邏輯是形式邏輯,康德哲學出現(xiàn)了先驗邏輯,也屬于形式邏輯范疇,到了黑格爾發(fā)展為辯證邏輯的方法?!笆澜缭谒季S中的二重化是人類以哲學的方式認識世界的產物,又是哲學產生的標志?!盵1]世界二重化是在人類具備理性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后,借助邏輯概念方式在思維中將現(xiàn)實世界二重化?!岸鼗鳖櫭剂x是劃分為兩個“世界”。就是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又設定了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是“概念的世界”。由此可見,“世界二重化”理論是依賴于概念論和邏輯學發(fā)展而形成的。
將世界二分為經驗的和超驗的兩個部分,本質上是源于人的形而上學本性?!叭耸且环N從不滿足于既有存在,總在追求未來理想存在的一種存在。這通常被稱作人的形而上學本性?!盵2]兩個世界的劃分就是以探尋對象之外和之上的本真存在方式,來表達人的形而上學追求。所以,西方哲學從最開始就將自己的使命定位在探求現(xiàn)象背后的最真實的、最普遍的、最一般的存在。“是”和“存在”正是這種哲學表達方式。因為,從語言學角度講,“是”或“存在”是普遍性最高的詞,能夠涵蓋一切東西。進一步講,也就是說任何東西都可以用“是”或“存在”來表達的。但我們在表達一個最簡單的意思“s是p”時,這里的“p”就成“存在”了。這里的“存在”不僅僅指向當下的、可見、可觸的存在,還可以指向過去存在或將要存在的東西,甚至也可以指向概念或只是思想上的一種虛構的東西,甚至表示“無”的概念都屬于“存在”的范圍。按照亞里士多德“種加屬差”的定義方法,“是”是最高的概念,它本身不可被定義。這樣,哲學家就將“是”“存在”改造成了具有最高普遍性的概念范疇,它內涵最小,外延最廣。這樣,“是”表達了西方哲學特有的形態(tài),是與感性的、多變的現(xiàn)實世界相對立的、超越一切的、永恒的實在。這樣,在西方哲學的語境中,在本體論的視域下,世界被二分為以“是”為核心概念體系構建的超驗的、永恒的、本真的一個世界和經驗的、現(xiàn)象的另一個世界。
整個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不僅以“世界二重化”為理論建構的核心,而且其哲學的主旨在于證明“概念世界”的“真”。
西方哲學中,最初的“世界二重化”理論的代表形態(tài)是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將世界二重化為理念和現(xiàn)象兩個世界。柏拉圖認為,現(xiàn)象界是非實在、不真實的,理念則是真實的實在。理念是事物的原型、模板,更是事物的本質,事物是對理念的模仿,現(xiàn)象是對事物的模仿。理念界與現(xiàn)象界有本質區(qū)別,獨立處在現(xiàn)象界之外?,F(xiàn)象界的事物因其“可感性”而成為多變易逝的,理念則因其“可思性”而成為永恒常駐的本質。柏拉圖從如何劃分兩個世界、如何認識兩個世界、兩個世界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對“世界二重化”理論進行了詳細闡釋,這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完整而系統(tǒng)的關于兩個世界的理論,是傳統(tǒng)本體論立論的依據(jù)和不可缺少的基本觀點,從柏拉圖到黑格爾西方主流哲學家的體系就是以這種兩個世界分離的理論為前提的。柏拉圖的“理念論”首次提出了在經驗現(xiàn)象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世界,而相對于經驗現(xiàn)象世界的變化無常和虛假性而言,另外一個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真理的世界,那是一個概念的世界。這樣,世界首次被二重化為“概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兩個世界。兩個世界本質上是不同的。柏拉圖主義之所以能為神學所利用,最基本的一點就是這種哲學也是高高在上的,它有一個與現(xiàn)世隔絕的理念世界。
柏拉圖在艱苦的“思維訓練”過程中對理念本體論做了不斷的完善,實現(xiàn)了從追求智慧的方向轉到了追求知識的方向,從注重人自身的修養(yǎng)及能力的開發(fā)轉向到對外界事物本質的把握,從而開辟了一個區(qū)別于感性世界的另一個世界——理念世界。為概念的邏輯演繹搭建了廣闊的平臺?;浇躺駥W作為以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神學,從根本上說是與哲學相抵觸的,然而它居然接納了本體論,并且允許本體論在神學的樊籠里發(fā)展、成熟起來,這正是利用了本體論的彼岸性的特點。這種哲學采取的方法是從普遍的理念推出特殊的理念,其最普遍的理念就是“是”,神學中用以指稱上帝。而馬克思對“世界二重化”的批判和解構,就是從對宗教本質的批判開始的。
近代知識論視野下,“概念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兩個世界劃分的方式,必將由于主客體對立的思維模式而被“自在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的劃分模式所取代。近代知識論認為,“假定了知識的素材作為一個現(xiàn)成的世界,在思維以外自在自為地存在著,而思維本身卻是空的,作為從外面加于質料的形式,從而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思維才獲得內容。并從而變成實在的知識。”[3]知識將是兩個部分的生硬的組合,其中,作為對象的內容和質料,其現(xiàn)實性不需要依賴于思維,是自身完滿的;思維則不然,思維必須依靠對象和內容才能使其成為可能,思維與對象的一致就是真理,并且,為了獲得這種一致,思維就必須適應和遷就對象。由于形式與質料、思維與對象的嚴格劃分,使思維永遠無法走出到自己以外,思維的內在性,限制了其界限,對象作為自在之物,永遠是在思維的彼岸世界。美國學者麥克爾·路克斯在《當代形而上學導論》一書中這樣論述:“當人類用其概念結構表象世界時,該概念結構一直是關于世界的人類思想之中介,依他們所見,為了思考外在于我的認識能力的事物,我必然運用這些概念來把這個事物表象為這樣或那樣,把此事物表象為從屬這一類,或者以某種方式表征它的特點,這樣,我所理解的不是獨立于我的思想的自在對象。我所理解的乃是被我概念化的或者所表象了的對象,因此,我的思想對象至少一部分來源于我的思想過程中啟用的概念的或表象的機制。我所獲得的不是自在事物的自身,而是我講述的故事內的角色或者我繪制的圖畫中的對象?!盵4]這樣,世界被二分為“自在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
世界由二分為“現(xiàn)象界”和“概念界”轉變?yōu)槎譃椤艾F(xiàn)象界”和“自在界”。在首次二分化理論中,由于“現(xiàn)象界”的變化莫測、琢磨不定而被劃定在“真理”界限之外,而“概念界”由于依靠理性能夠準確把握而成為“真理”的內容。在二次劃分中,由于“自在界”無法進入認識的視域而被隔離在“真理”之外,而“現(xiàn)象界”則由于能夠成為主體的認識對象而成為“真理”的內容。而這種劃分的轉變源于近代知識論視野下主客體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雖然說,西方傳統(tǒng)哲學是立足在“世界二重化”理論基礎上,但是,并不是說哲學家沒有意識到“二重化”給哲學本身帶來的困擾。對“二重化”理論的首次批判來自于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世界二重化”理論所設立的兩個世界的劃分導致了哲學理論上的一系列困難:第一,理念世界如何被認識?第二,理念世界如何作用于現(xiàn)象世界?第三,真理問題如何被認證?這些成了后來西方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正是圍繞著這些問題的爭論,形成了西方哲學的特殊的問題和表現(xiàn)形式。亞里士多德本人對“理念論”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他質疑:若說知識真是天生而有的,那就很奇怪我們不知道自己具有這種偉大的知識。這一切充分表明,亞里士多德是反對兩個世界劃分的。所以,亞里士多德承認只有一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
亞里士多德哲學不同于柏拉圖哲學的超驗前提,而是將經驗作為自己哲學的基礎,他的哲學立足于現(xiàn)實世界,即使他也不斷做出“向上”超越的探索,但他從不認為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還有另一個純粹概念性質的理念世界存在,更不認為理念世界的“真實”是通過純粹概念間的推演而達到的。亞里士多德雖然承認只有一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一個世界,但是卻對這個世界做了物質和意識、存在和觀念、現(xiàn)象和本質、形式與質料的劃分。這樣,亞里士多德一邊批判“現(xiàn)象界”和“概念界”兩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卻又在另一個層面上構建了“形式”和“本質”兩個世界,這為知識論視域下的“現(xiàn)象界”與“自在界”的劃分做了理論鋪墊。
康德對于這種由脫離經驗材料的純粹理性概念的推論所得出的結論也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認為是與我們所在的現(xiàn)實世界毫不相關的。他的這個思想見于他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的證明的批判。這個證明從上帝是最完滿的“是”為前提,這樣的“是”應該包含(作為“所是”的)“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档抡f,這樣推論出的“存在”和我口袋里一百元錢的“存在”并非是一回事,前者只是一個邏輯規(guī)定性,后者則會影響到實際的經濟狀況。另外,如果我們有兩個純粹理性概念構成的相互對立的假設,我們可以分別對他們做一番符合邏輯的推論,然而他們卻是相互矛盾的,這便是“二律背反”的現(xiàn)象??档陆沂玖诵问竭壿嫷木窒?,也把西方哲學兩離的形態(tài)特征明白無誤地暴露出來了。
但是,康德依然在“世界二重化”的理論立場上前行,并將世界重新二分為“物自體”和“現(xiàn)象”。所謂“重新”,是指在康德這里,超驗的概念被標志人先天而具有的認識能力的先驗范疇所替代,當這些范疇用于整理經驗材料時,便可做出科學知識;當這些范疇脫離了經驗材料,進行純粹思辨的演繹即所謂先驗邏輯的演繹,便不免產生二律背反等種種謬誤。因此,他主張限制人的理性能力的運用,勿使超出其對經驗材料的整理。超出了現(xiàn)象界的自在之物,是人所不可知的。這樣,作為純粹原理的超驗概念就被放逐到不可知的自在之物里去了。
黑格爾對于近代哲學“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自在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的劃分也持批判態(tài)度。黑格爾認為,意識及其對象是不能分離的,把意識或思想當作是自在之物之外的態(tài)度是錯誤的。黑格爾用辯證邏輯對形式邏輯進行批判,指出形式邏輯的根本弊病在于形式與內容的分離,而辯證邏輯是既具有形式又有質料的統(tǒng)一,它就是“客觀思維”,是“純粹理性”。邏輯既然統(tǒng)一了形式和質料,那么作為客觀思維,它就不再是主觀意識(形式)和意識對象(質料)之間的對立,而是二者的統(tǒng)一。大致來說,黑格爾就是這樣通過對邏輯的“改造”,企圖克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世界二分化”局面。
(一)以宗教批判為起點,破解“世界二重化”的現(xiàn)實基礎
馬克思對“世界二重化”理論的批判開始于對宗教的批判,揭示“概念”世界的虛假。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這一事實出發(fā)的”[5],費爾巴哈的最大功績在于將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費爾巴哈深刻分析了宗教世界分離的原因,宗教將自己從世俗基礎中分離出來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宗教的分離根源于其世俗基礎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自從發(fā)現(xiàn)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5]134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提綱》中,對“宗教世界”“概念世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世界二重化,本質上源于其現(xiàn)實基礎即“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F(xiàn)實基礎的自我分裂折射出了“現(xiàn)實”與“概念”或者說“世俗”與“宗教”這樣兩個世界。而現(xiàn)實基礎的自我分裂又由于人自身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而導致。所以,只有解決人自身的自我分裂,構建一個完整的人,才能解決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也才能徹底解決世界的二重化。
(二)以語言批判為路徑,揭示“世界二重化”的秘密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通過對語言與思想關系的解析,揭示出“世界二重化”產生的秘密在于特殊的哲學語言。西方傳統(tǒng)哲學家運用其特殊的語言形式,將思維變成一種獨立的力量,從而也把語言變成一種獨立的王國。正是由于“語言”和“思想”具有了脫離“生活”的這種獨立的力量,才是世界二重化為“現(xiàn)實”和“概念”兩個世界。思想既然脫離了現(xiàn)實,“那么怎么才能使思想和現(xiàn)實得到溝通呢?”他們認為,關鍵在于,“思想從根本上就不應該脫離現(xiàn)實”?!罢軐W家們只要把自己的語言還原為他從中抽象出來的普通語言,就可以認清他們的語言是被歪曲了的現(xiàn)實世界的語言,就可以懂得,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它們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盵5]159馬克思通過對形而上學語言實質的剖析,批判“二重化”理論的實質在于思想與現(xiàn)實的脫離。
(三)以“生存實踐”為基礎,探索兩個世界融合的方式
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的目的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5]136。他從人的“現(xiàn)實的感性活動”出發(fā),不再滿足于理論內部的批判,而是結合社會實踐,通過人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來考察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訴諸于比“解釋世界”更為重要的“改造世界”。馬克思所指的世界,是“屬人”的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參與的經驗的世界。馬克思以“生存實踐”為基礎,重新解釋人生存層面所具有的感性經驗性質,賦予“世界”以時間和空間維度,在空間維度上解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問題、人與人共生共存問題;在時間維度上敞開了人由當下的異化生存走向未來的自由生存之路,“他也就在理論和現(xiàn)實兩方面真正打通了經驗和超驗、形上和形下、此岸和彼岸,消解了他們外在對立的假象?!盵6]
[1]顧曉峰.世界的二重化與哲學的演化——對“拒斥形而上學”的思考[J].哲學研究,1989(8):41-45.
[2]高清海.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41-142.
[3]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31.
[4]麥克爾·路克斯.當代形而上學導論[M].朱新民,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6]張曙光.生存之維:經驗視域與超驗視域的分化與融合[J].天津社會科學,2000(1):31-39.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n Dual World Theory
Shi Fe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Since the birth of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Dual World Theory has been the nature of it at all times.In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Dual World Theory refers to dividing the world into Phenomenal World and Substantial World.Overall,the Dual World Theory stems from the concept-centered substantial theory.All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not only regards Dual World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but also takes non-identity of phenomenon and reality as the logical basis.The aim of the philosophy is to prove the concept world really exists.Marxist philosophy interpreted Dual World Theory on the basis of common customs to prove the concept world as false,and it solved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between phenomenon and nature.
Marxist Philosophy;Dual World;phenomenon;nature
A 81
A
1674-5450(2016)03-0007-04
2016-02-15
石峰,女,遼寧遼陽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研究生,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趙偉責任校對:王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