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問陶的經世思想(下)——兼與李白、杜甫和袁枚的比較

        2016-04-13 03:07:53鄭家治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經世思想

        鄭家治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張問陶的經世思想(下)——兼與李白、杜甫和袁枚的比較

        鄭家治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四川成都610039)

        清代以詩書畫聞名的張問陶雖受釋道觀念影響,但主要堅持儒家思想而注重經世。從時序上看,張問陶的經世思想及其方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少年奠定期、仕宦發(fā)展期、晚年淡化期。分期考述表明,其經世思想經歷了比較復雜的演變過程。聯(lián)系對照表明,其經世思想無論是與蜀中前賢李白、杜甫的比較,還是與江浙時賢袁枚的比較,都有相應的類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這些可以為后世提供借鑒。

        張問陶;儒家;經世思想;李白;杜甫;袁枚;比較

        嘉慶辛未年(1811),詩人48歲,當年忙于政務,因此僅僅只有十首詩,其中還有七首試文童的“賦得”之作。《正月八日將赴濟南發(fā)郡城口占》:“農商難返樸,官吏可能仙。”[1]518他赴濟南向山東巡撫面呈災情,請求發(fā)放倉谷。這兩句感嘆當時積弊甚深,災難很重,農業(yè)商業(yè)都難以恢復原來的局面,而官吏卻可能置身事外。這表現(xiàn)了他經世為政、治理地方的思想,即官員應該積極有為,重點在恢復農商與發(fā)展農商。

        《辛未除夕柬景樸齋司馬時已請病將歸》:“一年花雪互追尋,同鼓成連海上琴。拍手乍驚君勇退,關心休笑我沉吟。夢長空繞流亡屋,貧久翻思暮夜金。圣主九重親萬里,負恩無計答高深?!盵1]598離正式辭職不過一兩個月,他的歸隱思想應該已經很堅定。詩歌首聯(lián)寫他在府衙出席鼓琴,二人已成知音;次聯(lián)寫他驚嘆對方急流勇退,還關心他的前程,所謂“我沉吟”,表明他還未下定決心隱退。第三聯(lián)寫他關心郡內百姓的痛苦生活,還感嘆自己因為不愿受賄而貧困已久。簡言之,經世為政難,而且還落得一身貧困,早時的抱負沒法實現(xiàn),因此不如退隱。尾聯(lián)決定退隱,因為經世不成,既辜負了九重圣主之恩,還辜負了雙親。

        嘉慶壬申年(1812)正月詩人辭職,二月正式交卸。任職不過短短一年,就不得不辭職,他抱著經世之念高興而來,結果卻落得掃興而歸。因此他對自己的經世思想有深刻的反思。

        其《辭郡留題蓋公堂》說:“樂圣何妨且避賢,無田也自說歸田。抽簪易了功名局,托缽難銷骨肉緣。犬馬三生終戀主,蓬壺一擲轉登仙。蓋公清靜師黃老,治譜遙遙竟不傳?!盵1]521詩歌首聯(lián)說自己愿意沉溺酒鄉(xiāng),歸隱家鄉(xiāng),不過卻一生清貧,了無產業(yè),因此有“無田也自說歸田”之嘆。次聯(lián)說自己抽簪歸隱,很容易了卻一生追求的功名,最終脫身事外,但歸隱之后無以為業(yè),只能出家求布施,如此則不能奉養(yǎng)父母雙親,因此思想甚為矛盾。第三聯(lián)以“犬馬戀主”為喻,說明他依然有忠君之心,經世報國是最大的忠君,因此他的經世之念仍然沒有斷絕,但歸隱山林終究是痛快之事,所以有“蓬壺一擲轉登仙”之說。尾聯(lián)說蓋公用黃老清靜無為的方法治理地方,但他的治理之方略卻沒有傳下來。這說明詩人已經決定退隱了,卻仍然懷有經世之念。另一詩中他也說:“浮世功名為誰設?此身進退原無例?!盵1]522感嘆自己的“浮世功名”不知為誰,為官二十多年,剛任知府卻又匆匆退隱,究竟因何,自己弄不清楚,歷史上也沒有先例。接著他在《文泉孝廉以詩送行賦此留別》中云:“窮通命定惟求是,家國恩長莫近名。但使鄉(xiāng)閭熏善德,何須談笑博公卿?!盵1]522詩歌勉人又自勉,說自己一生窮通是命定,只求做得對與不對,所謂于心無愧。國家對他的恩情是深長的,本當報答,但卻不能報答,因為詩名狂名太著,所以受人攻訐而不得不退隱。只要在任上做了好事,百姓能得到好處,能否博取高位則不必在意。《留別雷慎之司獄》中說:“宦海消磨血性人,官卑真氣總難馴?!盵1]524詩歌對官場認識深刻,感慨深沉,所謂“宦海消磨血性人”,而自己“官卑”,卻又有一腔真氣正氣,難以馴服以適應官場。換言之,不是自己不想經世為政,而是官場太過黑暗復雜,自己又太過剛直狂傲而做不下去?!稙l行和顧文》中說:“我寧還與我周旋?浮世窮通自有天。但捧心肝朝北闕,且留面目見東川?!盵1]524首句說他愿意還鄉(xiāng)與愿意在官場周旋兩種思想相矛盾,最終退隱是因為“浮世窮通自有天”。接著寫自己只要忠于朝廷,為官清正,所謂“但捧心肝朝北闕”,就有面目見故鄉(xiāng)親舊。說他是忠直的,經世為政也是盡了力的,因此上對得起朝廷君王,下對得起鄉(xiāng)親百姓?!稙H縣道中》之二說:“無定官如上下潮,誰從塵海見豐標?百年多少濰夷長,忍俊惟馀鄭板橋?!盵1]699詩歌感嘆官員來去上下升貶無定,很少有人能在世俗官場中保持顯示其豐標。比較而言,百年無數(shù)齊魯縣令郡守,只有鄭板橋能在任上盡職盡責,且一不合意便拂袖而去,有骨氣,令人感嘆。《鄒魯?shù)乐小氛f:“著書始終為窮愁,匡濟原難與命謀。盡有天人出鄒魯,都無長策救春秋。牛生攬轡誰乘勢,垂老旋轅總倦游。管晏儀秦方繼起,枉將吾道問諸侯。”[1]700詩歌首先感嘆自己二十多年為閑職而著書,改變不了窮愁困苦的局面,近兩三年官職升遷,最終領郡守,以為能夠匡時濟世,結果卻只能隱退,所謂壯志難酬,命運難測。次聯(lián)承上寫鄒魯一帶盡出大才天才,卻都不能夠經世救亂,言下之意是自己鎩羽而歸也沒什么。第三聯(lián)轉寫自己當年如初生牛犢一樣乘勢出山,“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今垂老之年厭倦宦游便只得乘車歸隱。尾聯(lián)感嘆管仲、晏嬰、蘇秦、張儀等人前后相繼,或倡王霸之道,或行縱橫之術,自己如孔孟一樣的仁政仁術措施不為世用。詩歌在退隱之際還感嘆匡濟不成,且回溯歷史,感嘆古代的天才圣賢能人都沒有長策經世平亂,因此吾道不行,只能乘桴浮于海。

        《邳州道中感留侯遺事》之四說:“鄴侯匡濟武侯忠,未必天人際遇窮??上Ш髞砻麑⑾?,神仙不作作英雄。”[1]530留侯張良是古代功成身退的典型,因此他留詩四首,感慨莫名。此詩前半寫李泌有大才,兩度受詔,終于匡濟天下而封鄴侯,諸葛亮恢復漢室之志雖然不成,但卻留下了忠臣的名聲,二人都算是經世成功的典型,因此不能說天與人的際遇就沒指望。換言之,自己一心忠直,既有匡濟之心,也有匡濟之才,卻沒能成功,是運氣太差的緣故,不應當后悔。不過他仿效的還是功成身退的張良,因此有后半的嘆息。

        《高郵舟中檢閱辛未年詩有感》說:“東萊領郡小支持,破浪抽帆總未遲。有數(shù)要當三面海,無端少作一年詩。盡籌荒政窮千慮,敢務空名說四知。今日虛船任飄泊,舟人遙指露筋祠。”[1]702詩歌首聯(lián)說自己東萊領郡是小支持,即小試牛刀,沒想到卻沒能如愿干好,因此而及時歸隱還不算晚。次聯(lián)承上,感嘆自己命中注定要在三面臨海的萊州去做官,不料卻耽誤了自己作詩。第三聯(lián)轉寫自己在任上竭盡全力籌備荒政,救濟災民,不敢務空名而自詡啥“四知”。簡言之,是盡力實政,不務虛名,但還是沒有干好。尾聯(lián)寫自己兩袖清風,空船歸隱,連家鄉(xiāng)也回不了,只能看看古跡,想想貞節(jié)之女而已。

        《常州懷蘇文忠公》中說:“忠孝真誠寧放逐,文章嬉戲亦經綸?!盵1]737巴蜀先賢蘇軾素以詩詞文書法享譽世界,是詩人最為合拍并崇拜的人,但詩人此處卻贊美蘇軾的另一方面:一是蘇軾為踐行真誠、實行忠孝而寧愿放逐,二是蘇軾文章所包含的經綸思想。黃庭堅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贊的是蘇軾的自由精神與文學成就,而詩人卻認為蘇軾嬉笑怒罵而成的文章都包含著經世思想。蘇軾雖以文學藝術享譽后世,但卻既有經世之才,也有相當突出的經世之績,詩人獨具只眼,對此加以彰顯與贊揚,引為知音,實在是源于他自己的經世大志。他在《尹文端公游攝山圖用袁子才前輩與公倡和元韻》中說:“詩清政簡游蹤古,主圣臣賢道味長?!盵1]538詩歌以詩清政簡與主圣臣賢對舉,說明他的經世思想很濃,而且比較大氣具體,其要就是主圣、臣賢、政簡,如此則天下清,甚至連詩歌也清,可謂無為而治。

        嘉慶癸酉(1813)年,詩人49歲。其《寄萊人》:“經年領郡總思鄉(xiāng),身混魚龍墜渺茫。手送雙丸出東海,夢隨千佛到西方。飄搖退鷁情雖隱,散漫哀鴻事可傷。遼左流民安堵未?歸人猶自滯金閶?!盵1]549詩歌首聯(lián)寫他在知府任上本當經世為政,安民富民,不料卻思念家鄉(xiāng),且因為官場魚龍混雜,置身其間真不知如何是好。次聯(lián)接寫他身在東方,觀日月出東海,夢中卻思念家鄉(xiāng)。第三聯(lián)寫他雖然斷然隱退,但卻仍然想念并同情萊州的災民。尾聯(lián)由萊州的災民進而想到遼左的流民是否安居而不受騷擾。遼左指遼河以東地區(qū),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qū)。清初因為關東本來就人煙稀少,加上戰(zhàn)爭的影響,導致關外更加荒蕪,因此清廷屢次頒布詔令,命地方官“招徠流民”,開墾荒田。順治十年(1653)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宣布開放遼東。因為種種原因,清政府于康熙七年(1668)宣布關閉山海關的大門,《開墾條例》廢止,還設置“柳條邊”以期禁阻。乾隆五年(1740)上諭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設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陸續(xù)回籍?!笔旰螅?750年),流民歸籍期限已滿,再頒布嚴令說:“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撥官兵稽查,不許內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邊旗員沿邊州縣嚴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絕。”[27]但北方流民入關謀生謀事卻屢禁不絕,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乾隆四十一年(1776),據(jù)估計,在關東謀生的華北農民總計達180萬人。[28]516此后流民入關東者亦年年不絕。山東離關東近,又有海路與陸路可通,因此為闖關東者最多的地方。張問陶所謂的“遼左流民”即他在任期間不得已闖關東之人。詩人最后感嘆自己力不能及,想歸隱家鄉(xiāng),卻“猶自滯金閶”,清貧得連家鄉(xiāng)也回不了,可謂“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哭斷腸人”。詩歌寫他歸隱之后仍然想念任所的災民及流民,既表愛民之念,也表經世憂國憂民之思。

        其后他在《趙松云前輩翼過訪年八十七》中說:“中年勇退公尤早,半世閑吟我亦豪。”[1]551趙翼(1727-1814)清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十五歲時辭官,主講安定書院,是張氏所崇敬的年長整整兩代的前輩詩人。詩歌將趙的“中年勇退”與自己的“半世閑吟”對舉,有不能及早歸隱的感嘆?!毒┛谥壑小氛f:“此間何樂能忘蜀,只我無才也過江。經世奇書情味短,游仙小枕夢痕雙。”[1]556詩歌用典,感嘆自己“無才也過江”,不能如劉禪一樣樂不思蜀。接著寫他以前經常閱讀的“經世奇書”,而今看來只覺得沒有味道,也沒有意義,只能做游仙歸鄉(xiāng)一類的夢,且為此而落淚而已。此所謂“經世奇書”當不是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是經世常典。他在《洛社舟中》中說:“學荒只可翻諸子,身退何須問六壬?!盵1]557他所謂學荒之學,當指用以修齊治平的儒家經典,諸子是指除儒家經典之外的先秦著作,主要有道墨法兵等,其中道家重內修,墨法兵則多為經世治國安民之學術,六壬又稱六壬神課,是用陰陽五行占卜吉兇的一種古老的術數(shù)門類,是可用于軍事的術數(shù)。詩人將諸子與六壬對舉,于諸子當主要取老莊以及佛學,其與經世無關,因此與和軍事有關的六壬相對。因此身退則不必讀儒家經典與六壬,而讀老莊及佛學著作??磥硭坪醪魂P注經世之事,傾向淡泊。但他本性難改,因此他在《淵如前輩招集孫子祠》中說:“笑我憑欄聊射鴨,與君賭酒又談兵?!盵1]560“憑欄聊射鴨”是取樂,而“賭酒又談兵”則顯示出他經世之志、清狂之習未改。二月的《聞李松云堯棟前輩調任成都寄懷有作》之二說:“自慚五十枉知非,萬里思親卻未歸。惱我征愁成夜錦,望公推愛到春暉。中年解組心原苦,遠道移家計恐違。簫鼓過門無意緒,江湖流落老萊衣?!盵1]704詩歌首聯(lián)感嘆自己五十知命之年卻不知命,經世不成,思親卻又遠隔萬里而不能歸。次聯(lián)寫他為在外漂泊而煩惱,希望對方到蜀地能關愛他的家鄉(xiāng)及家人。第三聯(lián)感嘆他中年辭官原是不得已,而遠道回家也難以實現(xiàn)。他苦的主要是經世大志難以實現(xiàn),也兼有從此生活無著的擔憂。最后寫他面對一切,包括簫鼓過門,都提不起興趣,只能流落江湖作一個不能盡孝的孝子。二月二十日有《二十日……即席作》:“十里樓臺容醉舞,半生鐘鼎誤神仙?!盵1]705這是他有關經世的最后表白。意思是他不如沉醉在江南十里樓臺之中,而大半生經世報國博取功名,結果卻一事無成。

        嘉慶庚午年(1810)9月詩人從郎中任上升任萊州知府,但從到任至交卸前后不到一年半,之后辭職到逝世,前后約四年。詩人從中進士到任知府前后約20年,此前任職多為閑官,其間僅僅奉派巡視南城一年,真正治事的時間極短,但他既有極強的經世思想,也羨慕友人外放地方官員,因此上任知府之初他十分興奮,所表現(xiàn)經世思想:一是決心效法先祖而干好,二是具體的為政經世的構想。辭職之后出世歸隱思想占上風,按理應該樂享田園,或者沉溺聲色,但他卻經常流露出經世出世的矛盾,所謂“犬馬三生終戀主,蓬壺一擲轉登仙”,所謂“鄴侯匡濟武侯忠,未必天人際遇窮”,“著書始終為窮愁,匡濟原難與命謀”。

        四、與李白、杜甫及袁枚比較

        從以上大致梳理可知詩人少年時經世思想即很濃烈,且有逐漸發(fā)展的趨勢,但同時又有出世思想,所謂“三十立功名,四十退山谷”。其經世思想呈現(xiàn)出由一般的豪言壯語向具體的經世方略與方法的過渡,其主體是儒家的仁政理念,但又有王霸兼行的苗頭。其出世思想少年時就有苗頭,中年之后逐漸發(fā)展,在知府任上受挫即斷然辭職,不過經世思想直到晚年仍未斷絕,有時甚至仍然較為濃烈。詩集中僅僅直接談經世、匡時、經濟、經時、濟時等就達約70處之多,間接表現(xiàn)經世思想與經世之情的詩歌則更多,因此可以說詩人一生以經世始,又以經世終。其原因:一是受先輩清能為官經世致用傳統(tǒng)的影響,二是傳統(tǒng)儒家“達則兼善天下”思想的影響,三是志士情懷的影響。粗粗考察他的一生,可知他不僅有經世志向與經世思想,而且有經世的方略與方法,還有具體的經世之行,而且取得了不錯的經世實績,比如巡視南城與外任知府期間,盡管前后時間只有兩年多,但其行政能力與行政實績卻是有目共睹的。詩人之所以經世不成,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乾隆嘉慶之交社會日益黑暗,官場日益腐敗,沒有他實現(xiàn)抱負展現(xiàn)經世才華的條件;二是詩人本質上是一個詩酒飄零的清狂詩人,而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他盡管出身世家,又少年得志,相對于彭端淑與李調元,他都是最為坎坷而又任職較低的。

        (一)李白的經世思想:

        與張問陶相較,李白也少有經世之志。粗粗翻閱李白全集,其中直接談及經世就有十二諸處之多:如《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薄巴幸庠诮洕?。”[5]622詩歌約作于供奉翰林之前,說自己雖然是布衣草根,但卻“頗懷拯物情”,拯物即濟世經世救民,后面也說自己一生的志向在經濟。離開南陽求進時所作的《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盵5]646說他已經有成套的濟世方略,卻沒有人采納,或者沒地方施展。供奉翰林期間作詩不少,卻沒有經世之說,原因主要是沉醉于作皇帝的詞臣。他遭讒被逐時的《梁甫吟》中說:“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盵5]210表明詩人即便暫時遭到貶逐,但卻仍然希望“逢時”而“壯氣思經綸”,所謂“壯氣思經綸”即壯志滿懷,不忘經世致用,經邦濟民。其后的《梁園吟》說:“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薄皷|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5]501詩歌為與高適、杜甫同游梁宋時所作,當時詩人仍然信心滿滿,要學謝安暫時高臥東山,時機成熟之時再圖大展宏圖,一濟蒼生?!队裾婀鲃e館苦雨贈衛(wèi)尉張卿二首》:“吟詠思管樂,此人已成灰。獨酌聊自勉,誰貴經綸才?!盵5]611詩歌為肅宗末年作,感嘆名相名將管仲、樂毅“已成灰”,古往今來都無人珍視管樂一類經綸大才,暗含以管樂一類經綸才自負之意,有同病相憐之感。即便在遭李璘之禍之后,其經世思想仍然不衰,《贈秘書子春》說:“茍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盵5]615儒家兼濟與獨善并重,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二者相輔相成,詩人卻認為如果不思兼濟,或者兼濟不成,獨善也就無益,說明他以兼濟為主為重。《贈溧陽宋少府陟》:“早懷經濟策,特受龍顏顧?!薄昂稳涨逯性嗥诶觳??!盵5]696詩歌回憶自己因“早懷經濟策”,因而“特受龍顏顧”,供奉翰林,榮耀一時,而今雖遭讒被逐,但仍舊懷有經世之志,希望在國家危難之時大展雄才,一舉平定戰(zhàn)亂,扭轉國運?!侗艿厮究赵詰选罚骸澳巷L昔不競,豪圣思經綸。劉琨與祖逖,起舞雞鳴晨。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碧菩谔鞂毷遢d(756)末,李白因為永王李璘兵敗而受累,已經避居于佛教名山司空山,但詩歌卻感嘆有經綸之才、豪杰蓋世的劉琨與祖逖,他們“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自己亦然,因此就想訪道求仙,甚至成仙長壽,所謂“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所愿得此道,終然保清真?!盵5]1404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shù)摹冻棒斎濉氛f:“魯叟談五經,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盵5]1452認為儒生文人理當既有經世之志,又有經濟之策,而不是終生孜孜矻矻于儒家經典。詩中如此,文中也如此,他在遭李璘之禍之后所作的《為宋中丞自薦表》中說:“懷經濟之策,抗巢由之節(jié);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5]1520文中在策、節(jié)、文、學等方面自許極高,將“懷經濟之策”放在第一,說明他對經濟之策的極度重視。

        具體而言,李白的經世思想一是王霸兼重,且偏重于武略。所以其《長歌行》說:“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盵5]460希望早日建功立業(yè),將來能名垂竹帛。為此則不能空談,因此他在《門有車馬客行》說:“空談帝王略,紫綬不掛身。雄劍藏玉匣,陰符生素塵?!盵5]347認為帝王略高而不切,或者不能施展,便難以加官進爵,聯(lián)系后文,他所謂帝王略指的是武功與軍事戰(zhàn)略。因此他常常鄙視章句之儒與窮儒,而崇尚游俠,如上舉的《嘲魯儒》,又如《行行且游獵篇》說:“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盵5]229《俠客行》中說:“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手太玄經?!盵5]276《少年行》也說:“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jié)甘風塵?衣冠半是征戰(zhàn)士,窮儒浪作林泉民。”[5]458為此他大談王霸之策,如《經亂離后》說:“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盵5]726還大談匡君之策,如《贈友人三首》所謂“匡君懷長策。”[5]795在國家戰(zhàn)亂急難的時候則多次想從軍平亂,因此他先入李璘幕府,后來還想隨李光弼從軍,先后作了不少詩歌,如《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說:“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5]547以高臥東山而后統(tǒng)軍大敗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以安定晉室的謝安自許。《南奔書懷》說:“感遇明主恩,頗高祖逖言。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5]1432以聞雞起舞、擊楫渡江祖的逖自許。

        二是同時也重視文治與教化?!豆棚L》說:“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盵5]91詩歌語出《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29]501認為根本的經世之策是恢復上古圣代黃帝堯舜時期的純真樸素之風,垂拱而治,與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同義。他在《明堂賦》中對此有較為具體的闡述:“下明詔,班舊章。振窮乏,散敖倉。毀玉沉珠,卑宮頹墻。使山澤無間,往來相望。帝躬乎天田,后親于郊桑。棄末反本,人和時康。”[5]56這種觀點完全來源于儒家經典?!洞螳C賦》中說:“內以中華為天心,外以窮發(fā)為???。”[5]66即明華夷之辨,而行仁德之政,所謂“居安思危,防險戒逸。斯馳騁以發(fā)狂,非至理之弘術。且夫人君以端拱為尊,玄妙為寶。暴殄天物,是謂不道”。[5]83而且要“六宮斥其珠玉,百姓樂于耕織。寢鄭衛(wèi)之聲,卻靡曼之色”。[5]87雖然他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笑孔子急欲經世為不識時務,所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5]863,但他仍然以孔子為大圣,以孔子之法為法。其《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并序》說:“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則?!盵5]1670《史記》載:“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30]501認為孔子是經世為政的典范,值得后世效法。他既重視儒家禮法,也重視教化,所謂“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側目”。[5]1674就具體實施執(zhí)行而言,則既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如《虞城縣李公去思頌碑并序》所說:“急則狠戾,緩則鳥散?!睘楣傩姓€要儉約、敬讓,所謂“觀其約而吏儉,仰其敬而俗讓”,以便“激直士之素節(jié),揚廉夫之清波”。[5]1681

        (二)杜甫的經世思想:

        杜甫的經世之情比李白更濃,青年時即有經世之志,充滿豪壯之情,如《望岳》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2。但在詩歌中表達經世之情與贊人經世者,卻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計有二十二處以上。

        流寓秦隴的詩歌,如《洗兵馬》:“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盵2]216殷切希望二三豪杰能臣應時而出,平定叛亂,整頓乾坤,以完成濟時救國之功。

        流寓成都及東川詩歌,如《寄彭州高三十五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濟世宜公等,安貧亦士常?!盵2]273將濟世大業(yè)寄予朋友高適、岑參等人的身上,而自己則準備安于貧賤?!斗钏蛧拦氤崱罚骸芭c時安反側,自昔有經綸。”杜甫對嚴武寄予厚望,贊其為古代的經綸之才,進而說:“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盵2]405稍后他在《奉寄嚴大夫》又說:“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zhèn)還須濟世才?!盵2]509認為蜀地是大唐的經濟中心與戰(zhàn)略后方,所謂“重鎮(zhèn)”,因此得有嚴武這樣的濟世大才來鎮(zhèn)撫。他在《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得開字》也說:“艱危深仗濟時才。”[2]456《歲暮》:“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盵2]483詩人自表其濟時而不惜犧牲生命之情,可謂擲地有金石聲,古今詩人有此類壯志者不多?!犊吞谩罚骸爸鲬n豈濟時?身遠彌曠職。循文廟算正,獻可天衢直。尚想趨朝廷,毫發(fā)裨社稷?!盵2]586認為危亂時代,只有皇帝的謀劃憂慮肯定不能平定叛亂,而自己雖然因嚴武的推薦而任職,但卻身在遠方,地位低下,因此無以盡責。但他仍然要盡力而行,具體而言,便是實行文治,使朝廷廟算正確,群臣要獻上良策,進而任意通行。自己盡管在蜀地,卻想到朝廷去,以盡毫發(fā)之力,裨益國家大業(yè)。因此他在《贈鄭十八賁》中說:“仗子濟物身?!盵2]588

        流寓夔府以后的詩歌,如《謁先主廟》說:“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經綸?!盵2]597認為劉備與諸葛亮主與臣才力相當,分任社稷之事,卻不能一統(tǒng)天下,以致不能發(fā)揮其經綸之才?!顿绺畷鴳阉氖捻崱氛f:“社稷經綸地,風云際會期。”[2]709認為國家應該是經綸之才施展之地,英雄豪杰當時時際會風云。他既為自己不能展示經世才能而常常感到慚愧,如《偶題》:“經濟慚長策,飛棲假一枝?!盵2]714也為自己年老心力弱難以身體力行而感到遺憾,如《西閣曝日》說:“憂世心力弱?!盵2]725《暮春瀼西新賃草屋五首》說:“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2]746此時他對周孔的仁德、仁政感到失望,如《晚登瀼上堂》:“凄其望呂葛,不復夢孔周。濟世數(shù)向時,斯人各枯冢?!盵2]752不過他仍以經世濟時贊美勉勵人,如《別崔潩因寄薛據(jù)孟云卿》說:“夙夜聽憂主,飛騰急濟時?!盵2]792《奉賀陽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鄧國太夫人》說:“濟時瞻上將,錫號戴慈親?!盵2]748出川時的《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說:“介立實吾弟,濟時肯殺身?!盵2]908《上水遣懷》說:“古來經濟才,何事獨罕有?!盵2]958《湖南送敬十使君適廣陵》:“遭亂實漂泊,濟時曾琢磨?!盵2]985漂泊湖南時的《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近呈蘇渙侍御》說:“圣朝尚飛戰(zhàn)斗塵,濟世宜引英俊人?!币虼怂爸戮龍蛩锤豆?,早據(jù)要路思捐軀。”[2]994《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嘆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時略?!盵2]1006

        杜甫的經世思想主要來源于儒家。盡管詩人在《醉時歌》中說過“儒術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2]61的憤激話,《獨酌成詩》也感嘆“兵戈猶在眼,儒術豈謀身”[2]155,流落夔府以后對周孔的仁德、仁政更感到有些失望,但他的經世之方仍然以儒家的德治、仁政為根本,重視風化,如早年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盵2]24推崇行仁德而淳風俗,使皇帝成為堯舜那樣的賢明君主,天下大治。《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說:“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盵2]108語出王逸的《九思·守志》:“配稷契兮恢唐功,嗟英俊兮未為雙。”[31]稷即后稷,傳說他在舜時教人稼穡,為周人祖先,契則傳說為舜時掌管民治與治水的大臣,商人的祖先。稷與契都以功德蓋世,是后世稱頌的忠君愛民治世有大功的賢德之臣。杜甫以二人自許,足見其經世之志至大,與其價值取向在于儒家的仁義與仁政。其他如早年《偶題》中所謂“法自儒家有”[2]714,晚年還在《題衡山縣文宣王廟新學堂呈陸宰》中說:“周室宜中興,孔門未應棄。”[2]1026認為唐朝中興應該依靠儒家思想,尤其是仁政。具體而言,其經世方略有下列幾點:

        一是在強調仁德經世的同時,強調紀綱與法制。如《草堂》說:“義士皆痛憤,紀綱亂相逾。一國實三公,萬人欲為魚。唱和作威福,孰肯辨無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談笑行殺戮,濺血滿長衢。到今用鉞地,風雨聞號呼。鬼妾與鬼馬,色悲充爾娛。國家法令在,此又足驚吁?!盵2]515詩歌痛心綱紀混亂,一國三公,政出多門,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甚至肆行殺戮,完全無視國家法令。反之,他又主張廢除煩苛法令,如《述古三首》:“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2]454《秋日夔府詠懷》:“哀痛絲綸切,煩苛法令蠲?!盵2]803即便用刑也當用輕刑,如《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說:“吾聞聰明主,治國用輕刑?!盵2]796

        二是戰(zhàn)亂時經世之要在擁護國家的統(tǒng)一,堅決平定戰(zhàn)亂與叛亂。擁護統(tǒng)一,如《題桃樹》所謂“寡妻群盜非今日,天下車書正一家。”[2]517《黃河二首》說:“愿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薄堕L江二首》:“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盵2]527對周圍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他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如《奉送王信州岑北歸》:“九重思諫諍,八極念懷柔?!盵2]572反之,他又反對無原則的和親,如《警急》說:“和親知技拙,公主漫無歸。青海今誰得,西戎實飽飛?!盵2]768他堅決主張平定戰(zhàn)亂與叛亂,且為此不遺余力,如《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說:“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盵2]534將害民的貪官污吏與軍閥、叛軍比作蟊賊,要如同除雜草一樣鏟除干凈,如《除草》所謂“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2]554對爭權奪利割據(jù)地方的將帥,他主張毫不留情地殺頭,所謂“回首黎元病,爭權將帥誅”。[2]907主張先掃氛埃而后滅蚊蟲,老虎蒼蠅一起打,如《入衡州》所說:“氛埃期必掃,蚊蚋焉能當?”[2]1021

        三是在平定戰(zhàn)亂的同時,要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恢復民生。如《雷》:“請先偃甲兵,處分聽人主。萬邦但各業(yè),一物休盡取?!盵2]614關鍵是平定戰(zhàn)亂,恢復一統(tǒng),而后則當輕賦薄斂,恢復民生各業(yè),使百姓安居樂業(yè)?!断娼琊T裴二端公赴道州》:“上請減兵甲,下請安井田?!盵2]980戰(zhàn)亂平定之后既要裁軍,還要重視農業(yè)生產。此所謂“安井田”并不是要恢復周代以前的井田制,而是要合理分配與盡力耕種在戰(zhàn)爭中荒蕪的土地,如《蠶谷行》所說:“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盵2]1004在平定戰(zhàn)亂同時,還要平定冤獄,停止獄訟,薄斂輕賦,如《同元使君舂陵行》所說:“獄訟永衰息,豈唯偃甲兵!凄惻念誅求,薄斂近休明?!盵2]604

        四是倡導儉德、廉能,反對貪腐,提倡公平。如《寄題江外草堂》說:“古來賢達士,寧受外物牽?”[2]451認為古代真正的賢達之士都不能被外物所牽累,即不能過重物欲,而要廉潔奉公,撫民愛民。如《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說:“戰(zhàn)伐乾坤破,瘡痍府庫貧。眾僚宜潔白,萬役但平均?!盵2]463戰(zhàn)亂導致滿目瘡痍,府庫空虛,因此格外需要提倡廉潔與賦役公平。他在《夔府書懷四十四韻》譴責朝廷官員與割據(jù)者之惡政:“恐乖均賦斂,不似問瘡痍。”應該“即事須嘗膽,蒼生可察眉?!盵2]709即臥薪嘗膽,痛改前非,痛懲前失,深察民情,不然就不能改變亂局。為此他專門提倡儉德,《有感五首》之三說:“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盵2]494朝廷不能仗恃關塞城池的險固,而要天天思過,天天進步,少犯錯誤,厲行儉德,如此則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斗畛暄κ膳泄僖娰洝氛f:“文王日儉德,俊乂始盈庭?!盵2]796《提封》也說:“何如儉德臨,時征俊乂入?!盵2]828朝廷與皇帝大力推行儉德,以吸納人才,使之成為行政經世的人才隊伍。反之,則反對割剝、誅求、貪婪,如上引《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庶官務割剝,不暇憂反側。誅求何多門,賢者貴為德。”說這種貪官污吏一味割剝,多方多門誅求不已,如同蟊賊一樣,影響百姓生計的恢復與國家的安定,因此“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p>

        (三)袁枚的經世思想:

        袁枚詩文集中極少經世一類詞匯出現(xiàn),但他青少年時卻有強烈的經世之志,如《入翰林》說:“國恩豈是文章報,況復文章尚未工?!盵32]20報國恩就得經世,經世是根本,而文章則是末事,只不過歸隱之后迅速淡化。具體而言,他的經世思想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一是以儒家仁愛與仁政思想為主。他在《陶淵明有飲酒詩二十首余天性不飲故反之作不飲酒詩二十首》中說:“大道有周孔,奇兵出莊周。橫絕萬萬古,此外皆蚍蜉。”[32]343以儒家為主為重,認同儒家的仁政,而道家思想則不過是奇兵。又說:“德盛一家榮,政和萬民享。”[32]104將德盛與政和對舉,齊家與治國相連,認為二者相輔相成。但他又認為仁義雖然是經世之本,理論上高超,但卻難以實行,如《易水懷古》說:“仁義非不佳,急則治其標。”[32]14《讀論語有感》:“天下歸仁理自超,誰知此柄也難操?!盵32]1000他還認為儒家思想的精要在開物成務,因此比道家與道教更有作用與影響,于是他在《重修中和道院碑記》中說:“不知周孔之教,以開物成務為貴?!薄叭说澜虩o為,不知惟有為也而后可以無為。有為者,勇猛精進,所以成天下之務也;無為者,幽深玄妙,所以研天下之幾也。務之不成,幾之何有?”“夫但言清虛之守,而不言創(chuàng)造之功,此道法所以不振也?!盵32]1782

        二是向往管仲、蕭何一類經世立功的人物,甚至有從軍之念。他在《送張鷺洲御史巡臺灣》中說:“奇功有管蕭”,“人自愛班超。”[32]17后來回憶青少年時,他在《雜詩》中說:“幼年負奇氣,開口談兵書。擇官必將相,致身須唐虞。”[32]137在《秋夜雜詩》中也說:“仆也齒相擊,能讀十三篇。愿得丈二殳,為國銘燕然?!薄吧傩馍w世,于書靡不窺。上探皇王略,下慕管樂才。天文及陣法,一一窮根荄?!敝徊贿^后來“年歲日以增,志氣日以卑。靜觀天下事,非我所能為?!盵32]232因此他便樂世玩世,或者詩文自娛,或者為好色好味好錢財。

        三是對經世有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論述。他在《寄雅撫軍》中說:“古臣扶皇極,其道有兩宗。大者治本源,啟沃始君衷。赤水驅玄象,探珠出蛟宮。從此鼓萬化,一氣如春風。其次任經畫,禮樂兼兵農。一事受調停,一物多蘇融?;顕缥合?,救時如姚崇。”[32]102認為士人經世“扶皇極”“其道有兩宗”,一是本,一是標。本是行仁德與仁政,標是籌劃調停辦理好禮樂兵農等事務,如西漢政治家魏相、唐代姚崇一樣既活國,又救時。他在《偶然作》之六中重點闡述這個問題,說:“太上貴道德,其次務施報。惟其本此心,所以有忠孝。”以道德感化為上,其次是報答君恩以盡忠。又說:“圣人重躬行,不以道自拘。其治貴清平,科條簡且疏?!闭J為躬行示范很重要,且不要被所謂圣道所拘束,要點在追求“清平”,更不必拘束于儒家經典,所以他說:“瑣瑣角毛鄭,空空談程朱。求之日益嚴,失之日益迂。”[32]285他在《送方讱庵觀察》中說:“我知公經綸,十未施三五?!盵32]1041詩中贊美對方重視選拔經綸之才,備武平亂、直言敢諫、愛民教化等等,這些都是經世之要,且非常全面,而“十未施三五”則說明了經世之難。因為祖父與父親都長期做幕僚,他耳濡目染,且自翰林院散館之后做縣令數(shù)任,對經世為政,尤其是治理地方有深刻的理會與經驗,因此有治績,進而有“愛民心易治民難”[32]74之類的經驗之談,還寫出了不少表現(xiàn)民生疾苦與治理地方的詩歌,如《苦災行》、《苦瘡》、《捕蝗曲》、《征漕嘆》、《俗吏篇》、《水災行》、《捕蝗歌》、《南漕嘆》,就這些詩歌看來,至少在治理地方方面,比李白、杜甫高明,即便起張問陶來也不遜色多少。

        綜合而言,張問陶與李白、杜甫及袁枚都有很強的經世之志與經世思想,其中以張問陶、杜甫最為強烈,且貫徹始終,詩歌中直接出現(xiàn)經世等詞,張問陶達七十多處,杜甫達二十多處,李白有十多處,與袁枚則多為間接表現(xiàn)。四人本質上都是詩人文士,而不是政治家或者循良官員,其行政為主官的時間極短,因此對具體經世為官都體會不深,經世思想濃烈但具體方略方法不多,只有袁枚有“愛民心易治民難”的感慨。

        就經世理想而言,其基礎都是儒家思想,所謂“達則兼善天下”,不過李白道家思想較濃,因此想成為帝王師,如“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5]803然后欲效法張良、謝安而功成身退,杜甫儒家始終不衰,因此“竊比稷與契”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袁枚的世俗享樂思想很濃,因此其最高理想是“擇官必將相,致身須唐虞”,壯年看穿世道,悟透人生,因此追求美食美色與詩名,張問陶則儒家思想為主,道家思想為輔,且欲光大祖先,因此他既希望“公卿早致身”,后又斷然歸隱。前后相較,唐代的經世思想高而不切,清代則俗而可望,較為具體可行。高而不切的具體表現(xiàn)便是好談王霸大略。唐代,尤其是盛唐以后,庶族知識分子初登政治舞臺,英雄主義理想主義高揚,因此經世情懷強烈,即后世所謂唐人好談王霸大略,如《舊唐書·高適傳》謂:“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jié)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盵32]宋代以后則多談忠君愛民,循良為官,文人經世理想不過是為將相、公卿而已。清中期的張問陶與袁枚也如此,不過他們都有幾分狂氣,因此也注意軍事,甚至還談論王霸大略,與一般的循吏、詞臣頗不相同。

        張問陶與李白相較,相似者一在二人經世思想都很強烈,二在二人的佛道思想都較杜甫濃烈,都有入世經世與出世歸隱的矛盾,向往功成身退。差別較大者一在張問陶直接表現(xiàn)濟世較早且較多,而李白則較晚較少;二在張問陶主要受儒家思想影響,且一生為官,故其經世策略與方法較為具體,而李白則受趙蕤《長短經》的影響較大,且未正式為官行政,所以空談王霸之略較多,其唯一論政之文《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的見解實在不大高明,難以實施。因為自永嘉南渡以后,建都金陵的政權都不免衰弱而迅速垮臺。

        張問陶與杜甫相比較,近似之處一在二人的經世思想都很濃烈,而且始終不衰;二在二人經世思想的內涵相似,都以儒家仁德思想為主導,經世策略與方法也近似,比如在強調仁政的同時強調紀綱與法制,主張華夷之辨,擁護國家的統(tǒng)一,堅決主張平定戰(zhàn)亂與叛亂,倡導儉德、廉能,反對貪腐,提倡公平等等,簡言之,以儒家思想為主,又雜有一些法家、墨家、道家思想。差別較大者則一在張問陶的經世思想產生于少年時期,較杜甫更早,直接表達更多,而杜甫直接表達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之后的壯年時期,相對則較晚較少;二在張問陶的經世思想表達得雖然較早,也很強烈,但卻有起伏,且在四十八歲正當盛年時即斷然隱退,而杜甫則始終不衰;三在張問陶自翰林院散館之后至隱退始終為官,且曾巡視南城、知萊州,時間雖短,卻是治民為政的長官,因此其經世思想與策略方法較為具體,而杜甫四十四歲至五十三歲前后歲曾任功曹參軍、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都任職時間都極短,且不是主官,因此其經世策略與方法偏于宏觀空泛,盡管他在《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為閬州王使君進論巴蜀安危表》表現(xiàn)出不錯的經世才能。

        張問陶與袁枚相較,相似在二人都經世之志,相異處則甚多:一在張問陶的濟世思想表現(xiàn)得極早也極多,而袁枚則除在早年有過經世之志的近似表達之外,此后則幾乎閉口不談;二在張問陶一生經世不懈,而袁枚則在三十三歲時,即相當于他人初入仕途時就歸隱悠游,大半生享盡世俗之樂,這不僅在清代,即便在隋唐以后至清代的漫長歷史時期中也不多見;三在二人歸隱的目的不同,張問陶是經世難遂之時不得已憤而辭職,而袁枚則是在舉薦知州,由正七品越級提從五品不成之后辭職;四在張問陶的經世思想與策略方法以儒家思想為主,雜有一定的法家墨家道家思想,較為全面宏觀,又較為具體可行,而袁枚因受祖輩父輩為幕僚的影響,且為縣令數(shù)任多年,因而其經世策略與方法偏于系統(tǒng)具體的地方吏治與政務。

        [1]張問陶.船山詩草[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朱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朱德才,等.辛棄疾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6.

        [7]范曄.后漢書·嚴光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8]張廷玉.明史(卷二八六)[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9]正德武功縣志提要.//四庫總書目(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趙爾巽.清史稿·洪亮吉傳[M].上海:上海聯(lián)合書店(影印本),2014.

        [11]尚書·大禹謨[C].//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大戴禮記·王言[C].//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

        [14]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六韜·王翼[C].//四庫全書(文淵閣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6]沈約.宋書·孔顗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17]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C].//范曄.后漢書·黨錮傳·范滂.//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18]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分冊·苗民起義[C].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9]昭梿.嘯亭雜錄(卷四)·孝感之戰(zhàn)[M].光緒掃葉山房石印本.

        [20]班固.漢書·賈誼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1]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二)[C].四部叢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22]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3]蘇軾.蘇軾文集(卷五十八)[M].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24]鄭谷.贈富平李宰[C]//全唐詩(卷674).北京:中華書局,1960.

        [25]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魏征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7]昆岡,李鴻章,等.大清會典事例(第158卷).光緒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28]葛劍雄,等.簡明中國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9]周易·系辭下[C].//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79.

        [30]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31]洪興祖.楚辭補注(卷十七).四部備要本.

        [32]劉昫.舊唐書·高適傳[C].//百衲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周哲良

        I207.22

        A

        1672-2094(2016)04-0046-09

        2016-03-09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課題“李白張問陶儒家思想比較研究”中期成果之一。

        鄭家治(1953-),男,四川營山人,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古典詩學、古典詩歌及經學。

        猜你喜歡
        經世思想
        無為而自正:論王弼玄學思想的內在經世旨趣
        荊楚學刊(2025年1期)2025-02-26 00:00:00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道家“無為”概念的近代轉化
        中州學刊(2020年9期)2020-11-28 07:47:55
        龔自珍實學思想芻議
        決策探索(2020年18期)2020-09-15 16:32:26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曾國藩“以禮代理”的經世思想產生緣由
        贏未來(2018年12期)2018-12-13 10:32:00
        歷史與記憶
        白白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产精品露脸刺激91在线| 久久久国产视频久久久| 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ⅴ下载|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无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91国产自拍精品视频| 欧美人与动性xxxxx杂性|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a级午夜毛片| 综合久久青青草免费观看视频| 日本av亚洲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91免费播放日韩一区二天天综合福利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自拍|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5发布|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片|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国产在线观看黄|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又大又粗又爽的少妇免费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 国产三级黄色的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女人扒开屁股爽桶30分钟| 亚州无线国产2021|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蜜臀| 国产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女人性开放免费网站|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老色匹|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