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天
?
基于生命發(fā)展的課程再造
文/趙曉天
課改十多年來,從政府到學校都在探索“好課程”之路,課程被視為教育改革、學校改革的“良方”。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在“讓教育從生活開始與生命同行”辦學思想指導下,以生命哲學為基礎,自開辦伊始便確立了走“整體優(yōu)化”的課改路徑。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松小已經將外在“給定的課程”改造為“內生的課程”,建構起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體驗型課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完成了學校課程再造的深度變革,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量。
人的生命是以生物存在形式為基礎,受精神支配、社會化了的存在方式,它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種形態(tài),本質上是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人的生命只有不斷開琢自然生命的長度、構建社會生命的寬度、塑造精神生命的高度,才最終完成了他的人生及其“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整過程。所以從生命哲學的角度講,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什么樣的課程理想、什么樣的課程教學,決定著培養(yǎng)什么樣素質的人才。學校課程結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學生的素質結構,直接反映了這所學校的教育將培養(yǎng)出怎樣的人,體現了學校的教育追求。
因此,生命發(fā)展取向下的學校課程再造,應該是著眼于培養(yǎng)“完整的人”,致力于人的三重生命的和諧統(tǒng)一,讓教育點燃“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完整的人”并非與生俱來,教育的過程,就是“成全”生命的自我展示、自我生存、自我超越的過程。基于“生命”發(fā)展理念,學校應該確立自己的課程理念和課程目標,并在其指導下,勇敢探索學校課程再造的研究策略。
課程理想 松小的課程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精英”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能力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fā)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fā)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fā)展。
建設方略 第一,以整合重建課程結構,聚焦生命成長。整合的主要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首先,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分解細化明確,將其內容與地方及校本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將其課時進行重新分配,結合本地區(qū)優(yōu)勢和學校實際,采取長短課結合等形式,構建起學校的拓展型課程,再劃分為一手硬筆好字、一些文雅氣質、一種探究習慣、一門興趣愛好、一項健身技能。
其次,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及班隊活動整合為體驗型課程,再劃分為德育體驗活動及校園節(jié)文化,其中的德育體驗活動一至六年級分別是我與己、我與家、我與人、我與國、我與地、我與天等六大主題,指向“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去”。
最后,是落實音體美學科“1+X”專項教學。“X”指跑、跳、投、寫、畫、剪、唱、演、識譜等音體美基本技能,這個“1”指專項技能。通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松小找到了這個“1”。在音樂學科,“1”即葫蘆絲;在體育學科,“1”即毽球和跳繩;在美術學科,“1”即紙藝。“1”是抓手,松小通過把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1”整合進音體美課堂教學,帶動學生體育、藝術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學校編寫了《文武秀》(跳繩、毽球的教材)《紙藝》《葫蘆絲》等教材,運用增減、合并、替代等手段將這些技能學習整合到體音美課程教學中,各年級都有目標有課時,有進度安排,有評價標準。期末,按照評價標準對每個學生進行毽球、跳繩、紙藝、葫蘆絲檢測評價。
第二,以聯動重建課程教學,提升生命價值。聯動,即“聯合行動”之意,是指若干個相關聯的事物,一個運動或變化時,其他的也跟著運動或變化。
其一是課堂教學策略聯動,包含基礎型課程情知互動、拓展型課程技趣互促、體驗型課程道行互通。松小認為,傳統(tǒng)的知識課堂,過于體系化、技術化、課題化,與生命哲學的內涵及本質相背。在生命哲學的觀照下,他們對基礎型課程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提出開展“情知互動、和諧共生”的課程教學實踐研究。拓展型課程技趣互促,具體指拓展型課程教學中通過技能與興趣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達到技趣共進的效果。拓展型課程“五個一”,通過實施技趣互促策略,學生形成了一種能夠積極認識、探究和參與的心理傾向,培養(yǎng)了學生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進而獲得了提高知識技能的持久動力。同時,松小倡導體驗型課程“道行互通”,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松小在體驗型課程教學中,通過對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互通關系的研究,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的三個教學定位,一是內容注重項目意識,舉一反三;二是過程注重合作意識,同伴互助;三是評價注重生活意識,行勝于言。在課程教學實施中,提出“在教學內容上,要以生活為邏輯,以德育體驗活動為線索;在教學方式上,要重體驗感悟,輕文本上的學和教;在教學評價上,重延時評價,淡化適時評價”。
其二是課程實施策略“整體聯動”。例如松小的“一手硬筆好字”課程,它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每天15分鐘課堂寫字練習,它已經和語文學科的識字教學、各學科的日常作業(yè)書寫、期末試卷的書寫質量、學生課堂常規(guī)坐姿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提升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評價此項課程開展成效的依據。學校盡可能地抓住課程的每一個教育關聯點,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效的“課程生態(tài)圈”,實現省時、高效、深入的教育效果。
三位一體 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及體驗型課程等三類課程構成“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基礎型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體驗型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人的生命只有不斷開琢自然生命的長度、構建社會生命的寬度、塑造精神生命的高度,才最終完成了他的人生及其“人之所以為人”的完整過程。
基礎型課程的情知互動與塑造精神生命 基礎型課程就是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主要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課程;松小的基礎型課程強調“情知互動”,具體指基礎型課程教學過程中人與人的互動和情與知的互動。其價值取向側重于精神生命的塑造。松小認為,在當下科學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嚴重缺失的傾向急需撥亂反正,即需要加強對精神生命的關注。
拓展型課程的技趣互促與開琢自然生命 拓展型課程“五個一”,側重自然生命的開琢,指向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必備素質。松小認為,教育作生命的活動,離開了生活的土壤,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拓展型課程“五個一”強調技趣互促,重視學生生命潛能、淡化學校功利色彩,反對為特色而特色,從而使學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價值。
體驗型課程的道行互通與構建社會生命 體驗型課程包括德育體驗活動及校園節(jié)文化,關注社會生命的構建。體驗型課程強調“道行互通”,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旨在讓教育“接地氣”,改變“高大上”的現狀。松小認為,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教材的呈現形式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現行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其很多單元教學內容的編排體例都是按照知識邏輯進行的,過于“國際化”“理想化”“城市化”,導致在教學中難以貫徹“生活育德”的宗旨。松小期望通過體驗型課程的實施,能讓學生體驗感悟生活角色、權利義務、社會關系,并在生活中踐行孝順、慈愛、善良,友愛、盡力、傾心;服務、友善、融洽。
學校作為自主、自律、自為的文化主體,必須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發(fā)展、學校的發(fā)展,讀懂課程改革的變革性實踐,注重內涵發(fā)展的策略,設計個性化課程結構與構建生成性課程體系,形成豐富多彩的課程形態(tài),從而最終使學校獲得健康快速發(fā)展的內在力量。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