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不說,你也應該明白?!薄杏咽遣皇钦娴膼畚??
S的男友在國外留學,兩人能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一次男友回國休假一周,本來,對于可以有一周的時間在一起兩人都很高興,但是在這一周中,兩人卻多次發(fā)生沖突,而沖突的原因都很類似。比如男友會邀請S每天到家里和父母一起吃午飯,吃過午飯兩人在家里聊聊天、看看電影。S覺得在男友家有些不自在,也不能有太過于親密的舉動,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僅僅是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S這樣的愿望本身很好,但是她從始至終也沒有和男友表達過自己的這種想法和愿望,一開始她還是默默地期待男友可以和她有共同的想法和做法,到后來的幾天,男友依然按照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安排他們的約會,S終于忍不住爆發(fā)了憤怒。男友很驚訝,表示如果她早點說出她的想法,他是愿意按照她喜歡的方式去安排的,但S委屈地說“如果你真的愛我,關心我,你就應該知道我喜歡怎樣!”
類似的事情在兩個人相處的一周中發(fā)生得非常頻繁。在男友將要離開的那天,S希望兩個人可以去酒店開個房間享受一下私密的二人世界,但是那天男友安排的行程是兩人一起去看畫展,當男友征求S的意見時,S并沒有說出自己想要去酒店,她感覺很不舒服、失望,也很著急,因為眼看時間沒剩多少了,男友晚上就要乘飛機離開了。當他們已經(jīng)到了畫展門外,S又一次爆發(fā)了強烈的憤怒。男友這時也表示,可以現(xiàn)在去酒店,也可以待好幾個小時,但這時S的內心充滿了委屈和憤怒,不管男友怎么哄她勸她,都無法平復她的情緒……在咨詢中,她反復問我,男友到底是不是真的愛她,如果愛她,怎么會不知道她的想法,怎么會不想要和她單獨待在一起,怎么會不想要和她有親密的接觸呢……
案例分析:
在S的內心似乎并不清晰,她和男友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不同的想法,即使是彼此相愛,也是需要去溝通交流的。S的潛意識似乎是期待她什么都不用說,男友就全都懂,男友就像她肚里的蛔蟲一樣,可以敏銳、準確地感知到她的所有需要,并自動滿足她。一旦男友沒能滿足她期待的、卻未曾表達出的愿望,她便會感覺到憤怒和委屈,懷疑男友是否真的愛她。
就我的臨床經(jīng)驗來說,像S這樣的情況并不少,不一定是表現(xiàn)在戀愛中,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會看到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在工作中會碰到這樣的一種領導,TA不會把自己的要求告訴下屬,但是當下屬提交的工作結果有一點不符合TA的期待時,TA便會大發(fā)雷霆,TA覺得下屬要完全了解TA的要求,即使TA不說,下屬也應該很清楚地知道,并可以一絲不差地做到。
這種“不用我說,你也應該懂”的潛意識信念,與幼兒期的“主觀全能感”有關。根據(jù)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假設,從懷孕的最后三四個月到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月中,媽媽會暫時懸置自身的需要、自身的感受、自身的舒適,將所有注意力和心力都集中在幼兒的身上,去最大化地滿足幼兒的需要,這被稱為“原初母性專注”。溫尼科特認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是可以敏感地感知到幼兒的需要,并且給其帶來滿足的。當幼兒餓了,媽媽會來喂奶;當幼兒冷了,媽媽會帶來溫暖;當幼兒難受了,媽媽會帶來安撫。在一個理想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中,媽媽對于幼兒來說,是個全知全能的人,可以滿足幼兒的一切需要。這時候的幼兒還沒有分化出與外界清晰的邊界,無法區(qū)分自己與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在幼兒的內心世界里,不會覺得是媽媽的喂養(yǎng)驅散了饑餓和寒冷,降低了不適,而是覺得是自己的想法帶來了一切?!拔乙火I,就有奶喝,饑餓就不見了,是我趕走了饑餓”。幼兒在此體驗著一種無所不能的“主觀全能感”,即,TA的愿望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
“原初母性專注”是種短暫的瘋狂狀態(tài),媽媽逐漸會脫離這種狀態(tài),開始越來越關注自身,這時,幼兒所獲得的即時的、剛剛好的滿足的機會逐漸減小,欲望與滿足之間的差距逐漸加大,幼兒感到痛苦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并不是自己的愿望創(chuàng)造了世界,把世界帶給自己的不是內心的愿望,而是母親的反應,自己的愿望并非無所不能。
“我不說你就應該懂”的信念是幼兒期的主觀全能感的表現(xiàn)或殘余,覺得自己的愿望不用說,不用表達,對方就會懂,并且來滿足自己,這時也是無意識地把對方當作了幼兒期全知全能的母親。為什么幼兒期的表現(xiàn)和殘余會延續(xù)到成年期呢?一般來說,在幼兒期應該體驗主觀全能感時未被滿足,比如不夠敏感的媽媽很可能不能感知到幼兒的需要,也就不能去及時地滿足幼兒,或者抑郁的媽媽被自身的情緒所困,面對孩子的需要無能為力,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在主觀全能感階段無法得到滿足,這部分的感受是缺失的,也就會在以后的成長中繼續(xù)去尋求滿足。
我喜歡將 “我不說你就該懂”看作是一種“懂我”的情結。很多人在找男女朋友的時候都會說“要找一個懂我的人” “最重要的是對方要能懂我”。其實對“懂”的渴望與呼喚,正是源于不曾被“懂”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