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敦煌
張大千先生藝術歷程中有兩次重要的變法。早年他研究明清寫意,得石濤真諦,幾可亂真,敦煌之行后則直追隋唐,師承古法,成就了畫風的第一次轉(zhuǎn)變。
時至近代,中國畫六朝隋唐之正脈除文獻、畫論外,真跡罕覿。古文多意,如何理解六法真諦成為每一尊重傳統(tǒng)的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問題。畫院制很早出現(xiàn),宋以前的繪畫群體無非院體畫家和民間畫工。畫史雖載唐王維開創(chuàng)水墨之風,但尚處自發(fā)狀態(tài),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文人畫還未出現(xiàn),繪畫主流當以絹本重彩設色和工整積墨為主,作品原跡除卷軸之外,便是廟堂寺觀的壁畫。敦煌遠在戈壁,為畫師所繪,因宗教庇佑而避開俗世的天災人禍,失傳已久的六朝隋唐繪畫精華得以傳至今日。張大干先生比其他人更加了解敦煌藝術的意義,才不辭勞苦研習摹寫敦煌壁畫,傳習往古文脈,也成就了自己的“鐵畫銀勾”與“金碧丹青”。
廟堂復古
中國畫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如石濤、八大等畫家,已將作為個性表現(xiàn)之載體的筆墨功能推至巔峰,如何再走下去,成為無數(shù)藝術家的困惑。維新變法到五四運動階段,質(zhì)疑古法、西學東漸是時代主流,此時大干先生投身敦煌,以精進勇力摒棄文人墨戲、復興廟堂繪畫,實屬大智大勇。
敦煌壁畫宏大精致,大干先生力圖在研究中找同古代中國畫的色彩傳統(tǒng)。唐代以前水墨畫尚未興起,中國畫以丹青勾勒敷彩為主,沒骨法也早已有之,而敦煌壁畫中對顏色的運用可謂傳統(tǒng)色彩學的典范。其所涉及的顏料原材包括次寶石、天然礦物、植物、金屬、人造合成物等,主要有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石黃、朱瞟等30多種。唐代之前用色較純,唐代多用混色、間色,視覺效果更加豐富。大干先生早年留學日本學習染織,故對色彩極其敏感,他通過研究吸收敦煌的色彩運用規(guī)律,逐漸形成了自己用色的“莊嚴法相”。
敦煌壁畫體量巨大,整幅臨摹困難重重,但張大干先生還是與幾位富有唐卡繪制經(jīng)驗的青海喇嘛共同完成了《西方凈土變》、《張議潮統(tǒng)領出行圖》、《觀無量壽經(jīng)變》和《千手千眼觀音》四幅巨型壁畫的臨摹。這四幅畫的原作都是敦煌壁畫中的頂尖代表,尤其是《張議潮統(tǒng)領出行圖》,高108厘米,長855厘米,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張大干先生曾高度贊譽此作:“唐自武德之后,畫派或起,風規(guī)粲然,逮及開元,將百年間浸浸乎,其入于無極矣。大中以降,風雅頓歇,筆滿意無,神荒氣率,盛衰變易,凄其忽諸,間有清才,稍進情采。外腴而中疏,文高而質(zhì)虛,則又比之童蒙芳草,鴻在巨制,藐爾難任矣。惟此窟張議潮夫婦出行圖,及涅磐上聲聞菩薩,及各國王子,沈煉敦厚,猶有盛唐余風?!笨上н@四件巨幅臨品現(xiàn)已失傳。
敦煌遺產(chǎn)
張大千先生在《談敦煌壁畫》一文中曾分十個方面談敦煌藝術對中國畫壇的影響:
一是佛像、人像畫的抬頭;
二是線條的被重視;
三是勾勒方法的復古;
四是使畫壇的小巧作風變?yōu)閭ゴ螅?/p>
五是把畫壇的茍簡之風變得精密;
六是對畫佛與菩薩像有了精確的認識;
七是女人都變?yōu)榻∶溃?/p>
八是有關史實的畫走向?qū)憣嵉穆飞先チ耍?/p>
九是寫佛畫卻要超現(xiàn)實來適合本國人的口味了;
十是西洋畫不足以駭?shù)刮覈媺恕?/p>
薪火相傳
繼張大千先生之后,對敦煌藝術做出重要研究與發(fā)揚的還有兩人必須提到,就是謝稚柳先生與何海霞先生。
謝稚柳先生是當代書畫大家、書畫鑒定家,也是張大千先生的摯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謝先生擔任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時,受張先生之邀,毅然辭去教職,同往敦煌考察。在一年多時間里,他邊臨摹邊花大量時間進行研究考證,后撰寫了《敦煌藝術敘錄》一書,被視為敦煌學研究的開山之作。其山水畫創(chuàng)作也以重彩為主,品格高華。何海霞先生1935年拜張大干為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和石魯、趙望云等共同開創(chuàng)了在近現(xiàn)代繪畫史上最具影響力、也是最具地域特色的“長安畫派”。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何海霞集傳統(tǒng)山水與張大干繪畫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的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造出大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其面貌輝煌燦爛又不失中國藝術精神,而其深處不乏敦煌藝術的影響。
敦煌壁畫隱于戈壁千年,其所展現(xiàn)的宏大規(guī)模,是中華民族性格中陽剛正氣一面的反映。在文人畫的傳統(tǒng)之外,我們通過張大千先生的身體力行,才得以看到民族繪畫中廟堂文化的延續(xù),那是黃鐘大呂,是可以與西方藝術等量齊觀的藝術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