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個筆墨揮灑的線條藝術,它仿佛世代吟誦的美妙樂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滲透到我的骨髓中。成為我永生永世的夢想與追求。
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正式把中國書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此為標志,中國書法邁上了“輸出”全球之路。漢字在漢代完成字體演進的全過程后,審美也步入成熟的自覺期,“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態(tài)”,這些不同歷史階段的審美訴求,是“書法”圍繞“中庸”這一中華民族核心審美觀,所作的或右或左、或激進或保守的審美領域的拓展。
近年來,我先后用篆書創(chuàng)作完成了《四書·王友誼大篆寫本》《說文解字敘·王友誼篆書寫本》《道德經·王友誼大篆寫本》等傳統(tǒng)經典的篆書寫本。
用篆書書寫四書,是我多年的夢想。開始只是一個音符,漸漸地,有了舒緩的節(jié)奏,再后來便形成了鏗鏘的樂章……甲申年,在因病住進醫(yī)院的時日里,我目睹了一些病友,或年齡長我者,或年齡小我者,帶著對未來的憧憬離開了人世。面對鮮活生命的遠逝,我曾陷入深深的苦惱。但是死者長已矣,還是珍愛生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用篆書書寫四書,這個曾經的愿望便成為我痛定思痛后的不容改易的答案。于是我開始查閱各類古文字書籍,與多種版本的四書、四書集注等。經過大量的前期準備后,丁亥年中秋過后,我開始自信地動起筆來。至庚寅暮春之初,書篆完畢,屈指算來,已是寒暑三易。
這期間,無論春去春回,無論天南地北,筆墨紙硯總不離左右,篆書四書的筆法樣式,總在我魂牽夢繞之中尋尋覓覓。有時夜半醒來,萬籟俱寂,靜對明月古書,佳興勃發(fā),便潛心于墨海,享受創(chuàng)作的快樂,每不知東方之暨白。
這期間,病痛一直折磨著我贏弱的身軀,有時天旋地轉,不得不輟筆臥床。唯心有所系,待身體稍有好轉,便又投入創(chuàng)作。
這期間,基本上謝絕了各種筆會與宴請,中斷了與書界友人的溝通,獨處一隅,心無旁鶩,甘于寂寞,全情投入,用毛筆與古人對話,向先賢求教,優(yōu)哉!游哉。
這期間,寫廢的手稿不計其數(shù),它們理解我的內心——崇敬先賢,尊重讀者——故它們默默地看著我,發(fā)出無聲的嘆惋……
庚寅年三月初九,用三載之時,終于將《四書》以風格有別的篆書抄錄在三十六本冊頁之上。當寫完最后一筆時,身心倍感輕松,如釋重負。
我以花甲之年傾心竭力完成《四書》大篆寫本是出于以下考慮:
首先,《四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稱為“經典”是指蘊含了關乎天地人倫的常道常理,教化人生的常則常行?!墩撜Z》為孔子弟子所記先師廣告,不僅喻示了夫子的偉大品格,而且教給后人為政,治學與做人的道理。像“立于禮”“恕”“已之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則立人”“已欲達則達人”等。其微言大義為千秋萬代受用不盡的。又如《孟子》說“仁”兼說“義”,辨析“義”“利”“性善”,論及“養(yǎng)浩然氣”,“至大至剛”“配義與道”等,都是人生修養(yǎng)最高境界的哲理。再如《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均為初學者入得的門經,是垂世立教的大典,尤其要求治國理政者務必以身作則,好惡與民同,物質生產不要違天時;不與民爭利等,都具有進步意義。《中庸》篇意在宣揚中庸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倡導的以天地和、人人和、身心和為核心的理念,已成為我們建立和諧社會的思想武器。這些經典經歷了歷史風雨的激蕩與洗滌,更加熠熠生輝,在無限的時空當中將充分展現(xiàn)其永恒的價值。故以篆書而記之,為光大古代先賢之思想,略盡綿薄之力。
其次是在篆錄四書的實踐中,增加自身修養(yǎng)。誠如梁啟超先生所說:“《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勢力亦與相將。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yǎng)?!毕鄬Α罢撜Z”“孟子”答問形式的先賢語錄,“大學”“中庸”則以綜論的形式,闡述了上古以來中華傳統(tǒng)的核心理念。這些歷久彌新的哲學思想,其普世價值應成為我們的人生指南。
其三是為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篆書《四書》。四書成書于戰(zhàn)國,最遲不過漢初,當初的簡帛抄本,應為其時通行的古文或篆書。近年出土了大批戰(zhàn)國秦漢竹書,但迄今未見有四書遺簡面世。晚清吳大激曾以大篆手書《論語》,民國李準以大篆抄錄了《大學》《中庸》。但是,一部完整的四書篆書寫本仍然付之缺如。今以我多年孜孜以求的書藝修為,利用不斷富積的古文字資料,創(chuàng)作一部全新的四書大篆寫本,借以回饋先賢,留贈后彥,乃是我輩肩負的責任,也是錄寫本書的初衷。
用大篆錄寫《四書》,是一項大規(guī)模的工程。一些相關問題事先謀劃并成竹在胸是必須的:一,《四書》版本的遴選;二,《四書》用字在現(xiàn)存大篆資料未見文字的借用;三,《四書》各篇書法風格的統(tǒng)一與區(qū)分。
我是一個視書法為生命的人,但就學養(yǎng)而言,我確實涉識未廣。幾十年間,我的工夫主要是在書論與書法實踐,有關經典文籍,雖曾用心研讀,卻未曾關注到版本的優(yōu)劣。出于自學《四書》的需要,我便從新近出版的《白話本》《全譯本》入手,而出于篆錄四書的考慮,又研讀了清人吳大激篆書《論語》與民國李準大篆《中庸》《大學》。但最終沒能采用中華書局版《四書》作為書寫底本。為彌補這個缺憾,我采納朋友建議,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刊出的皇家讀本張居正講評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為終校的第一版本。
留存至今的先秦大篆,漢代又稱“籀文”,主要是指西周,春秋至戰(zhàn)國初年的鐘鼎文字與少量秦人石刻文字,見于《說文》一書所存的籀文,字量很少。用大篆書寫《四書》,現(xiàn)有大篆資料篆字不足是主要障礙。必須下大力氣,費很多心思,力爭做到合理借字用字。業(yè)師歐陽中石曾多次叮嚀在用字上“不可出硬傷”,就是就這個問題對我的鞭策,面對這種現(xiàn)實,我只能在資料上做足工夫。廣泛置備上自商周甲骨文字,鐘鼎文字,下至戰(zhàn)國秦漢的陶石文字,古璽泉貨文字,簡牘縑帛文字等出土資料以及基于這些資料編纂的字典、字匯、詞典、詁林等,用心學習研讀,務在辨明字形結構,篆法,筆法并力求爛熟于心,然后再提筆抄錄。在用字借字方面,我秉持下述幾條原則:
一,以兩周鐘鼎,秦人石鼓已有文字及篆法、筆法為首選;二,大篆資料不足則上覓商周甲骨,下取戰(zhàn)國古文而以大篆筆意成之;三,以上兩項資料仍然缺少的文字可采其時已經通行的假借之法;或以《說文》小篆進行偏旁部首移位,變其結構和筆法,使其轉換成與大篆風格相統(tǒng)一的篆字。四,《說文》亦無或少量無假借字可用者再采用偏旁部首配置造字的方法,作為不得已而為之的補充手法;五,同字異體一字多形者可用以變換行款章法。
吳大澂(cheng),李準以篆書錄寫《論語》《中庸》《大學》,至今已百年上下,今天我們得以傳習的大篆資料,已遠比吳、李所見豐富許多。以筆者二十余載的篆書實踐與感悟,自信可以兼采商周以求各家之長,運用到《四書》的錄寫之中,并在篆法,筆法,章法與風格取向諸方面予以區(qū)別,擬用四種風格不同的面貌奉獻給讀者。
我奉獻給讀者的四書,《論語》的篆法借鑒晚清吳大激《篆書論語》,風格汲取《毛公鼎》的沉雄,《散氏盤》的恣肆,《頌鼎》的樸茂,吳昌碩《石鼓文》的蒼潤加以提煉、整理,使其有機地融合為一體,給讀者以氣象樸茂雄渾、韻致自然流暢的審美格局。
《大學》的篆法參照李準篆書《大學》,風格則參以春秋戰(zhàn)國時《楚王壘肯施鼎》銘文及秦漢簡牘筆意成之,以求疏放、自然、清逸、散淡,不激不厲的中和之美。
《中庸》的篆法亦參照李準篆書《中庸》。筆法圓厚道勁;體勢沉靜古拙一氣貫之;章法則與其它三書有別,源于商《小子feng卣》《小臣俞尊》《葡亞角銘》等銘文有行無列重心貫穿式章法?!爸匦呢灤奔词巧献峙c下字銜接時,以重心為準繩,將每行字貫穿在一個中心線上,字與字之間形成一種承上啟下的銜接鏈,這種章法給人以勻稱規(guī)整、平和簡靜的視覺效果。這種章法商代銘文之中多有出現(xiàn),而且均無生硬板滯、不和諧不統(tǒng)一的感受,可見商代書家的藝術天賦已達至臻至妙之境。
《孟子》,取西周《二式興鐘》《許子妝笛蓋》,春秋《王孫遺者鐘》等銘文簡靜靈和、蕭散超逸的氣象為創(chuàng)作法源。這類篆書的風格,即如清人王澍《竹云題跋》所說的篆書三要:“一曰圓,二曰瘦,三曰參差。圓乃勁,瘦乃腴,參差乃整齊”。故泱泱近四萬言的大篆《孟子》,其總體風格不失空靈清逸、樸素淡雅的審美意味即得益于此。
儒家精神,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多年來,我對國學經典寵愛有加,尤以《四書》為最。其千古永垂的至理名言,若《論語》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吨杏埂返摹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我為人處世努力餞行的指南。沐浴先賢的思想,承受先賢的恩澤,使靈性受到陶冶,心智得到啟迪。
“書,心畫也?!边@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揚雄在《法言·問神》中提出的經典論斷。這一論斷使書法成為了人們更樂于接受的一門藝術,為書法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三國時期,魏國的書法家鐘繇曾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彼褧醋鍪侨藗儗徝狼楦械囊环N流露。同時,書法藝術又是人們道德情操的一種展現(xiàn)。書法藝術不同于人們用來交際的一般文字工具,它是一種意象的表情藝術。書法藝術以書法家及書法愛好者的抒情達意為特征,滲透著人們豐富的情感,包含著人們不同的觀念。書法藝術不但是書者人文靈性的表現(xiàn),更是書者人生情感的真實軌跡。一幅隸書中堂“寧靜致遠,淡泊明心”,既可供賞玩,又是對人處世之道的警醒;一卷魏碑橫幅“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是敦厚君子的座右銘,更是感化人們、培養(yǎng)人們高尚情操的警世錄。魯迅寫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質樸無華,剛柔相濟。我們在欣賞它的同時,會受到魯迅精神的感染,使自己的道德情操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
理能服人,情能感人,書能鼓人。書法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寄以抒縱橫之志,托以散郁結之懷”,是情感的神經因受到觸動而產生的藝術的共鳴?;厥讛?shù)十年來的硯邊生涯,我深深感觸到,正是眾多的師友同道們的支持和勉勵,時刻予我以慰藉心靈的溫暖和感動,更是我進取的動力之源: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又不由自主地引我進入到一種高尚的美的境界,給我以精神的振奮和性情的愉悅。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如通神。我雖年過花甲,但在在書法藝術的追求中,我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