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魚在宋莊。
如此簡單的開頭,是因為無法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去介紹陳魚。是藝術家?詩人?文藝青年?……有太多的稱謂可以集合在她身上。陳魚在宋莊,我未曾想到她自己建起了一座花園,比我見過的任何一處花園都要美,橘紅色的磚墻,很現(xiàn)代的建筑結構卻不影響溫馨舒適的氣氛,滿院落的鮮花,招著蜂引著蝶。從進門的那一刻起,就恍然入夢再也忘不了了。
之前偶然拜讀到她的詩,說美的像一場夢吧,但又比夢境更加真實。那時候的喜好大概和陳魚的詩作一樣單純,喜歡美好、夢幻的事物,但我不知道的是,那時的陳魚對于生活的苦澀是有諸多掙扎的。
2005年之前,陳魚總在畫一些灰暗的,陰沉的東西,用她的話說當時的畫作就像當時的生活一樣壓抑、艱苦,那種境遇之下也不愿與人交流,生活很自閉,只能通過繪畫或寫作來疏導自己的情緒。但是灰暗的畫面中也永遠有一點亮光,也許那是對現(xiàn)實生活留有的最后一點期望吧。
2005年之后,陳魚到宋莊來,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開始與身邊的人交流?!芭c人交流總能給我力量,心情和生活都漸漸變得美好,畫作也就明亮起來”陳魚說。
起初看到陳魚的畫兒只是在畫冊和網(wǎng)上,只覺顏色絢爛,畫面自由,很有當代藝術的感覺。見到原作是在陳魚的畫室里,畫作尺寸各異,最大的直到畫室二樓的扶手處,有整面墻那么寬,畫面多由鮮艷明快的顏色和抽象的形體構成。記憶最深刻的,是用漆和顏料調和的半透明材質所作的布上作品,輪廓線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毫無刻意之處,一切都很自然,好似墨汁滴入清水層層暈染開來的樣子。
陳魚總和我說她覺得畫面還是有些空,我卻不以為然,細節(jié)是不同顏色的交織扭曲,大的塊面是更具象一些的色彩,畫面的形勢難以掌控,在完成基本的布面創(chuàng)作后,最終的“成像”步驟還需要看自然的變化,具體來說是漆調成的顏料和凝膠流動的干濕變化,流動的方向按照規(guī)律和走勢應該會往畫面的中間集中,因為中間是沒有支撐的,會形成一個凹形,所以這個系列大部分的作品中間都會有很光亮的一片,視覺上像一汪水,又或是玻璃,看似是很偶然的一個產(chǎn)物,但我相信這也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只不過藝術家們把這一步驟交給了自然,就好像腌制食物一樣,錦上添花的步驟最終交給了時間去發(fā)酵。
其實是能引起觀者很多聯(lián)想的。畢竟好的藝術作品需要的只是燈光和人們的注視。大膽的嘗試和研究材質的特性是陳魚能夠在繪畫中找到自我的原因之一,她并不擔心這個題材的創(chuàng)作會走到盡頭,聊到作品時的她更像一個玩積木的孩子,對一項事物的喜好很濃厚很鐘情,她認為膠和漆在畫面上的可塑性很強,光材質而言就有成千上萬的變數(shù),更別說抽象的畫作。她讓我看過她早期的一些作品,有歐洲印象派大師們的風采,是更為具象的畫作,那是她二十多歲時的作品了。當時還是學生,世界、周遭也沒有網(wǎng)絡,受到八五美術思潮的沖擊,學生們知道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藝術的想法和態(tài)度,因為存在主義,才讓自己從原有的價值體系中脫離出來,恍然大悟于外面世界人們的想法。
除了詩集《曬夢場》的同名畫作系列之外,陳魚還在嘗試小幅肖像繪畫。陳魚的畫作尺寸反差很大,要么就是高及二層樓的巨作,要么就是與中學生英語課本尺寸相近的小畫兒。小幅肖像畫用的也是半透明的材質,但是畫風介于抽象和寫實之間,人物色彩以大部分的灰色加之一抹較鮮亮的顏色為基調,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看上去神情都有些淡漠,很像夢里才會出現(xiàn)的人物。
如果你沒見過陳魚本人卻先看了她的作品,你會覺得這是一個能屈能伸的,有哭有笑的北方漢子,但實際上陳魚是一個很安靜的,很小巧細膩的,懂藝術,會生活的女子,她的作品風格多變,無論是繪畫語言還是寫作語言都很有自己的性格,有明快通達的也有陰郁晦澀的,但都是夢境與現(xiàn)實世界交融的寫照。
再回去翻閱她的詩集,一句頗有感觸的話“那里非常美,但我平平淡淡地就離開了,幾乎沒什么感想,中間也沒有一點足夠的過渡,你以及那一片美色就一點形跡都沒有了?!边@就是我們的夢境,入夢時以為自己置身于一個不合常理的,極其浪漫的世界,無論是美夢還是夢魘,最后都會像繚繞的煙一樣散去,就好像一切從沒發(fā)生過。
也許這是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的,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將自己的夢作為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真實表達。也許只有這樣的一個陳魚,在現(xiàn)實中與眾人分享著夢境里的快樂與憂愁。離開陳魚的花園時,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問她,因為在她的作品中讀到的情緒遠不止于此,也許以后還有機會再見吧。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開始記錄自己的夢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