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制作出品質更為優(yōu)異的紅茶,實驗將搖青工藝加入到傳統(tǒng)紅茶制作工藝中。結果表明: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香氣花果香較濃且香氣較持久、湯色橙黃明亮、滋味濃醇,甘甜,品質較為優(yōu)異。生化成分測定結果,茶多酚含量均明顯大于對照;咖啡堿含量雖為1-2-5 min>CK>4-7-9 min>2-5-7 min>3-6-8 min,但實驗過程中整體變化量不大;氨基酸含量為1-2-5 min>3-6-8 min>4-7-9 min>2-5-7 min>CK;水浸出物含量為處理1-2-5 min>3-6-8 min>4-7-9 min>2-5-7 min>CK。通過感官與生化成分的綜合分析,認為搖青處理為1-2-5 min工藝參數(shù)制得的紅茶品質較為優(yōu)異。
關鍵詞 紅茶;搖青;品質
中圖分類號:S571.1;TS20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0-085-04
知網(wǎng)出版網(wǎng)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422.1536.014.html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4-22 15:36:49
紅茶起源于中國,據(jù)許多學者搜集資料和考證,世界紅茶生產(chǎn)最早開始于16世紀中期,并盛產(chǎn)于福建省武夷山[1]。紅茶屬發(fā)酵茶類,以適宜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jīng)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紅茶分為工夫紅茶、小種紅茶和紅碎茶[2],其制法基本大同小異。
目前,世界紅茶產(chǎn)量、貿易量在各類茶葉中均居首位,并且深受消費者青睞[3]。隨著我國茶產(chǎn)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優(yōu)質茶葉的開發(fā)越來越受到茶產(chǎn)業(yè)內部的廣泛重視[4]。傳統(tǒng)工藝所制的紅茶香氣以甜香為主,花果香不明顯,已經(jīng)不能滿足廣大消費人群[5],因此需要在傳統(tǒng)工藝上加入新的制茶工藝來制造出更能受到消費者喜愛的茶葉。梁明志以新工藝流程:控制鮮葉嫩度、控制萎凋、快速揉切、控制發(fā)酵、毛火初烘、攤涼、足火烘干,以云南大葉種為原料,加工的紅碎茶茶黃素含量高達1.2%以上[6];高俊根據(jù)名優(yōu)綠茶的“做形”工藝,在傳統(tǒng)工藝基礎上提出了幾種不同外形優(yōu)質紅茶的加工工藝方法,以解決紅茶產(chǎn)品外形單調的問題[7];鄔齡盛通過分析傳統(tǒng)優(yōu)質紅茶的品質特征與工藝,結合金觀音的工藝研究,提出萎凋偏重,發(fā)酵趨輕,烘焙加強的新加工技術[8]。張靜研究了搖青工藝在工夫紅茶制作工藝中的應用,實驗證明:搖青工藝紅茶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甜爽濃厚、香高持久,帶蘭花香、葉底紅勻明亮,具有獨特的品質風味,且內含成分中氨基酸與茶黃素、茶紅素的含量較高,其中又以中度搖青處理的品質最佳[9]。孫威江在八仙紅茶萎凋階段以曬青減重程度、搖青轉數(shù)、搖青次數(shù)為因素,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表明適度曬青和搖青處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八仙紅茶的品質[10]。馬亞平在紅茶加工的萎凋階段,引入曬青與做青工藝,制成的紅茶花香品質更加突出[11]。這些創(chuàng)新工藝的開發(fā),使得紅茶品質得到較高的提升,同時也開拓了紅茶市場,使得紅茶能夠得到更多消費者的接受與喜愛。
本次試驗是要將不同方式的搖青處理加入到紅茶的制作工藝中?!白咚笔菗u青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走水” 的進行,除了要求葉子要處于運動狀態(tài),還要求梗葉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葉肉細胞的生理機能(親水能力),也就是茶農所說的“保青”。相反,若過早喪失葉肉細胞的生理活性,就叫“死青”,“死青”就制不出好茶來,因“死青”的茶葉無法進行“走水”,葉子在搖青過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補充,葉子失水過多,制得的成茶外形干枯、內質香味較低淡。烏龍茶與紅茶都需要進行萎凋過程,但其又有區(qū)別。紅茶萎凋不僅失水程度大,而且萎凋、揉捻、發(fā)酵工序分開進行,而烏龍茶的萎凋和發(fā)酵工序不分開,兩者相互配合進行。因此,我們通過查閱資料并通過預實驗,設定出4個不同的搖青處理。希望通過研究,能更好地將搖青工藝應用到紅茶的制作中,給紅茶的實際生產(chǎn)添加一些技術活力。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材料采自于四川省名山茶樹良種場的紅茶,采夏季七八月一芽一二葉。
1.2試劑
以下試劑均為分析純(AR):十二水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鉀、水合茚三酮、氯化亞錫、谷氨酸、福林酚、碳酸鈉,碳酸氫鈉、堿式乙酸鉛、硫酸、鹽酸、乙酸乙酯、正丁醇、草酸、95%乙醇。
1.3儀器設備
分析天平(感量0.001 g)、6SCT-110型滾筒炒青機、6CR-25型揉捻機、6CH-6型烘干機、磨碎機、紫外分光光度計、鼓風電熱恒溫干燥箱、布氏漏斗、抽濾泵、恒溫水浴鍋、搖床、各種玻璃儀器等。
1.4試驗方法
1.4.1 紅茶的制備
紅茶制備的傳統(tǒng)工藝為: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12]。
(1)萎凋。將鮮葉攤晾于室內萎凋槽通風萎凋3 h后,再自然萎凋8~9 h。
(2)揉捻。采用6CR-25型揉捻機,加壓掌握輕-重-輕原則,萎凋葉裝桶后空揉5 min再加輕壓。待揉葉完全柔軟再適當加以重壓,促使條索緊結,揉出茶汁。
(3)發(fā)酵。將揉葉裝進竹簍中一定厚度,上覆蓋干凈濕布,以保持濕度。本試驗設定溫度為(35±3)℃,相對濕度保證為95%,每隔1 h翻動1次,以進行供氧。發(fā)酵時間在4 h左右。
(4)干燥。為保障干燥工序一致,本試驗用6CH-6型烘干機,采用130℃初烘→90℃復烘的方式干燥。干燥至梗折即斷,用手指碾茶條即成粉末。
在紅茶的制作過程中,將搖青工藝加入到萎凋過的鮮葉中,試驗設置4個處理、1個對照,對照(CK)為不搖青。通過查閱檢索大量的資料表明,搖青采用3次搖青的方式最好,因此,本實驗設定采用3次搖青。每次搖青的時間也是根據(jù)大量文獻并通過預實驗進行合理設定。處理1為1-2-5 min(三段依次代表第一、二、三次搖青時長,下同),處理2為2-5-7 min,處理3為3-6-8 min,處理4為4-7-9 min。搖青參數(shù)詳見表1。
為保證試驗處理的一致性,也為符合四川紅茶的生產(chǎn)條件,統(tǒng)一采用6SCT-110型滾筒炒青機進行搖青,并且嚴格控制殺青機轉速的一致性,轉速控制在20 r/min,投葉量每次10 kg。
1.4.2 感官審評
對成茶,選擇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5項指標[13],采用100分制加權評分法評定,品質總分=干茶外形×0.25+湯色×0.10+香氣×0.25+滋味×0.30+葉底×0.10。
1.4.3 生化成分測定
將成茶磨成粉末,按照以下方法進行生化成分測定。
(1)水分含量測定:烘箱恒重法GB/T8304-2013[14];
(2)茶葉茶多酚類測定:福林酚比色法GB/T31740-2015[15];
(3)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茚三酮比色法GB/T8314-2013[16];
(4)茶葉咖啡堿的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GB/T8312-2013[17];
(5)茶葉水浸出物的測定:全量法GB/T8305-2013[18];
(6)茶黃素、茶紅素含量測定:分光光度法[19-20]。
1.5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用Excel2013進行整理分析。
2結果與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搖青處理過的紅茶茶樣與傳統(tǒng)工藝制作出的紅茶外形基本一致,但在湯色、香氣、滋味上表現(xiàn)出了明顯差異。傳統(tǒng)紅茶香氣較低,帶甜香,滋味醇厚,湯色橙黃。而搖青處理過的紅茶在香氣上大多轉化為花果香,滋味醇厚,其中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滋味濃厚,香氣帶花果香,且香氣較濃,湯色橙黃,明亮,在所有處理中品質最好;而搖青處理為4-7-9 min的茶樣,湯色、滋味較差,品質最差。
由表3可以看出,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葉,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表明其茶湯的的物質感最為豐富,茶湯更加爽口;其后依次為搖青3-6-8 min>搖青4-7-9 min>搖青2-5-7 min,CK的水浸出物含量最低。茶多酚是形成茶葉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葉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其含量高低直接影響滋味的濃度。施兆鵬等的研究表明,茶多酚含量在20%以內時,滋味得分與其含量表現(xiàn)為顯著正相關關系,在20%~24%以內仍維持茶湯濃醇度和鮮爽度的和諧統(tǒng)一,超過24%時苦澀味破壞鮮爽度。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搖青處理的茶多酚含量均在20%以內,其中對照最低,搖青1-2-5 min的茶葉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是組成茶葉滋味最重要的三大類物質之一。茶葉中游離氨基酸的含量與茶葉品質成正相關,其作為茶葉鮮爽味的主體物質,對茶湯的滋味、色澤也有較明顯的影響,是決定茶葉香、味好壞的重要生化成分。
由表4可以看出,茶黃素含量最高的為處理1-2-5 min茶樣,茶紅素含量則為處理1-2-5 min>4-7-9 min>2-5-7 min>3-6-8 min>CK,CK的茶褐素含量最低,其次是處理1-2-5 min<2-5-7 min<4-7-9 min<3-6-8 min。紅茶的湯色優(yōu)次決定于茶黃素、茶紅素、茶褐素的組成比例,因此除了單看其含量高低以外,其比例也是極為重要的。一般來說,TR、TF含量高,比值大,TB較少,則茶湯品質較優(yōu)。一般認為TR/TF比值在10~15最好。從表4可以看出,處理及對照的TR/TF比值均未處在10~15,但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TR/TF比值最高,達到了8.05,其后依次為處理4-7-9 min>2-5-7 min>3-6-8 min>CK。
3結論與討論
(1)從感官上分析,所有茶樣外形、葉底差距不大,主要差距表現(xiàn)在湯色、香氣和滋味上,其中以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品質最優(yōu)。表明適當?shù)膿u青處理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紅茶品質。
(2)綜合比較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水浸出物的含量,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品質最好;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其茶紅素、茶黃素、茶褐素比例相對較合適。所以,從生化成分上來看,搖青處理為1-2-5 min的茶樣品質最為優(yōu)異。
(3)綜合感官審評和生化成分兩方面來看,以搖青工藝為1-2-5 min的處理參數(shù)最佳,采用這種方法制得的紅茶品質更為優(yōu)異。適當?shù)膿u青工藝制得的成茶品質明顯優(yōu)于對照,那是因為,搖青工藝加大了茶葉的機械損傷,有利于其形成高沸點的香氣物質。實驗表明,搖青工藝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紅茶的品質,使紅茶滋味更佳,香型更為豐富。但紅茶的制作畢竟不同于烏龍茶,所以在搖青的方式上也要有所改變。
參考文獻:
[1]鄒新球主編.世界紅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種紅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2]俞素琴,王燕,汪松能.白琳工夫紅茶加工技術[J].蠶桑茶葉通訊.2011(6):33-34.
[3]陳棟,卓敏.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紅茶生產(chǎn)和貿易的演變與發(fā)展策略思考[J].中國茶葉,2009(1):4-6;2009(2):7-10.
[4]李佳賢,黃華林,何玉媚.廣東特色茶品種花香綠茶的加工工藝研究[J].廣東農林科學,2007(8):81-83.
[5]王幼萍,陳志輝.茗科1號品種加工紅茶工藝概述[J].茶葉科學技術,2012(2):22-24.
[6]梁明志.高茶黃素紅碎茶研制初報[J].中國茶葉加工,2003(3):21-22.
[7]高峻,姜林昆,董文漢,等.不同形狀優(yōu)質紅茶清潔化機械加工工藝[J].茶葉,2010,36(2):111-114.
[8]鄔齡盛.金觀音紅茶品質特征與加工工藝對策[J].福建茶葉,2011(2):27-28.
[9]張靜,徐仲溪.搖青工藝在工夫紅茶加工過程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3(10):30-31.
[10]孫威江.八仙紅茶加工新工藝探討[J].茶葉科學技術,2011,12(3):5-9.
[11]馬亞平.一種茶葉的加工工藝[P].中國.200410016492.X.2005-08-31
[12]安徽農學院.制茶技術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4.
[13]陳昌輝.工藝名茶品評與鑒賞[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
[14]GB/T 8304-2013.茶-水分測定[S].
[15]GB/T8313-2008.福林酚比色法[S].
[16]GB/T 8314-2013.茶-游離氨基酸總量的測定[S].
[17 GB/T 8312-2013.茶-咖啡堿測定[S].
[18]GB/T 8305-2013.茶-水浸出物測定[S].
[19]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所編.茶樹生理及茶葉生化實驗手冊[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3.
[20]黃意歡.茶學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