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木棉(Bombax malabaricum)的拉丁名、中文名進行科學考據(jù),介紹木棉的分布與應用歷史,綜述其在紡織應用、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栽培繁育方面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 木棉;名稱考據(jù);應用
中圖分類號:S68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05
知網(wǎng)出版網(wǎng)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05.1924.005.html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9-5 19:24:00
木棉(Bombax malabaricum),是木棉科木棉屬多年生落葉喬木,植株高大,可達20余米,樹干挺直,樹皮青灰色至赭褐色,其上常附生地衣、蕨類及海南鉆喙蘭[1]等蘭科植物。幼嫩枝干或基部密生瘤刺,隨生長漸平緩。掌狀復葉互生,小葉長橢圓形,5~7片?;t色至橙黃色,偶見粉色、白色,花朵較大,花瓣5片,冬春開花,常先花后葉。蒴果橢圓形,木質(zhì),被有絨毛,成熟后縱裂成5片。木棉在我國華南、西南等地廣為栽培[2],是應用廣泛的園林綠化樹種,同時也是是攀枝花市、廣州市、潮州市、高雄市市花。木棉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但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科學研究。本文嘗試從木棉名稱考據(jù)、木棉分布與應用歷史、木棉系統(tǒng)研究進展等方面進行綜合探討。
1木棉名稱考據(jù)
木棉的拉丁名,國外最早在1954年被提及的為Bombax malabaricum[3],至2015為止,均較為廣泛的在化學成分、藥理分析、植物研究等文獻中使用[4-5],在《中國植物志》中,亦使用此拉丁名;《海南植物志》《廣州植物志》等地方植物志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等則較多使用Gossampinus malabarica這一拉丁名。最新英文版《Flora of China》及一些文獻則寫為Bombax ceiba。依照植物命名規(guī)則,木棉的命名應該是唯一的,在這3個名稱中,Ceiba這一種加名與木棉科吉貝屬(Ceiba Mill. emend. Gaertn.)重復;Gossampinus一詞疑似與棉屬(Gossypium Linn.)有關;Bombax malabaricum DC.使用廣泛、歷史沿革較長,應為合乎要求的學名。
木棉原產(chǎn)中國[6-7],在古代被稱為“木棉”,最早在晉代《吳錄》中被提及[8]。我國歷史中尚具有許多別名,如攀枝花、斑枝木、紅棉、古貝、吉貝等。《本草綱目》提及:“樹大如抱……今人謂之斑枝花,訛為攀枝花?!爆F(xiàn)代學者多認為斑枝花、攀枝花是木棉的異名[9]。古貝、吉貝在古代曾被作為木棉的名稱,也有學者認為均指亞洲棉[10];而現(xiàn)代“吉貝”則指吉貝屬植物,在華南地區(qū)一般專指上個世紀早期引入的爪哇木棉[11],即Ceiba pentandara??傮w而言,木棉與錦葵科棉屬植物的古稱較為混淆,具有較大的爭議[10-13],尚需更進一步的考古成果、史料研究佐證。
2木棉分布與應用歷史
木棉科約有180余種,分布于20屬,中國僅原產(chǎn)木棉屬的木棉與長果木棉2個種,先有吉貝屬、瓜栗屬等6個屬約9個種[14]在我國引種栽培,栽培應用較為廣泛的有木棉、爪哇木棉、美麗異木棉、發(fā)財樹以及熱帶水果榴蓮[15]。木棉屬植物50余種,大部分分布于中南美洲熱帶地區(qū),少部分分布于亞洲、大洋洲、非洲的熱帶區(qū)域。木棉在我國分布廣泛,以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為其分布中心,四川、貴州、江西、福建、臺灣等地亦有分布[9]。依據(jù)中國植物志記載,木棉不耐寒,多分布于北緯26°以南,海拔1400 m以下區(qū)域。
依據(jù)史料記載,木棉在我國的應用歷史可追溯至漢朝?!逗鬂h書·南蠻傳》記載:“武帝末,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diào)廣幅布獻之……”;《南州異物志》記載:“五色斑衣以絲布古貝木所作……”,古貝即是木棉的古稱之一。宋元之后,隨著棉花紡織技術的簡化與產(chǎn)量的提高,木棉紡織技術因為過于復雜逐漸被淘汰,僅在海南部分黎族聚居區(qū)保留了下來[10]。木棉是傳統(tǒng)的觀賞樹木,描寫木棉的古詩詞絡繹不絕,解放以后,更是被選為攀枝花市、廣州市、潮州市、高雄市的市花,用于園林景觀、市政綠化、田野花海等。《本草綱目》《生草藥性備要》《本草求原》等古籍都記錄了木棉的藥用價值,在中醫(yī)認知體系里,木棉 “性溫、味甘、無毒”,燒制成灰后使用,主治金瘡、血崩等。
3木棉現(xiàn)代科學研究進展
目前,對木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紡織應用、藥用、栽培繁育等方面。
3.1紡織應用
相比棉花,木棉纖維較短較細,長度僅為11~25 cm[16],直徑15~45 μm[17],且彈性較差,但中空度可達到80%~90%[18],在天然纖維中最高,并具備質(zhì)輕保暖、天然抗菌、吸濕導濕等特點。圍繞木棉纖維的基本結構,許多研究者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包括纖維成分、微細結構等。肖紅等發(fā)現(xiàn)木棉纖維的纖維素含量約為64%,半纖維素含量10%,果膠2.3%~2.5%,蠟質(zhì)0.8%~1.2%,木質(zhì)素約13%,灰分1.4%~3.5%[19];木棉纖維橫截面最小結構單元寬度3.2~5.0 nm,纖維胞壁可分為5層,各層厚度及纖維特性不同[20]。
隨著紡織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以及應用方式多樣化,木棉纖維重新獲得關注,除用作救生衣、被子、枕頭的填充物以外,許多學者關注木棉紗線加工工藝與改良方法,使用堿處理[21]、混紡[22-23]、納米鈦處理[24]、超聲波處理[25]等方法改進木棉織物生產(chǎn)方法,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產(chǎn)品。木棉纖維與豬毛復合制備的新型吸油材料,為解決船舶油污染提供了新手段[26]。
3.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
木棉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27-29]、芒果苷等酮類化合物[30];木棉含有的有機酸化合物主要為脂肪酸與酚酸,王國凱[28]研究表明木棉葉中含有5種脂肪酸和2種酚酸,王輝[31]則自木棉花醇提取物中鑒定出油酸乙酯等20種化合物。此外木棉葉中還可分離出齊墩果酸、角鯊烯、羽扇豆醇等三萜類化合物以及丁香酸葡萄糖苷、綠原酸等[32]。
木棉是中國傳統(tǒng)藥用植物,其花、葉、根、樹皮均可入藥;性平,味辛,清熱利濕,活血消腫。有研究報道,木棉花與薺菜種子水煎可治療脾腫大[33],樹皮具有止血、降血壓的療效[34]。木棉中富含的芒果苷和乙醇提取物具有鎮(zhèn)痛[32]、抗炎[35]、抗腫瘤、降血糖等作用。
3.3栽培繁育研究
木棉雖然是南方常見的綠化樹種,但并非綠化工程中的主導樹種,依據(jù)對廣州市苗圃喬木數(shù)量的調(diào)查結果,木棉的出現(xiàn)頻率僅9.2%;同時,對木棉栽培繁育的研究也少見報道。
木棉種子含油率較高,可達25%左右,并含有月桂酸、肉豆蔻酸等,種子油精加工可供食用、醫(yī)用,也可作為工業(yè)油品[36]。自然環(huán)境下,高溫與干旱是限制木棉種子萌發(fā)的關鍵因素,鄭艷玲[36]發(fā)現(xiàn)木棉種子對光照不敏感,溫度適應性較廣,但較高溫度可提高幼苗長勢。趙元藩[37]認為播種前應50℃溫水浸種24 h,15 d左右即可達到70%發(fā)芽率;同時報道使用1~2年生冬芽飽滿枝條可成功扦插繁殖。程廣有[38]、劉娟旭[39]等學者以下胚軸為外植體,從基本培養(yǎng)基種類、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組合等方面對木棉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技術進行了研究。
4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1)木棉的中文名與拉丁名存在普遍而長期的命名不清、指代混亂的問題,給不同領域、不同區(qū)域的研究者帶來了諸多不便,應通過權威學術機構發(fā)布唯一確定的名稱。
(2)木棉纖維的應用途徑被限制為填充物與傳統(tǒng)織物用途,應積極探索新型工業(yè)應用模式,拓寬產(chǎn)業(yè)市場。
(3)木棉含有多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有機化合物,但規(guī)?;崛」に嚿形闯墒欤踩狈ο鄳呐R床醫(yī)學研究。由此看來,木棉藥用產(chǎn)業(yè)發(fā)展需要市場與政策的進一步扶持。
(4)對于木棉種子萌發(fā)、高效栽培、提高纖維質(zhì)量或藥用成分的研究較為缺乏,尚無針對性育種工作報道,無法滿足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對木棉品種的需求。應鼓勵優(yōu)良種苗示范基地的發(fā)展,提高科研支持力度,完善優(yōu)質(zhì)種苗供應體系。
參考文獻:
[1]顏平,黃明忠,楊光穗,等.海南鉆喙蘭種質(zhì)資源現(xiàn)狀調(diào)查[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2(5):24-30.
[2]趙高卷,徐興良,馬煥成,等.紅河干熱河谷木棉種群的天然更新[J].生態(tài)學報,2016,36(5):1342-1351.
[3]Bakshi B K. Wilt of Shisham (Dalbergia sissoo Roxb.) due to Fusarium solani sensu Snyder and Hansen[J]. Nature, 1954, 174(4423):278-279.
[4]Vemu B, Selvasubramanian S, Pandiyan V.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Emu Oil in Indomethacin Induce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Ra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dia-Secti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5, 85(3):831-837.
[5]Hossain E, Sarkar D, Chatterjee M, et al. Effect of methanol extract of Bombax malabaricum leaves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during inflammation.[J]. Acta Poloniae Pharmaceutica, 2013, 70(2):255-260.
[6]汪勁武.木棉科探秘[J].植物雜志,1991(3):35-37.
[7]華君.木棉科觀賞花木介紹[J].花卉,2013(3):17-20.
[8]張渤(晉朝).吳錄[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
[9]王健,水慶艷,宋希強.木棉(Bombax ceiba)名稱辨析與栽培應用[J].熱帶作物學報,2009,30(12):1764-1769.
[10]曹秋玲,屠恒賢,朱蘇康.關于我國古代棉與木棉名實問題的探討[J].農(nóng)業(yè)考古,2007(3):20-22.
[11]李萬年.海南島的一種極速生樹種爪哇木棉[J].林業(yè)實用技術,1958(35):7.
[12]趙岡.歷史文獻對班枝花與木本亞洲棉的混淆[J].農(nóng)業(yè)考古,1996(2):207-212.
[13]于紹杰.中國植棉史考證[J].中國農(nóng)史,1993(2):28-34.
[14]陳花.木棉科主要觀賞植物[J].花卉,2009(4):22-24.
[15]臧小平,馬蔚紅.木棉科觀賞植物的主要特性、園林綠化應用與繁殖[J].南方農(nóng)業(yè),2007,1(1):20-24.
[16]安向英,吳紅艷,周金鳳,等.海南島木棉與印尼木棉纖維的長度比較[J].上海紡織科技,2013,41(3):8-11.
[17]陳菲,金敬業(yè),王府梅.3種木棉纖維的長度與細度測試分析[J].上海紡織科技,2014(12):55-57.
[18]房超.木棉纖維集合體的壓縮性能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1.
[19]肖紅,于偉東,施楣梧.木棉纖維的特征與應用前景[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1(2):121-125.
[20]肖紅,于偉東,施楣梧.木棉纖維的微細結構研究——胞壁層次結構與原纖尺度[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2(3):85-90.
[21]劉杰,王府梅.堿處理對含木棉纖維紗線形態(tài)結構和性能的影響[J].紡織學報,2009,30(2):379-386.
[22]王琳,曹毅.木棉纖維與紗線的性能測試分析[J].染整技術,2013(12):44-46.
[23]吳成立,林華,樂玥,等.木棉纖維與棉纖維的混合紗線的后處理方法,CN102182035A[P].2011.
[24]李小龍.一種納米鈦木棉纖維防電磁紡織紗線的生產(chǎn)工藝,CN102561017A[P].2012.
[25]陳博,徐廣標.超聲波處理對木棉/棉混紡紗線性能的影響[J].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3):261-265.
[26]劉玉東,劉東方,黎文豪,等.木棉-豬毛復合材料的吸油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2,40(11):43-45.
[27]齊一萍,郭舜民,夏志林,等.木棉根黃酮類化學成分研究[J].中草藥,2006(12):1786-1788.
[28]王國凱,林彬彬,劉欣欣,等.木棉葉酚性成分研究[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12,24(3):336-338.
[29]李明,劉志剛.木棉葉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1):934-935.
[30]El-Toumy S A, Hawas U W, Taie H A A. Xanthone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Bombax ceiba, Against Ehrlich Ascites Carcinoma Cells in Mice[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13, 49(5):945-950.
[31]王輝,曾志,曾和平.木棉花醇提物中石油醚溶解組分的化學成分研究[J].林產(chǎn)化學與工業(yè),2003,23(1):75-77.
[32]李旭森,許光凱,王國凱,等.木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5,34(3):42-45.
[33]Austin D F. Healing Plants of Peninsular india[J]. Economic Botany, 2009, 78(3):110-111.
[34]Saleem R, Ahmad S I, Ahmed M, et al. Hypotensive activity and toxicology of constituents from Bombax ceiba stem bark.[J].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03, 26(1):41-46.
[35]李惠萍,丁勁松,李明,等.知母寧對豚鼠哮喘的預防作用及對體內(nèi)一氧化氮和內(nèi)皮素的影響[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14-17.-81.
[36]鄭艷玲,馬煥成,Scheller Robert,等.環(huán)境因子對木棉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3,33(2):382-388.
[37]趙元藩,溫慶忠.云南的木棉資源及其木棉產(chǎn)業(yè)[J].林業(yè)調(diào)查規(guī)劃,2009,34(3):79
[38]程廣有,韓雅莉,李瑛,等.木棉的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報,2004,40(3):337-337.
[39]劉娟旭,王靜,李虹,等.木棉離體再生體系的建立[J].經(jīng)濟林研究,2010,28(2):69-72.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