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詩,顧名思義,就是詩句排列如寶塔一般的詩。它是我國詩歌中特有的一種形式,最早出現(xiàn)在隋朝。起初,它叫另外一個名字——一七體詩,從一言起句,由上往下,依次增加字數(shù),逐句成韻,疊成兩句為一韻,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朗朗上口,給人以“鯤鵬展翅,扶搖直上”之感。
與詩相比,寶塔詩不僅形式上很自由,而且對音韻、對仗要求也沒有那么嚴苛,反而更像是一種“文字游戲”,變化多端,有著獨特的風格??赡苷且驗樗ㄋ子腥?,所以不少文人墨客、文學大家都非常喜愛它。
古往今來,流傳下來的知名寶塔詩非常多,而且形式也多種多樣。最早出現(xiàn),也是最常見的是正寶塔詩,從形式上看,它好似單塔獨聳。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就有這么一首詩,諷刺了一位迂腐的老秀才。
這首詩通篇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老秀才年紀一大把,不求上進,以教書混飯吃,厚著臉皮找東家的窮酸迂腐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