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常會出現(xiàn)“江左”一詞?!度龂萘x》中說“孫堅孫策起江左”;《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名將溫嶠很佩服當(dāng)時的丞相王導(dǎo),稱贊他是江左的管仲;就連去年熱播的古裝劇《瑯琊榜》里,也有個威震一方的“江左盟”,和一個神秘的宗主“江左梅郎”。那么,你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江左”到底指的是哪里呢?
善于積累的同學(xué),可能還會想到項羽的“無顏見江東父老”,以及李清照的名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自西向東流的長江,在下游有一段是向東北方向斜流的,習(xí)慣上把這一江段東南岸一側(cè)的地區(qū)叫做“江東”,而“江左”正是“江東”的別稱。
咦,地理老師明明教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照這么說,“江東”應(yīng)該叫“江右”才對??!
其實,這是因為古人觀察方位的角度和我們現(xiàn)在的不同。我國位于北半球,南面光照充足,所以房屋通常都是坐北朝南的。古時候,不但老百姓偏愛南方,國君也要“南面稱王”?,F(xiàn)在大家好好想一下,如果我們向南而坐,那么東方是不是自然就在左手邊了呢?
在古人的觀念中,“左”與“東”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太陽從東方升起,東方象征著生命、祥瑞;相反,西方則與衰亡、兇煞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一來,和東“沾親帶故”的“左”,在喜慶活動中就會比“右”更受歡迎。
不過,除了“喜左厭右”,我國古代還存在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傳統(tǒng):“左卑右尊”。這種觀念影響更為廣泛,以至在許多詞語中留下了印記——
古時的平民住在一種叫“閭巷”的街區(qū)中,相傳窮人住在閭巷的左側(cè),所以“閭左”就成了貧苦百姓的代名詞?!坝摇眲t是達(dá)官貴人的標(biāo)志,皇家貴戚被尊為“右戚”,世家大族也稱“右族”“右姓”“豪右”。官員降職有個委婉的說法,叫做“左遷”,大詩人李白寫過一首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的詩,以此來安慰被貶官的友人。
古人為什么不喜歡“左”,還為它貼上“卑微、偏差、錯誤”等負(fù)面標(biāo)簽?zāi)兀?/p>
這和我們老祖宗對左右手的偏見有關(guān):人們吃飯、寫字、提東西,多用右手,因為它靈便有力;相對而言,比較笨拙,靈活度不足的左手,就不那么討人喜歡了。
這種心理也廣泛存在于其他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中。拿英語來說,right(右)有“正確,好”的意思,right hɑnd也指得力助手;而left-hɑnded(慣用左手)或hɑve two left feet(長兩只左腳),則是“笨手笨腳”的同義詞。
由于一定的社會風(fēng)俗和習(xí)慣用語的影響,“嫌左”這一現(xiàn)象在我們生活中依然存在。比如,現(xiàn)實中依然有“左撇子”這樣的說法;在四川等地,人們把想錯事、搞錯狀況說成“想左了”“弄左了”。但我們應(yīng)該清楚,左右其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左手和右手都是我們的好幫手。只有“左膀右臂”配合默契,才能“左右逢源”,打開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