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小 軍
(山西體育職業(yè)學院 體育經濟系,山西 太原 030006)
?
關于經濟法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問題的探討
程 小 軍
(山西體育職業(yè)學院 體育經濟系,山西 太原 030006)
經濟法國家適度干預是指國家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經濟發(fā)展過程進行管理、調控和指導,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構建以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思想觀念與經濟發(fā)展以及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等方面存在矛盾,建議加強法律對國家干預的限制,國家干預經濟生活要有法律保障。
經濟法;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問題
國家適度干預經濟是指國家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對經濟發(fā)展過程進行整體、適度的管理、調控以及指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國家適度的干預,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構建以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經濟法國家適度干預原則在落實過程中還存在問題,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和解決。本研究主要從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原則的背景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來看,經濟與法律是同時出現的,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的發(fā)展以合理的資源配置為基礎,只有各種資源合理組合,才能夠發(fā)揮出最大的經濟效益。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中一直都存在政府和市場的雙重干預,共同支配資源的分配以及經濟的調節(jié),難免會出現不協調現象,影響經濟發(fā)展。市場經濟本身是有序的,但是由于一些經濟主體的行為擾亂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導致市場的無序性,需要制定一定的法律來維持市場經濟的秩序,懲處擾亂秩序的行為和個人,促進經濟的健康、穩(wěn)步增長。
經濟發(fā)展一般包括三個階段:自由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市場經濟階段,對于資源配置、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以及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調動,市場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場并不是萬能的,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其自身的弊端會逐漸暴露出來,最終可能會導致市場失靈現象。只要是市場經濟,就難以避免市場失靈的情況,一旦出現市場失靈,就需要由國家干預來完成。我國是法制國家,需要依法辦事。然而,行政法并不能夠對國家干預進行調整,所以,國家干預經濟法應運而生。經濟法能夠賦予國家公權接入私權這一權利,使其干預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是,在國家干預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政府權力失控的現象,最終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政府干預需要受到限制,這已經成為經濟法中需重點研究的內容。
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要以社會公益為基礎,并把握適度、適當的原則。經濟法的設立是為了能夠使國家更好地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經濟法主要為社會經濟生活干預提供保障。在經濟大力發(fā)展的條件下,只靠市場“無形之手”的調節(jié)難免會出現漏洞和缺陷,所以國家對經濟的調控之權是維持經濟市場秩序的客觀需求[1]。社會生活需要介入國家管理,這屬于國家干預的范疇,而法律是國家介入社會生活的保障和依據。經濟法是為了使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更合理和有效而設置的一種法律形式。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干預程度,用什么方式進行干預以及干預需要遵循的原則等問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法律和政策,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其干預的原則、方式以及范圍也不相同。西方一些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過度干預以及過少干預都印證了一定的經濟規(guī)律:干預過度會限制經濟的正常發(fā)展,而干預過少又會使經濟發(fā)展太多的自由,導致市場失控現象發(fā)生。通過對其他國家經驗的總結,我國采取適度干預原則。而這種適度的干預原則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提供保障。
(一)國民經濟的有序發(fā)展與社會進步需要法律保障
金融危機風波影響全球經濟發(fā)展,中國的經濟也受到了一定影響。為了保障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不僅需要增加固定的投資來提高經濟發(fā)展的動力,還要對經濟結構進行優(yōu)化,使我國的經濟能夠快速擺脫困境。同時還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調整貨幣政策以及匯率制度,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從自身發(fā)展入手,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潛力,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改善投資的軟、硬環(huán)境,大力吸引外資注入。而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施都離不開國家的干預,急需對經濟市場進行立法。
(二)為國家經濟結構的戰(zhàn)略調整提供保障
我國經濟結構中的主要問題體現在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城鎮(zhèn)化建設水平低、地區(qū)發(fā)展不協調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夠擴大內需,進行有效供給,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主動權。以我國西部大開發(fā)為例,大力開發(fā)西部地區(qū)經濟是我國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措施之一,在西部開發(fā)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充足的資金、高超的技術以及高素質人才,還需要以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為依托[2]。通過分析一些失敗的經歷可知,只有在法律的保障和約束下將開發(fā)政策固化,才能使開發(fā)的過程有章可循,在開發(fā)的過程中沒有后顧之憂,從而實現落后地區(qū)的快速發(fā)展。對于西部開發(fā)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并保證政策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使西部開發(fā)的決策不會因為領導人的換任以及個人意愿而改變,所以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對西部開發(fā)的政策進行完善,從而使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能夠得到貫徹和實施。
國家經濟法的適度干預原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我國正處于經濟制度交替階段,開展適度干預具有局限性。
(一)思想觀念與經濟發(fā)展的矛盾
在經濟的適度干預中,政府需要以依法行政為準則,根據法律中對政府干預界定的范圍、手段以及程序進行正當、合理的干預。但是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的絕對統治地位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導致一些地方缺乏依法行政和依法干預的理念,在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干預行為是否合法,一直將政府的職能凌駕于市場之上,采取粗暴的方式對市場進行干預。一些地方政府的本位思想嚴重,偶爾會將權力之手伸到法律范圍之外,對企業(yè)的經營管理進行干預。這種現象的出現使經濟法的適度干預原則難以有效落實。
(二)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的矛盾
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要以政府與市場的運行規(guī)律為依據,在對成本收益進行對比后,以經濟自由、公平、安全為目的,嚴謹實施干預行為。但是我國的經濟體制目前仍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階段,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深蒂固,要想改變現狀還需要承受其帶來的強大慣性作用,這也導致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遠遠未成功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進而產生市場短缺以及政府職能發(fā)生錯位的情況[3]。市場的短缺具體表現為市場制度不完善、體系不完整、信息渠道不暢通以及市場信號被屏蔽或扭曲。而政府職能的錯位具體體現在政府干預經濟過輕或者過重,從而造成市場經濟紊亂。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介入的領域不合理:一些本應該由市場調節(jié)和企業(yè)管理的領域,政府也介入其中;或者本該政府干預的事情,又由于政府的財力以及權威性沒有得到有效發(fā)揮而使干預能力不足。
(一)加強法律對國家干預的限制
我國經濟法適度干預原則在落實過程中存在困難,主要是因為政府在干預過程中缺乏依法行政理念。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建立規(guī)范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體系,其中包括國家干預的范圍、力度、程序以及手段等,從而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能夠遵循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原則[4]。目前我國干預主體在干預過程中經常出現濫用職權的現象,在制定法律條款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明確,特別是要加強對干預主體的法律控制,并確定政府市場干預的監(jiān)督部門,使政府的干預活動能夠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和控制,督促政府依法干預。此外,還要對國家干預程序進行法制化管理,使國家在經濟的宏觀決策、微觀管理以及政策和財政救濟中能夠有章可循。
(二)關于國家干預經濟的建議
在對經濟生活進行國家干預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來進行。而干預權則來源于法律規(guī)定,同時與法律規(guī)定程序相吻合,不允許在法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隨意進行干預。其中,國家干預的方法有很多,有經濟、行政與法律這三種,而法律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要站在法律的基礎上進行適度干預,并且充分地展現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保證國家適度干預的有效性。而在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原有的錯位經濟職能進行糾正。對國家經濟職能體系進行梳理,并對政府的經濟職能或者是企業(yè)本身所需具備的權利進行限制,進而將市場調節(jié)職能真正地轉交給市場,保證其在資源配置方面能夠發(fā)揮作用,避免由于國家的過度干預而受到影響。而對于市場失靈的領域,則應該充分發(fā)揮政府的經濟職能,并且通過國家干預來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轉變國家調控權威與能力弱化的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對于市場短缺而難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情況,國家干預需要發(fā)揮替代、培育以及推進市場化改革的相關功能,進而在市場的發(fā)展進程中,更好地適應經濟發(fā)展,而國家需要對市場發(fā)展過程中的障礙進行拆分,更好地進行市場改革[5]。
國家的適度干預是經濟法逐漸完善和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經濟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內在需求。實現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能夠促進經濟更快轉型,推動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在對經濟法干預原則的落實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職能部門必須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分析出問題的原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調整。
[1] 甘強.經濟法中的國家干預:基于法律文本的實證考察[J].現代法學,2013,35(5):68-75.
[2] 呂柏婷.論經濟法基本原則之國家適度干預原則[J].青年與社會,2014(19):108-109.
[3] 魏博洋,張嚴冰.淺析經濟法的國家適度干預原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2):76-77.
[4] 宋舒.試論經濟法的國家適度干預原則[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1):85-86.
[5] 俞佳.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J].商,2014(51):219.
責任編輯:張文革
On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moderate intervention by economic law
CHENG Xiao-jun
(Department of Sports Economics, Shanxi Sports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6, China)
National moderate intervention by economic law is an action through which a state manages, regulates and dir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ccording to la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principle of economic law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Ye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in the ide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ket economy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Legal restrictions, therefore, shall be strengthened.
economic law; national moderate intervention; matter of principle
2016-03-06
程小軍(1978-),男,山西右玉人,山西體育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
1009-4873(2016)05-0047-03
D920.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