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玉 馬維強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6)
以食為鏡:革命、動員與日常
——以山西省北大寺為中心的微觀史研究
馬紅玉馬維強
(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也是近代中國社會革命話語變革中一個富有特色的“名詞”與“尺度”。丈量食物的“少與多”、“好與壞”、“管與放”等等,可以從中窺視到建立在“食物”基礎(chǔ)上的社會革命的一種動員。這種動員,通過對“食物”人類必不可少的物質(zhì)的分配,從而干涉與引導了革命。文章立足于微觀史學,試圖以山西省一個普通的村莊北大寺為例進行深入的剖析,力求解讀食物折射下的社會革命、動員與日常。
食物革命動員日常
革命話語,不是一個個僵硬的詞匯,恰恰相反,它十分生動且富有極強的對比性,人們通過革命話語產(chǎn)生的這種對比,往往用來處理自身與革命的關(guān)系,而這種關(guān)系中,最為人們所關(guān)注的便是“食物”?!懊褚允碁樘臁?,傳統(tǒng)中國社會,物質(zhì)生活極為困難,近代以來人口的急劇增加,更導致了食物的稀缺性,“吃”便成為了人們?nèi)粘I钪嘘P(guān)注的一個重要話題。圍繞這一話題,“食物”的分配便成為了近代以來各個革命話語時期中最為重視的一種稀缺資源,通過對這種資源的分配和管理,人們整合著社會的革命、變革,乃至日常的社會生活。大至城市,小到村莊,均通過“食物”建立起了社會革命話語的體系。北大寺這樣一個內(nèi)陸的小村莊也被革命的洪流攜裹著開始發(fā)生轉(zhuǎn)變,這些轉(zhuǎn)變中最直觀,最明顯的便是每個家庭中餐桌上食物的變化。
北大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與山西省歷史名勝晉祠僅一路之隔。與北大寺村相鄰的是南大寺村,這兩個村莊名稱中的“大寺”,指的是崇福寺,現(xiàn)已拆遷至天龍山。《太原縣志》載:“崇福寺,在縣南五里大寺村。北齊天保二年,僧永安建。唐大歷二年修,會昌五年廢。元至正初重建,尋廢。明洪武十年重建?!雹贀?jù)村中老人描述:“在我們口頭上不叫北大寺,我們原來一直叫大寺,后來南面有了南大寺,本來叫下大寺,老百姓是叫上下大寺的,上北下南吧,后來就變成南北大寺了。過去人民一說大寺的就是我們村,一說下大寺的就是那個村?!雹?/p>
北大寺地勢南北延伸,村莊土地位于向南呈開放形的廣闊河谷平原,土壤肥沃,西部倚靠呂梁山脈分支,氣候?qū)贉貛Т箨懶约撅L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晉水流域土壤肥沃而略帶堿性,是北方地區(qū)少有的適于農(nóng)耕的“水田沃土”。[1]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班連夜轉(zhuǎn),九頃不靠天”?!叭噙B夜轉(zhuǎn),指的是水磨,就是說我們這個地方的加工條件非常好,水磨白天晚上一直在加工糧食,九頃不靠天,那時候我們村的地大概在一千畝左右(1959年村中有耕地1259畝,其中水稻田876畝,其余小麥等種植383畝。③),九頃就是九百畝,90%以上的土地都不怕天旱,也不怕下雨,下雨我們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水馬上就流到沙河里去了,如果要是汾河水淹到我們這里的話,那就整個太原城就全淹了,雖然村中土地是個坡地,但是它水利條件好,不怕天旱,其他地方天旱不長糧食,我們這兒有晉祠水保障它,什么時候想澆就可以澆水的。而且晉祠的水溫度適宜常年溫度很高,即使是三九天把手伸到水里也不覺得冰涼?!雹?/p>
村民口中提到的晉祠水指的就是晉祠水系的四河渠系之一的陸堡河。晉祠水的開發(fā)利用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爸撂曝懹^,中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令民汲飲后,為中河。又一派為陸堡河,流入大寺等村,其南派流入索村等處,為南河。”[2]此處提到的大寺正是本文關(guān)注的北大寺村。長期以來,北大寺作為陸堡河首村,享有便利的用水條件。積累千年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也使當?shù)卮迕裨诋數(shù)刈匀粭l件中如魚得水,在水與地中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在傳統(tǒng)農(nóng)耕時代,大多農(nóng)民“靠天吃飯”,遇上風調(diào)雨順的光景,便獲得豐收,但逢旱澇災害,則會出現(xiàn)歉收甚至遭災的情況。由此可見,北大寺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基本要素土地和水利方面具有多數(shù)村莊未具備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
在北大寺村民心中,新舊社會的區(qū)分界限十分明確,即新中國建立前后。許多老人在訪談中幾乎都提及到建國前生活的“苦日子”。問及如何“苦”,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yīng)都把“食物”作為起點,展開描述。由于北大寺地理位置緊鄰太原城,無論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是內(nèi)戰(zhàn)時期,北大寺都因其豐富的糧食產(chǎn)量成為不同“政府”戰(zhàn)備軍需糧的提供者。甚至在某些交叉時期,當?shù)卮迕襁€需要為不同的“政府”提供多份軍需糧。⑤
在深入北大寺村民中訪談時,多位被訪談?wù)咛峒翱谷諔?zhàn)爭時期的“李二連吃大米事件”。[3]“日本人在太原地區(qū)待了五六年,那時候就只有2個日本人在晉祠駐守,由偽軍憲兵隊為日本人做事。日本人不讓村民吃大米,我那時7歲,給人家看場,收到的大米全被日本人拉走了。種大米的(村民)向憲兵隊舉報李二連偷吃大米,李二連就被綁起來往肚里灌涼水,然后再倒過來把水吐出來看有沒有米粒,結(jié)果一粒米都沒有,日本人為了做宣傳,又將李二連吊起,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看里面是否有大米。他其實哪敢偷吃呢?!雹拚绫辉L談?wù)哌@樣感嘆:“亡國奴,真可怕,兩個日本兵就把這里看死了。”
除日本人外,還有國民黨來搶糧食,抓人。⑦當?shù)厝顺蓢顸h為“二戰(zhàn)區(qū)”或者“鉤子軍”。原因在于“抗戰(zhàn)時期,咱們山西是第二戰(zhàn)區(qū),閻錫山是第二戰(zhàn)區(qū)的司令長官,所以人們就叫把他的兵叫成二戰(zhàn)區(qū),還因為他們是第九路軍,所以也叫鉤子軍?!雹噙@些“二戰(zhàn)區(qū)”或“鉤子軍”常常會連夜搶走村民收到倉庫里的糧食。當倉庫中缺糧會沒糧時,村民還會被分配任務(wù),翌日需交多少糧,否則便會被槍斃。另閻錫山還曾實行“兵農(nóng)合一”政策,每戶除交糧以外,家里的男壯丁也會被抽去當兵?!澳菚腥〕橐唬宥〕槎?,意思就是(如果)你們家有三個男孩就一個去,五個就兩個去當兵,后來就是不是抽丁了,實行抓丁,就是抓住年青的(男子)就去當兵?!雹?/p>
由此可見,北大寺在解放前期,雖長期占有得天獨厚的農(nóng)業(yè)區(qū)位,但常年戰(zhàn)爭,不同軍隊的肆意掠奪,加之勞動力由于征兵極度短缺,村民長期處于糧食短缺的狀態(tài)。甚至村中地主也不甚富裕?!拔覀兇謇镱^比較像樣的地主就一家,姓李,后來破產(chǎn)了。他之前是在外頭搞什么買賣,掙了錢回來買地,后來世道太亂,生意破產(chǎn)了,他也死了,他家就敗落了,最后是因為他家地比較多,就變成地主了。可是其實我們村里的老百姓都叫他倒運(太原方言,意為倒霉)財主。”⑩在此種情況下,便急需“革命”,因此在解放軍到村莊時,村民主動為其預備住處,為“革命”出力,以求得盡早得到穩(wěn)妥的環(huán)境,重新開始勞作生產(chǎn)。
美國學者韓丁曾在其著作《翻身》序言中專門解釋說明“翻身”一次的含義:每一次革命都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匯,中國革命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新的詞匯,其中一個重要的詞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著翻過身來”。對于中國幾億無地或少地的農(nóng)民來說,這意味著站起來,打碎地主的枷鎖,獲得土地、牲畜、農(nóng)具和房屋。[4]由此可知,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翻身”這一事件正在中國廣大農(nóng)村同步發(fā)生。北大寺也不例外。
基于北大寺優(yōu)良的耕作條件,土改后,村莊生產(chǎn)迅速恢復,村民生活也日漸有所起色。但由于基本生產(chǎn)資料缺乏,村莊響應(yīng)國家號召,開始在村中搞互助合作。開始由比較貧窮的幾戶人家建立互助組,這些人家多數(shù)都連個牛沒有,毛驢也沒有,拿回那個樓?來種地,三條腿的,都是人拉的。這些互助組漸漸聯(lián)合,最終成立村中第一個初級社,迎輝社。村中一些富裕的(村民)隨后也成立了一個社,叫爭輝社。大風暴?時期,兩個合作社合并,當時還有一部分農(nóng)民沒有入社,通過大風暴以后就卷進來了,合并后的高級社仍叫迎輝社。到人民公社時期,北大寺為晉祠人民公社下轄的北大寺管理區(qū)。隨著人民公社化運動深入開展,管區(qū)范圍逐步擴大到南大寺、北大寺、晉祠、長巷、東苑、索村等周邊村落,主要涵蓋水稻田種植的村莊。但好景不長,隨著困難時期的到來,管區(qū)也隨之解散,各村莊又恢復到原先管理狀態(tài)。
雖管理形態(tài)經(jīng)歷了復雜變化,但農(nóng)業(yè)增產(chǎn),食物種類增多是不容忽視的。早在上世紀60年代,北大寺南邊的南大寺村由于土地條件更為優(yōu)越,水稻畝產(chǎn)過千斤,并因此被評為典型,并在全國推廣[3]。北大寺由于有部分土地為坡地,但即便是在困難時期,每畝產(chǎn)量也為七八百斤。?晉祠公社也因此受到中央表彰,劉少奇同志還親臨晉祠公社,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在與各公社干部座談中就儲備蔬菜,修建水庫,開發(fā)山地發(fā)展多種經(jīng)濟等問題提出重要指導意見。[5]除以水稻麥子為主的細糧耕種外,粗糧耕種也同步進行。此外還專門開辟菜地,由菜隊專門種植。
糧食豐產(chǎn)后,糧食的儲存也值得重視。村中以小隊為單位設(shè)立倉庫,并由專人看管。糧食儲存離不開村民口中的“金棍棍”?!敖鸸鞴鳌敝溉斪?。葦子按照長度可分為數(shù)個等級。一丈三以上的葦子可算作一等葦子。一等葦子一百根可賣三塊多錢。?有些村民因此還會給葦子施肥,除雜草。集體化以后,村中的葦子就主要用作儲藏糧食。每年收割糧食后,白天把糧食鋪開成糧食堆攤開曬,晚上收起以后就把葦席蓋上就把葦席蓋上去。這種用葦席儲存糧食的方式在當?shù)亟小跋础?。席洞為長條形,糧食曬干后,將席洞圈一個大圈,把口封上。這樣是一層席洞。席洞還可以數(shù)層累加。底層的糧食放滿之后就會在其上再圈一圈席子,這樣叫“接洞”。以此方式,席洞可以存放到房頂?shù)母叨取T诋敃r的條件下,這已經(jīng)是最能減少蟲子老鼠毀壞糧食的儲存方式了。
集體化時代后期,村辦企業(yè)盛行。村內(nèi)辦了許多糧食價格廠,藕粉加工廠?等,以便村民能更好地享受食物豐富后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轉(zhuǎn)變。由此可見,“舊社會”村民的食物短缺并非天災,多為人禍。在村民“翻身”后,獲得土地,加之良好、平靜的社會環(huán)境,北大寺村民迅速恢復生產(chǎn),填補了過去食物短缺的空白。
北大寺占據(jù)自然優(yōu)勢,卻在“舊社會”面臨來自多方的“人禍”,導致村民食不果腹,在此種壓迫下,村民的日常生活開始與革命緊密相連,繼而“翻身”,擁有土地,終于獲得食物。從“無”到“有”,見證了一個村莊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命途轉(zhuǎn)折。北大寺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村莊,它之中包含著屬于自身的獨特性與片面性,但從微觀的視角出發(fā),輔以豐富、深入的口述資料,我們可以避免刻板地“就史論事”,從而闡釋基層民眾對于革命是如何親身感受與實踐的。筆者從“食物”這一角度出發(fā),討論在革命背景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以期最大限度地還原和重復歷史真相。
注釋:
①太原縣志·卷三·祀典.道光六年(1826),36頁.
②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4年9月12日.
③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4年9月12日,訪談對象于1966年——1971年在村內(nèi)擔任村內(nèi)黨支部書記.
④訪談對象:武來有,男,79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4年9月12.
⑤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⑥訪談對象:武德長,男,76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4年9月12日.
⑦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⑧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⑨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⑩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當?shù)胤窖?,一種犁地的工具.
?北大寺村民將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成為“大風暴”
?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6日.
?訪談對象:武福星,男,71歲,太原北大寺人。訪談時間:2015年3月7日.
[1]行龍.走向田野與社會[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139.
[2]太原縣志·卷二·山川[M].道光六年(1826):10.
[3]太原市農(nóng)業(yè)合作史編輯委員會.太原農(nóng)業(yè)合作社(典型合作社)[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66.
[4][美]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M].北京出版社,1980.序言.
[5]太原市南郊區(qū)政協(xié)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晉陽文史資料(第三輯)[C].第3頁,第4頁.
[6]晉祠公社革委會.北大寺村辯論會材料.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中心:晉祠鎮(zhèn)北大寺村檔案資料.
[7]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guān)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3.
K26;K27
A
1007-9106(2016)04-0107-04
*本文為2015年度山西省高等學??萍紕?chuàng)新項目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小人物與大歷史:政治變動與集體化時代鄉(xiāng)村日常生活史研究——以平遙雙口村為例”。
*
馬紅玉(1991—),女,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2013級中國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史;馬維強(1977—),男,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集體化時代的鄉(xiāng)村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