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濤
(中原工學院圖書館,河南鄭州 450007)
?
知行相資的閱讀策略*
張懷濤
(中原工學院圖書館,河南鄭州 450007)
[摘要]閱讀與實踐的關(guān)系,在理論上可以概括為“知”與“行”的關(guān)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統(tǒng)一,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結(jié)合,相互作用、相互促推;在現(xiàn)實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閱讀潤益修身養(yǎng)性、改善日常生活、促進實際應用等,從而使書本知識得以檢驗、進解、豐富。知行相資的閱讀策略關(guān)鍵在于對閱讀與修養(yǎng)、閱讀與生活、閱讀與應用等關(guān)系的把握。
[關(guān)鍵詞]知行相資修養(yǎng)生活應用
1相資互用的閱讀與實踐
人們通過閱讀在大腦里儲存知識是一回事,而讓這些“書本知識”能夠幫助人們不斷地完善自己、能夠使人們生活品質(zhì)得到提升、能夠在人們需要時加以應用,卻是另一回事。這兩者的關(guān)系可以概括為“知”與“行”的關(guān)系,其中“知”是指認知,即人們通過閱讀獲取知識;“行”是指行動,即將知識運用到人們的實踐中去。
“知”與“行”相互依存,相互統(tǒng)一,兩者都是認知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和“行”是人存在的兩種方式,或者說“閱讀”和“實踐”是人的生活過程的兩個方面。人的生活世界是一個關(guān)系的世界,人同周圍的世界在不斷發(fā)生關(guān)系、產(chǎn)生問題,“知”和“行”目的都是探析這些關(guān)系、解決這些問題的。其中,閱讀獲知主要是取得間接經(jīng)驗,參加實踐主要是增強直接經(jīng)驗。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智慧的德,另一種是行為的德,前者是從學習中得來的,后者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政治學》)毛澤東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
“知”與“行”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結(jié)合,才能達到理想的認知效果。也就是說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是多快好省地汲取人類知識精華的有效過程。一方面,“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面向?qū)嵺`的閱讀才會避免走進“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尷尬窘境;另一方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才會避免陷入“兩眼一抹黑”的蠻干誤區(qū)。宋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認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一個人走路既不能沒有眼睛,也不能沒有腿腳,若只講認知而不講行動,則其知必會膚淺,難以獲得真知;若只講行動而不講認知,則其行必會盲目。
“知”與“行”相互作用、相互促推,才能使“知”得以深化、使“行”得以精進。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取知識并加以應用,在于指導人的生活,在于為人的實踐積累必要的能力;實踐的作用在于為閱讀提供了需要,在于對書本知識正確與否進行檢驗,在于使書本知識得以修正、豐富和發(fā)展。閱讀——實踐——認識——實踐,閱讀和實踐應該處于相互轉(zhuǎn)化、往復循環(huán)的過程中,“知”和“行”各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兩者各有其功用,相互為用方可取得更大的效益。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說:“知行相資以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資以互用?!?《禮記章句》)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說:“人類用認識的活動去了解事物,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創(chuàng)造宇宙?!?《美學原理》)
閱讀與實踐的關(guān)系,在理論上可以概括為“知”與“行”的關(guān)系,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統(tǒng)一,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結(jié)合,相互作用、相互促推;在現(xiàn)實中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閱讀潤益修身養(yǎng)性、改善日常生活、促進實際應用等,從而使書本知識得以檢驗、進解、豐富。知行相資的閱讀策略關(guān)鍵在于對閱讀與修養(yǎng)、閱讀與生活、閱讀與應用等關(guān)系的把握。
2把握閱讀與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
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在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變的過程,每個社會個體都必須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同時,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需要每個人成長為能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并對家庭和社會有益的人,因此也對每個人修為和素養(yǎng)寄予了希望。例如,中國的傳統(tǒng)社會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君子”,君子則應該具備“仁義禮智信”的品德、“溫良恭儉讓”的品性、“忠孝勇恭廉”的品格。現(xiàn)代國際社會則希望每個人都成為“完善的人”,1972年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認為要把受教育者的“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認為受教育者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1]。
個人修為和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修養(yǎng)”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修身”和“養(yǎng)性”兩方面,“修身”主要是學會做人與做事,“養(yǎng)性”主要是涵養(yǎng)性情與心智。閱讀是影響個人修身的重要因素,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把兒童比喻成大理石,而要將大理石雕琢成完美的藝術(shù)品必須依賴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群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因素,其中書籍是獲得智力、美感和道德教養(yǎng)等類珍寶的世界(《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文學批評家、學者、翻譯家梁實秋認為:“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zhì)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yǎng)方法是讀書。”(《漫談讀書》)
閱讀旨在明理,明理貴在修養(yǎng),修養(yǎng)重在將書中之理內(nèi)化于心、外踐于行。明代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他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薄罢嬷此詾樾?,不行不足謂之知。”“學孝,則必服勞奉養(yǎng),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王陽明全集》)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些學歷高、知識多而為人惡、做事差的人,重要的因素是其缺失了“內(nèi)化”和“外踐”,老百姓斥責這些人是“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作家三毛說:“學問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領(lǐng)悟、凡事廣涵的體認——而不是做一架“念書機器”。如果你以為,你死啃書本,考上大學,就是前途的代名詞,那仍是虛空而幼稚的,因為你沒能了解,書本只是工具而已,念了一大堆書,仍不懂做人,那個書,就是白讀了?!?《不滿、不滿、不滿》)
孔子很早就分析了閱讀與修養(yǎng)的關(guān)系:“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他認為愛好學習、努力踐行、知恥改過關(guān)乎著人們的智、仁、勇三大品德,關(guān)乎著修身、管理、治國理念的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也說:“對于美德,我們僅止于認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努力培養(yǎng)它,運用它,或是采取種種方法,以使我們成為善良之人?!?《格言大辭典》)他認為,認識美德并同時培養(yǎng)、運用,才會陶冶人們的情操,達到修養(yǎng)的目的。
要建立起書本與自我的聯(lián)系,將自己的行為與書中道理相互印證,會使自己對書中道理的理解更到位、更深刻,也會使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予以自省以避免過失。荀子認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讀書修身觀念對后人啟發(fā)頗大,他認為:“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與諸弟書》)
國學家羅庸認為:“讀書要引歸自己,要在力行?!绷_庸為人溫文儒雅,講課富于風趣,曾為《西南聯(lián)大校歌》作詞,為《國立西南聯(lián)大紀念碑》書丹,但是在少年時也曾爭強好勝。他16歲上中學時因為與葉同學在學習上互不服氣產(chǎn)生了矛盾,鬧得很兇。同班王同學篤實長厚,下午放學時主動邀請他一路同行。羅庸沿途一直絮叨葉同學的不是,在分手時王同學非常嚴肅地問:“你念過《論語》沒有?……記著,不逆詐,不億不信?!绷_庸像觸了電,半天動不得身,然后一溜煙跑回家把在12歲時就讀過的《論語》翻開,正襟危坐對著書直到更深。他回憶道:“從這一次開始懂得了讀書要引歸自己,在我為學的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紀念,終身不敢忘的。……大家如能在躬行日用上改過遷善,反己立誠,以體驗所得,反求之《論語》,那便終身受用不盡。否則入乎耳出乎口,僅作一場話說,縱令不是仰天而談,也于自身全無交涉?!盵2]
“主題引導”是將修身養(yǎng)性與閱讀密切聯(lián)系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可以是“問題引導”,即帶著問題閱讀,根據(jù)人生道路上出現(xiàn)的不同問題選擇相應的讀物;另一方面可以是“目標引導”,即把閱讀與事業(yè)目標、人生目標結(jié)合起來,特別是將閱讀與自己的志向與事業(yè)結(jié)合起來,會生發(fā)源源不斷的人生動力,使自己長久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說過:“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理想、有追求,沒有理想就等于沒有靈魂?!彼愿耖_朗、興趣廣泛,年輕時也與20世紀50年代的人們一樣,深受《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古麗亞的道路》《青年近衛(wèi)軍》等充滿英雄主義的蘇聯(lián)文學作品影響,并按照書中主人翁的形象來塑造自己。她讀了蘇聯(lián)小說《遠離莫斯科的地方》后,不僅毅然報考了北京石油學院,而且在1962年大學畢業(yè)時下決心到大西北投身石油工業(yè)。隨著職務的提升,她工作越來越繁忙,但不忘閱讀,在她的公文包里,常裝著《散文》《讀者》等雜志。她對付流言、解脫煩惱的靈丹妙藥就是背誦宋代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從蘇軾面對逆境的曠達、開朗、樂觀中尋找到了力量[3]。
3把握閱讀與生活的關(guān)系
生活是人的生命過程中所有日常活動和點滴經(jīng)歷的總和。生活的過程應該怎樣完成,可以說是因人而異,但如果有閱讀活動的伴隨,這個過程就會有所不同,中國民主革命開拓者孫中山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讀書。我一天不讀書,就不能夠生活。”生活的內(nèi)容可以說包羅萬象,既包括人們的行動、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職業(yè)生活,也包括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但如果有閱讀活動的參與,這些內(nèi)容就會增光添彩,英國文豪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p>
書籍是對生活的注解,無數(shù)人的經(jīng)驗說明,閱讀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完滿。美國作家、思想家梭羅在他的名著《瓦爾登湖》中生動地總結(jié)了閱讀對生活的啟迪作用和指導作用:“有些書所描述的,可能就是我們的情況,假如我們認真傾聽,而且聽明白了,那么它們比清晨和春天會更有利于我們的生活,并且會使我們的生活改頭換面。有很多人就是因為閱讀了一本書,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書籍本身就是因為我們而存在,它為我們說明了許多的奇跡,而且為我們揭示新的奇跡?,F(xiàn)在我們不了解的事情,可能在別的地方早就有人說出來了。迷惑、困擾我們的問題也一樣迷惑、困擾過一切有智慧的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話語和生活,按照自己的能力對這些問題做出解答。再者,擁有了智慧,我們才能形成開闊的胸懷?!盵4]
閱讀可以與生活、與人生感悟進行很好地對接,對作品領(lǐng)會更透,對生活理解更深。既是作家、翻譯家,又擔任過文化領(lǐng)域領(lǐng)導的李霽野認為閱讀應與生活相輔相成,他專門撰寫《讀書與生活》一文闡述這種關(guān)系:“若是書和生活經(jīng)驗發(fā)生了親切的關(guān)系,書便有了味道,變?yōu)橹旱呐笥岩粯恿?。若是生活?jīng)驗從讀書擴大推廣,充實的機會就無限的增多了。書將人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根本改變,是常有的例子。反之,實際生活的經(jīng)驗越豐富,讀書的欣賞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廣,也就越能領(lǐng)略書中的真味。所以讀書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兩者并進,才可以達到佳境。光讀書而無生活,只嘗得到間接的經(jīng)驗,和吃嚼過的飯差不多;光生活而不讀書,卻勢必空虛、狹小?!陨钔x書是分不開來的。一方面不要做書呆子,將腦袋里裝滿死書;一方面也不要空著腦袋過生活?!盵5]
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衣食住行均可以以書籍為指南,不斷提升生活品質(zhì)。例如:讀關(guān)于服裝的書,可以幫助人們熟悉服飾搭配和色彩選擇,去體驗時尚潮流;讀關(guān)于烹飪的書,可以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美味,使飲食更符合健康的要求;讀關(guān)于裝修的書,可以幫助人們選擇室內(nèi)樣式,改善居住環(huán)境;讀關(guān)于地理的書,可以幫助人們領(lǐng)略山川、名勝的風景,選擇旅行線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工作效率在不斷提高,社會逐步進入“大眾休閑”時代。休閑不僅僅是消遣活動,也可以提升到文化的范疇。閱讀作為最基本最重要的休閑方式,它本身就具有文化意蘊,可以使人們在休閑中不斷愉悅自己、放松自己、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有共同的閱讀愛好,結(jié)婚后共同研究金石書畫。趙明誠在太學就讀時,每月領(lǐng)到生活費后,夫妻兩人就立刻跑到相國寺去買碑文、水果,回到家里夫妻相對展玩咀嚼,或者一面剝水果一面賞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备鞣N不同的版本。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還回憶到:“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外憂患困窮而志不屈。……于是幾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6]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曾為李清照留下的“賭書潑茶”美談作詞《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閱讀還是最方便、最經(jīng)濟的休閑方式,很少受到時間、財力等方面的制約。北京大學陳平原說:“工作之余,你干什么?總不能老逛街吧?聽歌劇、看芭蕾,很高雅,可太貴了,只能偶爾為之。于是,逛書店、進圖書館、網(wǎng)上閱讀等,成了日常功課?!业慕?jīng)驗是,窮人的孩子好讀書,一半是天性,以及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一半則是無奈,因為太時尚太高雅的娛樂玩不起。不過,沒關(guān)系,這種選擇的限制,有時因禍得福。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作為生活方式的讀書,對財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對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盵7]
在“過日子比樹葉都稠”的生活中,人們會遇到許多懵懵懂懂、磕磕絆絆的事情,正如歌曲《苦樂年華》中所唱:“生活是一團麻,那也是麻繩擰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睅椭藗兘庖纱鸹蟆⒖鐪显娇驳耐緩胶芏?,閱讀應該是最值得重視的途徑之一。曾有一名違法人員,由于生理上有一點缺陷,感到人生悲觀失望。在警官的安排下,他閱讀了《貝多芬傳》,感觸很深,不久就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花[8]。
閱讀生活化和閱讀常態(tài)化,就是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閱讀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正如《周易》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泵兰A人政論家梁厚甫認為,相比較中國人太過隆重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紅袖添香夜讀書”的閱讀心態(tài),美國人則視閱讀為平常已極的事,他在《美國人的讀書態(tài)度》一文中說:“我曾見過一個美國青年,靠在大球場的鐵絲網(wǎng)上,金雞獨立地僅是一腳著地,讀一本書,讀上兩個鐘頭,沒有變換位置,直到他的書讀完以后才走開。……美國人讀書不必找寧靜的環(huán)境。在鬧市中,經(jīng)常有一爿小草地,草地上有一兩張椅子,上面坐著的就是讀書人。在美國,隨時隨地都可看見人讀書?!_的讀書態(tài)度是:有空便要讀書,不讀書,浪費光陰,未免可惜?!盵9]
4把握閱讀與應用的關(guān)系
“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就是要善于將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以達到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并檢驗理論的目的。孔門弟子子夏說:“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美國心理學家布朗(A.L.Brown)和坎皮恩(J.C.Campione)認為:“儲存在人腦中知識的利用和靈活使用是智力活動的標志。不會把一種情境中取得的知識應用于另一種情境,這是智力落后者操作的重要特征?!谟洃浐蛯W習的理論中,應用性是中心的概念。”[10]假如一位醫(yī)生雖然對醫(yī)學典籍倒背如流,但從未臨床為病人診療,那么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醫(yī)生;一位醫(yī)生整天忙于為病人診療,但無暇閱讀新的醫(yī)學文獻,不了解新的醫(yī)學方法、設備、藥品,那么他也稱不上醫(yī)術(shù)高超。
關(guān)于閱讀與應用的關(guān)系,英國哲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培根有深刻的認識。培根不僅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他一直強調(diào)書本知識的應用以及書本知識與應用經(jīng)驗的結(jié)合。他在《論讀書》一文中說:“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jié),然縱觀統(tǒng)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tài)。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jīng)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p>
閱讀不切實際,不求應用,輕則害己,重則害人,留下無窮禍患。歷史上有許多由于只會照本宣科而不懂實際應用所帶來的教訓,《史記》中趙括的“紙上談兵”、《三國演義》中馬謖的“痛失街亭”、《閱微草堂筆記》中劉羽沖的“剿匪挖渠”,都已成為閱讀與應用脫節(jié)的典型。佛教經(jīng)典的《百喻經(jīng)》中也記載了一則類似的故事“口誦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有一位長者的兒子與一幫商人入海去采寶。這位長者的兒子擅長背誦入海駕船的方法,他對大家說:“入海方法,我全知道?!北娙寺犃耍钚潘脑?。行至海中,船師得了急病忽然去世,長者的兒子就代替了他。航行至漩洄的急流時,長者的兒子大叫著:“這樣掌舵,這樣撥正?!贝P回旋轉(zhuǎn),不能前進,沒多久,全船商人都淹沒于水中。
當人們到了一個新的行業(yè)或接受了一項新任務時,自己原有的知識積累往往適應不了新情況,這時恰恰需要抓緊時間有針對性地閱讀。作家、記者馮英子對此深有感觸:“人說學以致用,我倒是用而求學,倘說我的讀書生活,其實就是一面工作,一面學習的過程。書到用時方恨少,我是為了用而逼著自己去學的。這種用而求學的學習方法,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笨谷諔?zhàn)爭開始時,馮英子被派到前線去做戰(zhàn)地記者,既需要有地理知識,更要有軍事知識,這對于只讀了五年私塾的青年記者來說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為此,他如饑似渴地讀了許多歷史、地理、軍事方面的書籍,撰寫了大量軍事評論,縱觀時勢,分析勝負,鼓舞士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馮英子轉(zhuǎn)向國際問題研究,于是他又開始閱讀關(guān)于國際問題方面的書籍,包括英國史、美國史、非洲史等。這不僅使他了解了國際形勢的發(fā)展,也豐富了這方面的知識,給工作帶來了成效。
對知識的應用有助于人們鞏固、校正、深入理解知識。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學者歌德一向關(guān)注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結(jié)合,他曾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睂嵺`和運用不僅能加強記憶,而且也能增強人們的判斷能力。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張舜徽說:“天地間有兩種書:一是有字書,二是無字書。無字書便是萬事萬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會上的許多實際知識?!彼麖娬{(diào)要多讀無字書來豐富自己的見聞,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lǐng)域。他早年讀《說文》至麥部,有云:“秋種厚薶,故謂之麥?!边@是許慎以聲訓法指出“麥”的聲義是由“薶”(埋)來的,但是他最初并不理解這一說法的真實原意。直到后來他在湖北農(nóng)村,深入生活,親眼看到秋冬之際種麥的情形,都是用鋤深挖土,將種子放下,再厚蓋上,這才真正體驗到“厚薶”的原意以及許慎以薶釋麥的緣故。早年不解之疑,在不經(jīng)意的鄉(xiāng)村觀察中豁然徹明。[11]
當社會的各行各業(yè)都注重閱讀與應用時,社會大眾對知識的利用程度將會大大提升。教育家陶行知在《讀書與用書》一文中認為:“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一樣,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書里有真知識和假知識。讀它一輩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書的本來面目就顯了出來,真的使用得出去,假的使用不出去。農(nóng)人要用書,工人要用書,商人要用書,兵士要用書,醫(yī)生要用書,畫家要用書,教師要用書,唱歌的要用書,做戲的要用書,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書。行行都成了用書的人,真知識才愈易普及,愈易發(fā)現(xiàn)了。書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讀書人所能據(jù)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書人,讀書的專利便完全打破,讀書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飯吃了。好,我們把我們所要用的書找出來用吧?!睘榱苏f明讀書與用書的關(guān)系,他還專門寫了一首打油詩:“用書如用刀,不快就要磨。呆磨不切菜,怎能見婆婆?!?/p>
參考文獻
〔1〕柳海民.現(xiàn)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5-377
〔2〕羅庸.我與《論語》[G]//徐如麒.中國現(xiàn)代知名學者傳世文典(下).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9:595-599
〔3〕徐泓.吳儀:女子到此是豪杰[J].江蘇農(nóng)村經(jīng)濟,1998(3):36-37
〔4〕(美)亨利·梭羅,張知遙譯.瓦爾登湖[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03-104
〔5〕李霽野.讀書與生活[J].快樂閱讀,2013(17):5-6
〔6〕林語堂.讀書的藝術(shù)[J].求知導刊,2014(2):130-131
〔7〕陳平原.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J].秘書工作,2010(3):54-56
〔8〕楊鳳定.違法人員心理矯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0-111
〔9〕梁厚甫.美國人的讀書態(tài)度[J].文化博覽,2007(5):46
〔10〕林傳鼎.智力開發(fā)的心理學問題[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5:76-77
〔11〕許剛.張舜徽先生論讀書與治學[J].懷化學院學報,2006(7):62-66
The Reading Strategy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
Zhang Huaitao
[Abstract]In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nd practicing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 which is mutual dependence, mutual unity, mutual interac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In reality, reading can help us with self-cultivation, improving daily lives and promot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ereby, knowledge learnt from books can be tested, studied and becomes richer. The key of the reading strategy i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nd cultivation, reading and life, as well as reading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 Cultivation; Life; Application
〔作者簡介〕張懷濤(1957~),男,中原工學院圖書館研究館員、館長。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shù)委員及閱讀與心理健康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學術(shù)顧問。發(fā)表論文150多篇,出版著作21部。
[中圖分類號]G252.17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于讀者需求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與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14ATQ0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