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潮
(上海市虹口區(qū)圖書館,上海 200080)
?
從《綠土》館報到“綠土文叢”書系
潘潮
(上海市虹口區(qū)圖書館,上海 200080)
[摘要]本文通過梳理上海市虹口區(qū)圖書館從館報《綠土》到公開出版的系列圖書“綠土文叢”的文獻整序過程,結合對上海市區(qū)級公共圖書館館報、館刊的現(xiàn)存問題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了圖書館館報、館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綠土綠土文叢圖書館館報館刊
區(qū)(縣)公共圖書館館刊、館報,通常是指區(qū)(縣)圖書館主辦的自編自印報刊,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圖書館與館員、圖書館與讀者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平臺,用以宣傳本館的文獻資源,促進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館刊、館報的主體內容,一般是本館館藏及服務內容的介紹,本館館員、讀者活動的新聞報道,新到圖書的推介以及讀后感等等。由于絕大部分館刊、館報都屬于非正式出版物,因此館刊、館報面對的對象基本上是本館的普通讀者或指定贈閱對象(如有關專家、學者、老作者),以及圖書館館員同行等。
上海市的區(qū)級圖書館基本都有自己的館刊、館報,如虹口區(qū)圖書館的《綠土》《采虹》、黃浦區(qū)明復圖書館的《讀書樂之友》、閘北區(qū)圖書館的《書河灣》、徐匯區(qū)圖書館的《匯閱讀》等。這些館刊、館報各有特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傳圖書館,突出圖書館文獻特色,記錄圖書館發(fā)展歷史的作用。不過,這些館刊、館報普遍存在稿源不足、文稿質量不穩(wěn)定、刊文過時、延遲出刊,甚至面臨??扔绊懣沙掷m(xù)發(fā)展的若干問題。究其原因,既有圖書館領導層對此項工作不夠重視,也有作者隊伍參差不齊、負責報刊編輯的人員缺乏培訓,專業(yè)水準不夠等。還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原因,那就是館刊、館報在公共圖書館業(yè)務體制內的尷尬處境。因為基本上都是非正式出版物,因此不能算正規(guī)報刊;另外公共圖書館的核心業(yè)務是為讀者提供書刊借閱和參考咨詢、閱讀推廣服務,館刊、館報和這些難說有多少聯(lián)系。
針對這些問題,各個圖書館都采取了一些不同的辦法來改進。比如提高對館報、館刊工作的重視程度,配備專職編輯人員,將具有一定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熟悉編輯業(yè)務的人才充實到館刊編輯隊伍中[1]。同時注重提升館刊質量,突出特色,目標是創(chuàng)建品牌刊物,擴大影響力[2]。我館在創(chuàng)建品牌刊物方面就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虹口區(qū)圖書館館報《綠土》,從知識譜系上說屬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諏ο箢H為“小眾”,因此經(jīng)常會面臨它與區(qū)圖書館的核心業(yè)務之間究竟有多少關系的質疑。也有人質疑《綠土》所發(fā)文章的內容可靠性如何,到底有多少史料價值等。加之印數(shù)不多,推廣不力,外寄贈閱對象有限等,實際上,真正能夠看到《綠土》的讀者并不很多。針對上述問題,我館從《綠土》到“綠土文叢”的編輯出版過程,或許會對面臨同樣困惑的區(qū)(縣)圖書館館刊、館報的同行有所啟迪。
1《綠土》是一個收集地方特色文獻并不斷深化的過程
區(qū)(縣)圖書館館刊、館報如何體現(xiàn)地方文化,展現(xiàn)地域風采,也是館刊、館報編輯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在上海,虹口區(qū)以“文化虹口”而聞名,因為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郭沫若、丁玲等都曾經(jīng)在虹口區(qū)居住過,他們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也正因為如此,我館乍浦分館籌備了“虹口文化名人”資料室,主要任務就是收藏這些曾在本區(qū)居住過的文化名人的著作和研究資料。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小有特色。
1996年,為了更好地宣傳虹口文化名人的館藏特色,并借此拓展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層次。我館決定將館刊辦成文史資料???,并且取了一個富有詩意又樸實的名字:《綠土》。寓意在燈紅酒綠的美食街上樹立一方文化綠土?!毒G土》依托我館的館藏和專家,專注登載本區(qū)文史資料研究性文章,后來又進一步拓展刊發(fā)稿件的范圍,將視野擴大到整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領域,努力挖掘鮮為人知的史料和逸聞佚事[3]。館報依托特色館藏而存在,采編部門也會根據(jù)登載在《綠土》上的研究文章涉及的書目進行采訪收藏,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綠土》側重于對本區(qū)和本市文化名人史料文章的發(fā)掘和整理,從不定期出刊到每月一期,《綠土》逐漸積累了幾百萬字的文獻資源。2005年,在慶祝綠土創(chuàng)刊十周年座談會上,專家學者給我們提出了很多關于《綠土》發(fā)展的建設性意見。其中就有提議出版《綠土》文叢。做好這項工作,不僅可以使一直以非正式出版物狀態(tài)存在的《綠土》“名正言順”,還能方便讀者、作者查閱、引用,更有利于文史資料研究成果的傳播。
2“綠土文叢”是一個對地方特色文獻梳理整合的過程
“綠土文叢”的編輯過程,也是對《綠土》文章進行梳理和整合的過程。參與編輯工作的人員將《綠土》刊登過的文章全部整理出來,按內容和文章體裁分類供專家選擇。專家選擇出來的文章由專門人員重新打印,編輯進行修改校對。2005年8月,“綠土文叢”第一輯《海上文苑散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根據(jù)內容分成五個部分,分別是虹口、書信、人、事、書刊。2008年5月,“綠土文叢”第二輯《海上藝文散記》出版,分為文壇故事、書文漫話、影劇鉤沉、信札存錄四部分內容,為文學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2013年6月,“綠土文叢”第三輯《海上文壇掠影》出版發(fā)行,本次書籍內容分為書文漫話、賢達事跡和文苑拾雜三部分。
從選擇文章的內容上來看,收入“綠土文叢”的文章都沒能脫離虹口區(qū)圖書館現(xiàn)代文學史料、文化名人的收藏范圍。將《綠土》一個時間段內的文章聚類安放,便于讀者作者查找研究,也使一些研究者可以“光明正大”引用《綠土》文章?!熬G土文叢”等于將《綠土》做成了一個文獻數(shù)據(jù)庫。 可見從《綠土》到“綠土文叢”,是對我館特色文獻進行梳理整合和強化的過程。
3“綠土文叢”對于圖書館拓展讀者服務和閱讀推廣的啟示
從非正式出版物性質的《綠土》,變身為公開出版的“綠土文叢”書系,將“綠土”品牌成功推向社會,也是我館閱讀推廣工作的內容之一?!熬G土文叢”一個重要欄目“書文漫話”,主要是記述一些老書、舊刊的前塵舊事[4]。這也是對圖書館藏書業(yè)務的一項深度研究。在“綠土文叢”第一輯出版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建議可以設立“綠土學者文庫”。在上海大學教授鄧牛頓先生等的支持下,本館建立了贈書專架 “綠土學者文庫”。專家將自己多年珍藏的圖書捐贈給我館,充實了我館的特色館藏,也將私人藏書推到公眾面前,提高了使用價值[5]。
“綠土文叢”出版之后,進入新華書店進行銷售,進入各地圖書館以供借閱,滿足了看不到《綠土》的本地和外地讀者的閱讀需要。這等于把我館的現(xiàn)代文學史料文獻濃縮分類打包,對讀者不限時空進行延伸服務,擴大了我館的閱讀推廣。
從館內自編自印的館報《綠土》到推向社會公開出版發(fā)行的“綠土文叢”,到“綠土學者文庫”,《綠土》實現(xiàn)了從量變到升華樹立“品牌”的過程。這顯示我館經(jīng)年積累起來的文史資料漸成規(guī)模,其精華經(jīng)由館刊展示,拓展了為讀者服務的內容和方式,也將“綠土”品牌和我館閱讀推廣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更大化更優(yōu)質地完成了為讀者服務的各項目標。
參考文獻
〔1〕唐淑香,孫娟.高校圖書館館刊現(xiàn)狀與啟示[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3)
〔2〕張潔.上海區(qū)(縣)圖書館館刊、館報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11(2)
〔3〕姜傳毅,董婷婷.新時代公共圖書館館刊、館報的調查與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 (10)
〔4〕陳青生.虹圖的眼界和襟懷(代序)[G].//海上文苑散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潘潮.綠土小館報 人文大世界[J].圖書館雜志,2012(7)
From a Library Gazette to Books Series
Pan Chao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ublications of Shanghai Hongkou Library. By continuously devoting efforts to some specifics, the editorial board have managed to publish a series of books on history of Shanghai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thinking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ublications work,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gazette.
[Key words]Lvtu paper; Books series; Publications of library
[中圖分類號]G258.2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潘潮,上海市虹口區(qū)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