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 鄔健平
?
小學信息技術探究性教學
文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鄔健平
探究性教學往往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由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的進度來確定,一旦確定了這個教學出發(fā)點或者說學習對象后,教師就要通過問題、任務等多種形式,使用適宜的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與此學習對象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目標知識點的學習。
信息技術課不同于一般的學科課程,它強調(diào)對知識過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練程度。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從一個感興趣的事件或現(xiàn)象開始教學,往往會讓學生充滿探究的欲望。例如:講授“放大鏡”“取色”工具時,設置一個故事情境:學校明天就要迎接“文明校園”評委專家的檢查,但學校的很多地方被一些不文明的學生弄臟了,你看,怎么把學校弄干凈?同學們,你有什么辦法清理校園嗎?我們一起學習新的“畫圖”工具來清理校園吧。這樣的故事導入,新穎、自然,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學習對象確定后,為了使探究式學習取得成效,教師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學生提出若干富有啟發(fā)性、能引起深入思考,并與當前學習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fā)性、是否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是探究性學習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
如在講畫圖軟件畫小房子時,我先用多媒體演示了幾何圖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圖畫,然后依次提問:①圖中的小房子分別由哪些圖形組成?你們還見過哪些形狀的房子呢?(幫助學生整理表象材料)②除了現(xiàn)實中的房子,你們還可以想象出什么樣的房子?(對表象進行初步加工)③閉上眼睛,在頭腦中把你剛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個美麗的環(huán)境中,然后將它們畫出來。(對表象進行再次加工處理,形成雛形)。
就這樣,在教師的耐心啟發(fā)下,學生腦海里具備了圖畫的大致形象,因此他們操作的過程實際變成了形象思維化的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實際效果與預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被進一步調(diào)動起來,一些更好的辦法也隨之出現(xiàn)。操作實踐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每個同學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創(chuàng)作的畫面效果也就不同。如:有的學生用蘋果瓣作為房子的煙囪;有的用大樹作為房子的外殼,畫出了住著小猴子的兩層樓房;還有的畫出了想象中的太空房子、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也有的學生畫出了美麗的校園、自己的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因此,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是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本來就應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它需要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等活動,為此,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刻意追求課時的完整;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不人云亦云;也要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自我調(diào)整矯正。
如教學《伙伴隨我加》一課時,教師把“添加伙伴”分解為幾個任務,將教學內(nèi)容中的重點分解:如何選定要增加的角色,復制和粘貼按鈕在哪?如何復制粘貼?怎樣把增加的角色去掉背景色后移動到合適的位置……任務的設計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具有連貫性。引出任務后,就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疑問。產(chǎn)生疑惑時,教師不急于解答,讓學生相互研究,自己解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不單單獲得了新的信息技術知識,更能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增強自主意識和克服困難的意志,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探究和創(chuàng)造能力。
學生經(jīng)過了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后,才可能進入?yún)f(xié)作交流。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與伙伴共同努力,產(chǎn)生觀點碰撞、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成果分享等,使問題得到解決。
如上《裝扮新家》一課時,教師課間布置小組合作完成的任務——繪制“貝貝裝扮的新家”。學生圍繞畫好這幅畫所需解決的問題、用到的工具等,在小組中充分討論,形成畫圖方案,再在計算機上畫圖。根據(jù)目標,學生提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各個小組就忙開了:看課本、小組討論、實踐摸索、積極驗證、認真總結、解決問題,最終確定畫圖實施方案。
學生在小組學習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更高,自身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