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啟
(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鄭州450008)
構建多黨合作話語體系彰顯政黨制度本土特質
王遠啟
(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鄭州450008)
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構建多黨合作話語體系,應在彰顯其本土特質上做出努力:一是挖掘傳承性,向世人解釋清楚多黨合作制度源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具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二是突出時代性,向世人展示多黨合作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它與時代發(fā)展潮流相契合;三是注重創(chuàng)新性,向世人揭示多黨合作制度不囿于陳規(guī)的制度創(chuàng)新力,它是一種新型政黨制度;四是堅持開放性,向世人表明多黨合作制度是一個開放、發(fā)展的制度體系,它善于在學習借鑒中不斷自我發(fā)展和完善。
多黨合作;話語系統(tǒng);政黨制度;本土特質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多黨合作話語體系,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工作的一部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新要求,為推動新形勢下多黨合作理論研究及對外宣傳指明了方向,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多黨合作話語體系,在世界政黨制度多樣性并存中為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爭取話語地位,不斷推進多黨合作事業(yè)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要求廣大理論工作者在多黨合作制度研究上多動腦筋,在講好多黨合作故事上做足文章,在傳播好多黨合作聲音上下大功夫,以進一步彰顯多黨合作制度的本土特質,從而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話語體系。
挖掘傳承性,主要是向世人解釋清楚多黨合作制度源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理論來源。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多黨合作制度的文化母體和重要根基,可以說,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之所以能夠孕育并萌生于中國大地,是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傳承密不可分的。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作為一種內生型政黨制度,源于深厚傳統(tǒng)文化根基,這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重要特質。如果看不到其文化根基,就如同盲人摸象、霧里看花;要想深入了解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就必須從其文化原點入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我們可以從一些思想理念來管窺一斑。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陰陽”“五行”等思想,作為對世界本源的基本認知,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髓,長期以來已深入到中國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在中國傳統(tǒng)思維里,宇宙的起源是“混沌”,是“道”,是陰陽相生相克、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人一向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與鬼神合吉兇;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則以陰陽和諧有序為哲學指導,注重“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遵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自律;在社會公共問題的處理上,主張以維護共同根本利益為原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善于運用協商的辦法,各方達成一致意見,實現合作共贏;在國家治理上,則強調“德治”,崇尚“無為而治”,其途徑是以修身為出發(fā)點,“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以民為本”“內圣外王”。
具體到多黨合作制度上,“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體現了“一”與“多”的關系,形成“主”與“從”的有機統(tǒng)一體,是否可以隱約窺見其中隱含著“太極”“陰陽”“五行”的文化因子呢?更顯而易見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團結和諧、民主協商、合作共贏等理念,已經納入多黨合作制度的核心價值理念范疇,成為其制度特色得以彰顯的根本基石。1956年4月,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說:“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保?]“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八字方針,作為正確處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關系的基本方針,奠定了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思想基礎?!伴L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八字方針,只會出現在中國,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淵源,它高度凝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政治領域的卓越智慧,遠承先哲,燭照后來,使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黨合作制度受惠于傳統(tǒng)文化母體的滋養(yǎng),從而根深葉茂,健康成長,在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過程中日益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突出時代性,主要是向世人展示多黨合作制度與時代發(fā)展潮流相契合的強大生命力。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迄今,已走過近70年的歷程,盡管曾一度出現過人為的干擾與波折,但是,仍然能夠沿著正確方向越走越好,它與時代發(fā)展潮流相合拍,走在時代前列,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其制度生命力越來越讓人刮目相看,其制度設計的匠心獨具讓人拍手稱贊。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多黨合作納入國家政治生活之中。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大正式將“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作為處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關系的方針寫入政治報告。由此,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確立多黨合作制度的豐功偉績,“為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科學界定民主黨派的性質: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密友黨,是參政黨。他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yōu)點”[3]。第二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把五十年代提出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方針進一步發(fā)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為新時期多黨合作制度的恢復和發(fā)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89年底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該文件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序言中特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fā)展”[4]這句話,將多黨合作制度載入憲法。在2000年12月召開的第19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指出,“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是我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并明確了民主黨派進步性和廣泛性的內涵[5]。
新世紀以來,多黨合作制度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制度成果,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同時,新的社會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和諧政黨關系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2005年和2006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相繼頒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兩個“5號文件”,作為指導新世紀新階段統(tǒng)一戰(zhàn)線、多黨合作和人民政協事業(yè)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為核心,在切實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上邁出新步伐。
2013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與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首次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并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6]。在2015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好體現這項制度的效能,著力點在發(fā)揮好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積極作用。要支持民主黨派加強思想、組織、制度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7]。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政黨協商的內容、程序、保障機制等,使政黨協商的開展更加規(guī)范、有序。
注重創(chuàng)新性,主要是向世人揭示多黨合作制度不囿于陳規(guī)、敢于打破既有模式的制度創(chuàng)新力。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作為政黨制度的一項重大創(chuàng)新,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內的仁人志士孜孜以求、共同奮斗的結果。他們本著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fā)、探索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精神,憑著巨大的勇氣、卓越的智慧、非凡的遠見,突破了既有一切條條框框和陳舊思維,尋求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發(fā)展的最佳制度模式,在政黨制度模式抉擇上將多黨合作制度作為最優(yōu)選擇,成功創(chuàng)立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新型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根本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一黨制、兩黨制和多黨制,它既不是一黨獨攬政權的一黨制,也不同于兩黨輪流執(zhí)政的兩黨制,更不同于多黨競爭執(zhí)政地位的多黨制。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是一種合作型政黨制度,其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它以“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為基本方針,形成黨際合作,良性互動,各要素相互促進,動態(tài)和諧,有機統(tǒng)一,這種制度模式正是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生動體現。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既能反映多元化的利益訴求,發(fā)揚民主,又能高效整合政治資源,形成合力;既能體現廣泛性、多樣性,又能保證統(tǒng)一性、一致性;既有利于廣泛開展民主協商,又有利于維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核心;既有利于形成和諧穩(wěn)定的局面,又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活力。
多黨合作制度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動人民民主的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不僅建立了以精英協商為主的協商民主重要制度形式和載體,開辟了政黨協商、政協協商、政府協商等協商渠道,還進一步順應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需要,大力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隨著實踐發(fā)展,協商民主所蘊含的政治智慧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廣大人民切實認識到發(fā)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采取投票選舉的民主形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主要采取各方協商的民主形式,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兩種民主形式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剛柔相濟,相得益彰,使包括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內的社會各階層代表人士能夠廣泛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充分表達政治訴求和意見建議,推動重大問題和事項的民主決策,切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
堅持開放性,主要是向世人表明多黨合作制度是一個開放、發(fā)展的制度體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組成部分,它善于在比較、學習、借鑒中不斷自我發(fā)展和完善。中國多黨合作制度雖然源自本土,但它絕不是固步自封地搞自己獨立的一套,拒絕學習人類政治文明,其發(fā)展和完善仍然離不開對域外文明的學習借鑒,它對一切人類政治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都不排斥,都以開放的心態(tài)進行合理的借鑒。正是由于它能夠積極吸取有益的東西,合理地加以利用,補短揚長,促進自我發(fā)展和完善,所以必然路子越走越寬。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扎根于本土、適應本國國情。一是注重打造強大的政治領導功能。這種政治領導功能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領導地位的前提下,廣泛凝聚共識,匯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經濟快速發(fā)展,更好促進社會進步。二是注重打造突出的政治參與功能。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為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開辟了制度化渠道,有利于擴大有序政治參與,把各方面社會力量納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渠道,更好地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要求。三是注重打造適用的利益代表功能。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參政黨各民主黨派代表各自所聯系的社會群體的具體利益,同時也參與表達部分公共利益,因而,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能夠有效反映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訴求。四是注重打造高效的社會整合功能。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通過不同分工、互促互動、優(yōu)勢互補,實現政治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有利于吸收和動員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政治,實現利益關系整合。五是注重打造獨特的政治監(jiān)督功能。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互相監(jiān)督,特別是黨外人士對執(zhí)政黨的監(jiān)督,作為一種異體監(jiān)督,能夠反映社會上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執(zhí)政黨的工作。六是注重打造優(yōu)異的維護穩(wěn)定功能。政黨關系和諧、社會各階層關系和諧,是中國多黨合作制度顯著的政治效應。這一制度既堅持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又有利于各民主黨派的廣泛參與,能夠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9]。
中國多黨合作制度能夠放眼世界、開放自我,在學習借鑒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化,隨著中國與世界相互融入的加深,中國多黨合作制度所處的時代條件、社會環(huán)境等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眼界、能力等也都在變化。比如,依法治國對多黨合作制度的堅持和完善提出新要求,協商民主制度發(fā)展開辟多黨合作的新領域,網絡議政作為新生事物發(fā)展迅猛,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大量加入民主黨派,中國的國際融入度加深對政治制度體系也具有某種潛在影響,等等。由于多黨合作制度在今后的發(fā)展和完善過程中還會遇到新挑戰(zhàn),還會經受更加復雜的來自國內外的種種考驗。因此,積極推動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發(fā)展和完善,必須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聆聽時代的聲音,研究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解決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接受實踐檢驗,探索多黨合作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經驗,勇于彌補和改進自身的不足。只有廣泛吸納古今中外的卓越政治智慧,大力推進多黨合作理論創(chuàng)新,打破資本主義政黨制度話語體系的遮蔽,才能超越人類現有制度文明成果,真正構建起、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黨合作話語體系。
[1]毛澤東.論十大關系[N].人民日報,1976-12-26(01).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01).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
[5]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4-145.
[6]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報,2013-02-08(01).
[7]鞏固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報,2015-05-21(0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260.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R].2007.
(責任編輯:劉穎)
10.3969/J.ISSN.1672-0911.2016.05.030
D621
A
1672-0911(2016)05-0030-04
2016-08-02
王遠啟(1966-),男,河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教授。